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九成教师学生对目前选修课比较满意

(2009-05-09 12:31:10)
标签:

教育

本报联合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社会传播与理解项目组独家调查,结果显示——

超九成教师学生对目前选修课比较满意

 

本报记者 郑祖伟 雷玲 汤灏 冉阳

调查解析

 

2009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首批学生,大部分课时用于选修课的学习。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规划设计的教育蓝图上,选修课以它的专业意向、丰富多样和灵活开放,吸引着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目光。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都会提供哪些选修课供同学们选择,而学生们最喜欢的选修课又是什么?为了解学校开课、学生选课的现状,本报和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社会传播与理解项目组联合进行了“新课程高二学生选课进行时”个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以随机向北京市10所学校的22校长、教师及78名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

本次调查分为校长教师卷和学生卷,调查发现,目前学校都针对学生的兴趣相继开设了多门选修课,而学生也是凭借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意向去选择选修课。超过九成的校长、教师及学生对现在开设的选修课比较满意。

学生篇

七成学生按兴趣选课

在接受调查的78名学生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高一年级开始选修选修课,其中有30名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就接触到了选修课,22名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接触到了选修课,在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开始选修选修课的学生分别为12人和14人。

目前,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全部都选修了选修课,其中选修门数最多的达到了6门,最少的也达到了3门。

进入新课程实验之后,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了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是什么?调查发现,实践技能类的课程最受学生的欢迎,其次为艺术素养类课程和体育健康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排名最后。你还希望学校开设什么选修课?在问卷中,学生对此的回答五花八门,涉及象棋、桥牌、保龄球等一些体育健康类的课程,也有一些生物实验、数学竞赛等学科拓展类课程,由此可以发现,学校目前的选修课还有不少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也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提出了要求。

今年9月,北京市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就将进入高三,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们在选课上有什么打算?本次调查了解到,学生的选课意向将更多倾向于学科拓展类课程,与目前的选课情况会有较为明显的转向。56%的学生会首选学科拓展类课程,选择实践技能类课程、艺术素养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的学生分别为19人、12人、8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69%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的依据最主要的是按照兴趣来选择,只有13%的学生是按照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选修课,按照高考科目内容来选课的学生占23%。由于多数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课,由此多数学生对所选的课程都比较满意。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对此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仅为4人,占总数的5%,说不清楚的学生为3人,不足5%。

 

教师校长篇

开齐各学科选修课程难度不大

进入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校在选修课的开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绝大部分校长、教师对学校目前开设学科选修课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满意度达91%。不太满意的仅3人(?用百分比,前后一致呀?),“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得到发展、“科目较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校长教师对于选修课程价值的基本看法。

调查显示,本学期,所有学校都为高二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其中非学科课程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学科选修课程。例如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的38门选修课中,学科类课程仅有8门,非学科课程达到了30门。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校长、教师认为,开设和开齐各个学科的所有选修课程难度不大,仅一名教师认为开设和开齐的课程中多数课程有困难。27%和41%的校长、教师认为其中极个别课程开设有困难或一些课程开设有困难。而影响学校开齐各学科选修课的主要因素在于:课时问题、学生时间有限、教师的水平等方面。

学校开设选修课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多数校长、教师表示主要是各门任课教师从自己教授的学科特点出发,自拟题目,学校对其进行审核。此外,学生的需求也是学校开设选修课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学生问卷中,多数学生喜欢实践技能类,而在教师、校长看来,体育健康类最受学生欢迎,其次为学科拓展类、艺术素养类和实践技能类。教育者与学习者对于选修课类型认可上存在的差异,提示着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应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是课程的教育意义更好的彰显。

目前,北京2010年的新课程高考方案虽然未对外公布,但是有关负责人表示,任选模块不考基本是可以肯定的。那么,课改高三年级是否还开选修课?该如何开设选修课?接受调查的校长、教师表示,多数校长教师表示会继续开设选修课,但是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修课的删减。房山一所中学的课改办主任李士宇在接受调查时表示,该校会安排一些和高考有一定联系的选修课,例如学科拓展、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等;也可以有一部分是拓展学生知识的,如一些专题讲座等。

试点视点聚焦

把脉新课程选修课三问

按照市教委对高中新课程安排的指导意见,进入高二第二学期,高考的主要学科都已结束必修课程,只有政治和生物还有少量必修课程,此外,全市统一安排的课时也逐渐减少。高中后续阶段的大量时间是学生学习选修课以及课程总复习的时间。

在新课程的选修课中,既有课程标准要求的选修模块,也有学校自主开设的校本课程,每个高中生毕业时,这两类选修课必须分别完成22个学分和6个学分。

按要求,在选修Ⅰ课程中,学生将根据未来文史、理工、文艺体育等方向,必须要修规定的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选修中的必选科目或任选科目;在选修Ⅱ中,学生则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定科目,是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由修习的科目。

如何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选修课?选修课怎么上?选修课如何兼顾高考?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上什么?

选修课不等于“选开课”

被认为自由度最大的校本选修课,目前已经被作为展示学校特色、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舞台,成为各个高中示范校竞逐的对象。连日来,记者通过对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二中、北京师大附属中学、房山中学等学校采访了解到,开设的校本选修课最多达上百种。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选修课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摆在高中选修课内容设置的首要地位,这不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为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选修课不再是教师“能开什么就开什么,想开什么就开什么”的“选开课”,而是以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选修课”。

在记者采访的学校中,大多都按照开课流程来开课,其基本模式是学校组织教师申报,然后学校课程小组或者课程委员会对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安排选课菜单供学生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从某些层面来看,还是难以逃脱老师会什么教什么的局面,但是如果老师开设的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我们对于一些选课人数不够的课程坚决‘砍掉’,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照顾了一些学生兴趣。”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赵芙蓉副校长说。

赵校长介绍,学校审核教师开设的课程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最后出台的选修课菜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潜能、特长等,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

“对一些学生兴趣集中、需求踊跃的课,即使在场地等方面有困难,也要尽力开设;相反,如果学生对某门课无甚兴趣,即使想开这门课的教师水平、热情都很高,课程小组和课程指导委员会也应当慎重考虑开课的可行性。”赵芙蓉说。

记者发现,新课程实施后,各学校的选修课的内容史无前例丰富多彩: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美丽伴你行、多媒体实践、微生物实验、传感器、新闻采访与写作、家庭医生、数字图像与处理、高尔夫、橄榄球、钓鱼等。在人大附中,仅外语课就同时提供了10多种语言供学生选修。

 

怎么上?

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

选修课开起来了,但是要怎么上,才能受学生欢迎?在教法上,各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京景山学在高一开设了零距离接触炒股基金等时髦的理财知识,炒股基金等最为火爆的社会话题成为高中生课上和老师切磋讨论的内容。景山学校政治老师袁宏为了上好这门名为《家庭理财入门》的选修课,从暑假开始,袁老师和他所在的政治组同事便开始为这门新课四处搜罗材料,准备教材教案。

北京165中学将高中选修课开到了美术馆,使学生在一幅幅画面中,感受历史和艺术。该校美术教师霍秀铭说:“学生选择了我的课,我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霍秀铭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还经常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部分老师不愿意上选修课,一些老师把选修课上成练习课、强化班,除了工作忙、时间紧,以及应试教育的思维作怪外,缺乏开设和实施选修课的经验与个人专业素养也是原因之一。”一位中学课改办主任李士宇分析,部分教师开设的选修课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要从自身找原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跨学科的专业能力”被大家广泛接受并认可,“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来自方方面面,我们要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相邻学科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其他的一些学科尤其新兴的边缘学科也应有所涉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中学的副德涛(?请确认一下)老师说。

温泉第二中学教学主任姜兴说:“选修课要更多地结合实际问题,内容更加灵活,综合性更强,因此教师更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动脑思考接受,更要让他们动手制作实验,动嘴讨论调查,动脚参观访问,动心感知体验。”

 

怎么评?

选修课不失为高校招生“盛宴”的重要“餐卡”

按照要求,学生在完成116个必修学分以及28个选修学分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就达到高中学习的基本要求,可以进行总复习了。那么,选修课的考试该怎么考呢?它与高考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北京第十八中学顾晓彬副校长指出,对于自由度较高的选修Ⅱ,必须进行有效的评价。只有学分来保证其地位,因此其评价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选修Ⅱ的评价方式可以比选修Ⅰ更加灵活多样,在这里,评价可能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检测”,也可以是“学习成果的展示”。顾晓彬举例说,“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设计方案、制作产品等物化成果,也可以是经验、技能、修养等非物质成果,选修课的内容不同,它所指向的成果也就不同。而所谓的“展示”,则包括了报告会、讨论会、展览、答辩、演示、竞赛等多种形式。

“由于各选修模块的实际内容千差万别,选修Ⅱ的评价也并不绝对拒斥卷面检测等形式,但是如果选修Ⅱ的评价方式整体性地向必修课的评价方式靠拢,则很可能严重影响学生对选修Ⅱ的热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选修Ⅱ的存续与发展构成威胁。”顾晓彬说。

相对选修课的课程评价,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则更受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关注。

备受关注的2010年新高考方案及考试说明都为对外公布,但据有关负责人透露,新高考考试范围将依据市教委之前颁发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来划定,基本敲定为“必修”和“必选(即推荐选修)”模块,任选模块内容将不会列入高考。

“学生的选修课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如果学生在高中选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那么,在自主招生中应该会占到一些优势。”北京市宏志中学教科研主任王玉分析说。

首都师范大学基教院副院长王海燕认为,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就像教育中经常提及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与能力、直接与间接等关系一样,不是一个边界明确、非此即彼的分离或对立关系。学校在引导教师开课、学生修课中,即要关照到高考的新动态,也要清楚地看到,各种课程学习都是指向了学生在八大学习领域上的修养积淀,不同课程的继续拓展与夯实,会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敏捷、清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加自如和从容的应对。因此,学校开课、学生选课,应有统筹兼顾、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真正使高三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成为奠定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成长体验。此外,虽然任选模块的内容直接进入高考考题比较困难,但考生选修的学科知识了解和领会的多些,视野更加开阔,对高考成绩的提高肯定有帮助。再有学生选修模块的数量、类型都会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并会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学校看点

选修课可以这么开

北京市第二中学:用选修课挖掘学生潜力

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北京市第二中学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校友、专家、社区、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立足校本,学校精心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校本选修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我们还明确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类别中的二类。

除9科考试科目外,其它学科全部实现“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条件,在高一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三个项目,女生中开设篮球、排球、形体、武术(跆拳道)四个项目;高二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民族传统四个项目,女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民族传统四个项目。实行“三三四”排课,即每3个班或4个班同时上课,有6位老师的特色选修项目可以选择。

 

北京师大附属中学:文理科学生互选课

北京师大附属中学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必选与任选两类,必选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而设,全体必选的有“德育综合实践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欣赏”等,此外,文科学生必选“科学”课,理科学生必选“社会”课。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开设任选课,包括特色德育、健身、学科特长、学科专项技能、文学与艺术鉴赏、博知和模拟体验等7大类。

率先由国外引进的“生命伦理学”是该校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参与人类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人类负责的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此外,“鲁迅经典作品探究”、“模拟联合国”、“趣味物理实验”、“英美文学欣赏”、“世界历史进程”、“化学实验探究”、“英文写作”、“学生公司”、“企业经营模拟”、“职业生涯规划”、“瑜伽”等也都是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北京十一学校:10名学生喜欢就开选修课

北京十一学校不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不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不断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工作,把学生在学校中受教育的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不断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志向,导航人生,学校开设了“名家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课程,每周邀请一个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到校和学生交流。到目前为止就有40余位政论精英、科学巨匠、商界领袖、文化巨擘、学术泰斗走上学校的讲坛。学校还开设了每周一次的 “学生影院”,开设了“学科志趣游”的活动课程。为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和学校的主人,学校开发了 “第一次”课程——第一次自组织科技社团;第一次竞标主持升旗仪式;第一次国旗下的讲话;第一次策划主持大型活动;第一次提交学校发展提案;第一次参与组织少年科学院、少年工程院的活动、学生电视台的改建方案……学校规定凡是提出学习某一选修课程的学生人数超过10人,就要想办法开设满足学生。

 

北师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专修选修并举

在课程安排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出发,提供选修和专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在专修、选修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世界遗产教育、科技教育、JA课程等。

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多种素质的达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基础学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选修课仍属于基础性课程,旨在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进一步发展个性。

专修课属于发展性学力的保障性课程。专修课体现学生的学科专攻方向,体现某方面特长的发展,体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课程的选择要求,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乃至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属于为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所提供的发展性课程。

如专修课之“经济教育”,即JA课程。经济教育课程,已开发实施了MESE(企业经营决策实战模拟)、MMBiz(青年理财)、JA经济学、商业道德等模块课程,以及学生公司、职业见习日等活动课程。

目前,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分为“学科发展类”、“科学技术类”、“人文艺术类”、“外国语言与文化类”四大门类。

 

首师大附属中学:打造品牌校本课程

首师大附属中学已有近十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历史,秉承“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日趋完善和科学。

学校每学期都坚持开设3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设了学科竞赛、物理与生活、生物与人体健康等科学与技术类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素养,开设了旅游英语、外教口语、文学欣赏、法律与生活、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文素养类课程;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开设了跆拳道、非洲鼓乐、舞蹈、歌唱、篆刻、陶艺等体育与艺术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了科技创新制作、汽车模拟驾驶、机器人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等探究与创新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开设了系列德育、对外交流、社团活动等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为了加深对地方的了解和热爱,开设了海淀地理、京剧、博识课等地方特色类课程。学校与多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每年都有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学习并参与研究;学校与美、英、法、日等9所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每学期都有学生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特别鸣谢:

感谢北京市宏志中学、房山中学、大峪中学、一七一中学、九十四中学、五十五中学、二十二中学、垂杨柳中学、温泉二中、东方德才学校等学校(排名不分先后)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