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节特刊校园 |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教师自己的声音,或许会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初呐喊!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
看·改革
时代需要更多学习型教师
雷泓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研室)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下发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在“终身学习”中,增加了“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一条,我觉得很欣慰。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条文陈述,意义非常深远。
作为教师,我常常遗憾于同事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总有不少老师牢骚满腹,旷课不断。知识结构滞后很多。
按说,这样的“老教师”无法传好道、授好业啊?没关系!因为中小学通用的考评规则就是“分数就是上帝”、“升学率就是标准”,知识虽然老化,这些老师在应试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加班加点、软硬兼施,题海战术,总能让孩子考得不错。而且家长和学生也多将学生考试成绩当作教师业务能力的主要证明。学校领导对于这些“老教师们”也不愿多说什么。因此,造成教师学习风气非常浮躁。
如果说教师过去知识结构老化、不喜欢学习是个人情趣,今天,新道德规范实施后,如果老师仍然知识结构老化、不爱读书,那就是职业道德不良了,那就违背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如果此条文还有深层内涵的话,教育行政部门希望借助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机会,更想激活教师们的学习性格,更想让老师们时刻站在信息社会的前沿,给学生提供新鲜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带来数字化、震撼性的学习观念的引导。 在学生面前,教师就该是好学者、乐学者,而不能是厌学者。所以,抛弃旧观念,及时赶上“信息火车”,这已经是不容置疑的教育形势了。
教师就应该是学习型公民,就应该及时吸纳最新的知识,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孩子们的知识水平提高得非常快。那种不会用互联网,不懂得“百度”、“下载”和“世界是平的”的理念的教师们,必定会受到学生的“心理淘汰”。
看·观念
用“入世”的眼光认识“送礼文化”
金明鱼
这两天,教师节送礼的新闻非常火爆,各种评论也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强势的观点,教师不能接受任何礼品,一旦接受礼品,就是师德的沦丧,就是对教育形象的污损。不妨用“入世”的眼光认识“教师节送礼”。
说实话,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不想让礼品降低为人师表的形象,在主观上,绝大多数教师都在用拒绝的姿态认识礼品。但现在的“送礼文化”已到了无缝不如的地步,亲朋好友、红白喜事,送礼文化已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构成,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感情代言人”。因此,我们需要用“入世”的眼光理解教师节的“礼品文化”,作为饱食人间烟火的教师,要想彻底和礼品文化绝缘,很难。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充分把好礼品的“度”,只要不是赤裸裸的物欲轰炸,不是贵重奢侈的礼品,不是动机不纯的相互利用,而是发自内心的心情表达,节日问候的嘘寒问暖,教师就不要绝情的拒绝,比如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本书籍,一顿便饭,既能表达师生间的纯洁友谊,又能交流感情,这不应该被妖魔化。
可有些家长就是喜欢赤裸裸的金钱轰炸,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变相拒绝,比如这位老师的做法就很明智、理智:“她一般都会变通一下,比如给孩子买上点礼物,以做游戏或上课提问的方式‘还’”。送礼就是想收买教育权力,教师只要保持、保证教育权力的行使做到问心无愧、坦荡公正、不徇私情,自己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就不会降低。既保持了必要的尊严,又营造了和谐关系。这种做法很有建设意义。
当然,笔者绝非在倡导教师节多收礼,只是说,在整个社会都非常物欲、物化的今天,唯独要求教师超越社会,超越世俗,与礼品完全绝缘,很难。对于礼品文化,我们也应该摆脱传统定位,与礼品绝缘当然是一种一尘不染,那些适度的礼尚往来,保持在一定距离、尊严,定格在一定尺度之上的礼尚往来,也不能认为是有损师德。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礼仪之邦,而不是西方国家那种干巴巴的人际关系。脱离了这个文化背景,也是不合适的。
看·缺失
“掐人中”凸现生命教育缺失
李根(江苏盐城)
因此,除自救外,掌握对他人的生命急救的科学知识尤为重要,学会这些本领,也是保护我们自己。遗憾的是,这些急救知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是完全可以“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渠道向全民普及的。
坚条
教师心语
送礼大战何时休
张凤霞(吉林省通化市教育信息宣传中心)
九月金秋,在尊师重教的季节里送礼已成风。从小则十几元的礼品到多则上千元的礼金和贵重衣物,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表达对老师节日的祝福。俗话说的好,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教师节后学生在班级的地位会因家长所送礼物的轻重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孩子们开始回家闹,说XX给老师送了几百块钱的包了,都当班长了;XX因为给老师送的礼不好,被老师扔在一边了。老师们变相或明目张胆接受学生及家长有贿赂,严重腐蚀了孩子幼小而纯洁的心灵。“金钱至上、权力至少”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埋下邪恶的种子。
教师节让我很累
张先成(山东省泗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一课”后还需继续
严钢莲(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
央视经济频道为全国中小学生奉上的《开学第一课》如期开讲。“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各路英雄和明星用尽各种巧妙办法寓教于乐。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英雄与明星未必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但他们以其非教育专业的视角来探讨教育艺术,这对其本身是探索、挑战、考验,却为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吹来了快乐怡人的春风,同时也为教育者、学校吹来了创新教育的新风。因此,有了《开学第一课》,就理应有第二课、第三课。
希望民办教育更好发展
吴强(山东淄博修文外国语学校)
又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作为一位民办教育工作者,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进行一些反思,对教育、对学校难免涌起很多愿望。对内,希望民办教育能够苦练“内功”,以优质的教育质量树立优秀的教育形象。对外,希望民办教育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希望民办教育能够更多的得到相关部门的扶持,让民办教育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