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称职的化学教师来自实验室

(2007-07-27 07:50:20)
标签:

教育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她一钻进实验室就忘记时间,她对自己的学生满怀深情——

 

李佳:称职的化学教师来自实验室

                   

本期名师:李佳,女,1956年8月出生,1975年从教,1983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北京14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北京市化学奥林匹克教练。兼北京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化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是一个生活在化学世界里的人。”

采访李佳老师本来约的是在她的办公室,但因为堵车我迟到了,结果,我在实验室室里找到了她。

刚进实验室,一股浓烈的氨味儿扑鼻而来,李老师正神情专注地做实验,见我进来,笑答:“九点等你不来,我想大概是堵车了,就来这里再做个实验。你先在窗前通风处稍等一会儿,我把烧瓶洗好就走。”

就这样,我的采访从实验室开始了。从这个实验室出来,她又带着我参观了自助实验室——这是她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置的实验室,用橱柜摆放仪器和药品,将不同颜色的气球相连,制成共价键的模型,自制的导管、学生提炼出的金属参差排列……

我问她:“听您的同事说,您一有空儿就到实验室,这里的气味儿这么大,您受得了吗?”

“我已经习惯了,做实验是我最大的爱好。摆弄这些瓶瓶罐罐,看到经过这么一个反应过程,一种新物质就产生了,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一谈起化学实验,李佳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看得出来,她热爱化学,对实验倾注了满腔热情,她说:“我是个生活在化学世界里的人”。

李佳要求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每星期必须抽出时间到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她的指导下,14中的学生用自制的反应器提炼出了近20种金属。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在生源质量原本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

“一个称职的化学老师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这是她的座右铭,从教3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把实验放在教学的首位,只要条件许可,就尽可能把实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加深印象,在亲自动手中,培养他们具有多方位思考、勤于观察、善于分析的能力。

用三轮车把学生推进大学门

1995年高中毕业、现在大洋彼岸留学的阿斌通过一封越洋电子邮件,向记者讲述了十年前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1995年,我毕业那年,有一天,我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李老师把我送到医院检查,虽然没有什么大伤,医生只是让休息,但是我非常害怕,因为我姐姐在18岁那年也和我一样摔了一跤,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一年后就离开了人世。虽然医生告诉我还可以上学,但是我当时确实不想再上学了,生怕因劳累再也爬不起来。”

李佳得知阿斌还可以继续上学的消息后,就主动去找阿斌的父母商量,希望尽量让孩子到校上课。了解到阿斌的父母工作忙,她主动提出每天上完课后送孩子回家。就这样,连续三个月,风雨无阻,李佳用接送自己女儿的那辆三轮车拉着阿斌。三个月后,阿斌顺利参加高考,并以优良成绩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又赴美留学。

阿斌告诉记者,“在美国读书时,有一次英文写作的题目是‘让你终生难忘的事情’,我写的就是这一段故事。教授给我写的评语是‘这是一个真情感动的故事,去爱教你的所有老师吧’,他还把我的这篇习作在课堂上朗读,推荐给别的同学。没有李老师的无私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她用三轮车把我推进了大学的校门。”

当记者和李佳谈起此事时,她只是淡淡一笑,“总觉得孩子们读书不容易,高考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我只是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给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

每每谈起自己的学生,李佳都是带着一种十分欣赏的口吻,言语间满怀深情,你听不到一句责怪或抱怨学生的话。她告诉记者,在课堂上,不宜大声批评学生,如有影响他人的学生时,只需指出来就可以了,有学生睡觉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轻轻唤醒,学生睡觉,要么是他睡眠不足,要么是老师的课讲得不好。“教师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宜过多地责罚学生,好孩子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

李佳有个非常得意的学生陆鹏,学的是理科,考入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时也学的是理科,毕业后留在北大,却干起了文职工作。对此,李佳表示理解,“老师只把有用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能量’,至于学生将来干什么,不应过多指责,陆鹏曾经告诉我,他做文职工作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这也证实了他更适合做这种工作。”

“要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陆鹏的成功让李佳越来越赞同这种观点。她说,现在的家长对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父母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健康发展的道路。”有一对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优秀双胞胎女儿的李佳,真诚地向天下父母告诫,“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给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这是她对同行们说的另一句心里话。

 

访谈

化学课:重在培养思维习惯和动手能力

记者:据我所知,北京14中的生源质量在全市并不占优势,但在每次全市乃至全国的化学竞赛中,您指导的学生都有人获奖,您的化学课有什么诀窍吗?

李佳:诀窍谈不上,上好化学课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多观察,勤思考。这种训练要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因为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思维方式。

在14中,目前我带高一两个实验班、高二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的化学课,我要求他们每星期必须抽出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我的化学课,除了教纲规定的实验外,对于其他内容,也尽可能进行实验演示。

记者:在应试教育还很盛行的情况下,您的化学课是怎样处理应试和提高学生素质之间的矛盾的?

李佳:我的化学课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教学,而不仅仅是在实验中,我要求学生们无论是在做化学实验,还是在做练习题时,都不要急于知道标准答案,应该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思路,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出,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设置?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实,应试和素质教育并非必然对立,处理得好,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这里,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记者:据说,14中学生在您的影响和指导下,有的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大学课程。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佳:高中的化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一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的需要了。像化学这样重逻辑思维、又很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不想别的办法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对优秀生,适当增加一些大学的内容,更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扩展和能力的培养。

心声

只有不好的教师,没有不好的学生

李佳

我出身于教师家庭,我的爱人、公婆、两个小叔子和他们的夫人也都是教师,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大家庭。

我的父母一生孜孜不倦,生活上两袖清风,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执着的爱,对学生则满怀深情,他们的这种精神和人格力量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造就了我的性格,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学生某项专门的知识,更要主动地介入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善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

只培养出会考试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却很低下的学生,这不能说是教师的成功,教书和育人,必须两条腿同时走路。比方说自然界中的铀、钚两种重金属,当它们存在于矿石中的时候,没有什么威力;然而,当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将它们提纯,并用来制成核弹时,它们就会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就好比将铀、钚提纯、制成核弹并使其裂变、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蕴含着巨大能量的“铀、钚矿石”,教师只要善于提炼、勤于加工,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核裂变”,只有不好的教师,没有不好的学生。

 

(原载《现代教育报》2006年6月26日名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