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袖子书乡 |
献给最可尊敬的人
现代教育报社雷玲编辑把一堆书稿放到我的案头,说要我为这本书稿写一篇序。开初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这些年来要我写序的书稿很多,大多是为了让我给予几句评语,向读者推荐,做一名义务宣传员。当然,写序对我来讲也是一种学习,写序之前总要读一读书稿的内容,那怕只粗略地翻一翻,否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因此,我常常说,让我写序就是强迫我读书。
这次写序却把我难住了。我一看书稿,写的是我国建国以来最有名的教师的事迹,他们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有教育界老前辈、教育世纪见证人吕型伟精辟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有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顾泠沅对教育的领悟,有钱梦龙对语文教育的解读,有马芯兰对数学教育的改革经验,有孙维刚的教育智慧,还有许多对我来说已是如雷灌耳的基础教育领域一线名师的事迹,如张思明、于永正、吴正宪、刘可钦、窦桂梅、孙双金等。让我再写什么呢?能写什么呢?思考再三,我想说这么几点感想:
第一,谁说中国没有教育家?摆在我们面前的不都是我们的教育家吗?他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更有崇高的爱教育、爱孩子、把一切献给教育事业的精神;他们为我们祖国培养了千万栋梁之才。他们是新中国的教育家,是最可敬爱的人。
第二,吕型伟老师的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说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是一个教育家所应具有的品质。综观这本书稿中记录的每一位名师的事迹和精神世界,哪一位都缺不了这三句话。他们都把教育作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都把教育看作是一门科学,不断实验,用心钻研;他们都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因材施教,因时创新,精益求精。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的财富,为开启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本书稿中记载的教育思想如此精辟,教育教学经验如此丰富,读者怎么才能学习呢?关键是要用“心”去学习。教育确确实实是一门艺术,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临摹是可以的,但复制和仿造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只有领悟了原画的精神,才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作品。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也不能简单地临摹,重要的是要领悟这些名师的精神,认识教育的真谛,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一定也能创造出新思想和新经验。
我国有许多名师,有大批教育家,把他们的精神记录下来,启迪我们的教育智慧,同时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敢丝毫地懈怠。我想这就是本书的宗旨。
顾明远
2006年12月29日于北京求是书屋
后记:
在键盘上敲打出最后一个文字,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破茧的蚕,与这些精灵般的文字一起获得了新生。
“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眼睛。”一句诗从心底轻轻划过。
从2004年仲夏的繁星点点,到窗外飘起2006年的第一场雪,无数个昼夜,在电脑面前,我被这些伴随“嘀嗒嘀嗒”的击键声轻盈起舞的精灵打动着。
幸运于自己教育记者的身份,得以让我“原生态”地触摸他们。
每一次走近他们,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为他们曾经的青涩、成长的阵痛、失败的反思、执著的追求、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走进他们中的一位,我都会涌动一份感激之情:感谢你,教会了我很多。
我和我的文字在画满眼睛的大地上一起化蝶而舞。
在这里,他们不是完美的化身。他们有过苦,有过痛,有过甜,有过笑。他们很真实。
很多人只看到他们鲜花下的笑颜和荣誉,甚至,忿忿不平地非议过他们所拥有的光环。也许,我们真的太狭隘、太苛求了。他们,也是平凡中的个体,自然有常人的不足和缺陷。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确有我们所欠缺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我想,在这些文字间,你一定能明白一个道理:他们在做,在认真做,永不言弃。
一次,开车驶过长安街时,看见前面一辆奇瑞QQ的后视窗上贴着一排醒目的文字:长大了就是凯迪拉克。眼圈突然就有些潮润:哦,原来可以这样,让梦想照进现实。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用心编写这本书的原动力:用心读他们,用心做自己,明天,你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