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升初怪状 |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提前签约
“小升初”怪状:对策与政策过招
本报记者 雷玲
“四月比信息,五月比孩子,六月比家长,七月比钱袋”。近几年来,无数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小升初”的家长,对这种“小升初”潜规则有着百感交加的感触。时值六月,又是“小升初”家长比拼的关键时刻。
此前,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省市教委出台“免试就近入学”,“任何学校不能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新生”等政策,而记者在北京进行大量调查后发现,“悄悄地进村儿,打枪的不要”成了今年一些热门中学应对新政策的招数。
“提前签约”、“海选证书”、“一天跑三次场”等怪状接连出现,似乎演绎着一场政策与对策的无声较量。
“提前签约”过招“不许笔试”
家住北京大兴区的茵茵,从小学四年级起,双休日就奔波于崇文区的一所重点初中培训班。茵茵妈妈无奈地对记者说:“不是我不心疼孩子,我没有更多的关系,只能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考进重点初中。”
令她欣慰的是,孩子在培训班的成绩出色,学校已提前“签约”茵茵。“不管最后是否还交钱,我都认了。”说这话时,茵茵妈妈紧锁日久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提前签约”,是近年来“小升初”沿习下来的怪状之一。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流的三四十所中学都有自己的培训部。如果家长要择校,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可以让孩子报名参加培训班,上奥数、英语等课,并不断进行考试。学生一旦考试合格,学校就会提前签约,这等于拿到了入校券。
今年,北京市教委出台“不许笔试”的政策后,同许多家长一样,茵茵妈妈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不让考试,孩子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进重点中学呢?茵茵妈妈含糊地对记者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不会让像我女儿这样成绩好的学生脱招的。”
记者打电话到茵茵“签约”的学校,校长对此却拒绝多谈。
其实,最先冲破笔试禁区的是示范校北京四中,4月23日,有家长向媒体举报,该校进行了两场两小时一场的带笔试的综合测试。
当有关直管部门接受媒体采访为四中做法做出有关综合测试的解释时,随之而来的是禁令悄然解禁:不少热门中学都明里暗里地进行了或长或短的笔试。
一位姓李的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就是在四中风波之后顺利通过笔试进入了北京朝阳区的一所重点中学。
“海选证书”过招“考级证书无效”
从去年9月甚至更早,很多家长就已进入“一级战备”,不少家长为拿到敲门砖,带着孩子四处考级、考证,一度还出现“小学生争考大学英语证书”的怪状。“南京市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生怀揣44份各种证书”成了各大网站竞相转载的新闻。
正当家长拼命让孩子考证作准备时,北京市教委宣布:“社会上的各种班,比如特长班、英语班、考级证书等,不能作为小升初录取的标准。”难道,家长们都白忙活了?
然而,记者在一些中学招生咨询、测试现场看到的却是一场“海选证书”大战。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看着别人手里一把证书,我连报名材料都没敢交。”“早知道就应该让孩子多考些证书了。”
“我们就是要优秀学生,越优秀越好!”在陈经纶中学分校的中招咨询现场,一位负责咨询的老师透露,禁止文化课考试,学校只能从证书上判断学生的优劣。
记者调查了北京44所挂牌示范高中,有20所在中国奥数王网站上公布了今年“小升初”的招生信息,7所学校明确把“三好学生”等各种“证书”作为报名资格的条件。
虽然政府去年拿掉了奥数,今年封杀了证书,但一位姓张的家长一语中的:“实际还是换汤不换药!”
“一天跑三场”过招“特长生招生计划”
与往年相比,北京市今年“小升初”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严控初中特长生的招生计划。市教委规定,初中学校接受文艺、体育、科技特长生的数量应控制在招生计划的3%左右;为避免往年疲劳赶考现象,还将小升初特长生专项测试时间规定在5月20、21日两天。
但此举并没有遏止家长携子一天连跑两场甚至三场的现象。3%仍成为家长们竟相追逐的希望。
测试期间,不少城区知名初中校门口出现了家长比孩子多的“送子赶考”场景。记者在几个考点前听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一天下来,东奔西走,跟赶场似的,真累!”
一位孩子已得到确切录取消息的家长,仍马不停蹄地带孩子应考。“让孩子多些选择……”家长的解释透着无奈。
为应对学生重复赶考,今年东城区教委又出一招:凡同时被两所学校录取的学生将不能到其中任何一所就读,只能参加电脑派位。
看来,盲目赶考不仅给学校带来了录取的学生最后不能到位等问题,还出现同一学生或同状态学生在不同学校测试结果相差甚远的现象,甚至还出现有个别好学校因在家长心目中门槛太高而出现招生冷场现象。
“拉锯式”过招何时休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北京有一半的家长选择择校,多数热门初中或明或暗地与政策过招。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其实并不愿应对这样“拉锯战”。
“为了孩子能上好初中只能违心而为。”已经取得了入校券的茵茵妈妈仍高兴不起来。
一位在博弈中败下阵来的家长痛心地说:“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真正苦了的是咱老百姓。”去年宁夏银川市一名13岁的小学毕业生因没考上重点中学,留下“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十万元”的遗书服农药自杀。
而校方也有难言之处。录取茵茵的学校校长道出了许多校长的苦衷:“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我们不在生源上把关,怎么能保证将来中考升重点高中的几率?中考成绩不好,又哪有家长把好学生往我们这里送?”
南京鼓楼区一中心小学教务主任称,该校183个本学区的六年级毕业生中,就有118个人填报了择校志愿。
对此,北师大教育学院肖川教授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学校之间存在着差距,而择校的存在又进一步加剧学校之间的差距,使政策与对策抗衡的怪现状愈演愈烈。”他呼吁,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配套的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落实。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造成的。政府正在通过加强重点建设初中校,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以缓解择校热。
如此怪状迭出,是否能促进有关部门尽早出台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
注:
本文发表于《现代教育报》2006年6月12日头、二版
6月13日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