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是疼,骂是爱”吗?

(2011-08-30 18:17:06)
标签:

家庭教育

今昔何年

育儿

分类: 心灵处方
     接到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妈妈的电话,说女儿与父亲关系不好,恨自己的爸爸。

   

    妈妈在电话那头说着甚至啜泣起来,说孩子把爸爸当成电视剧里的“日本鬼子”,想要杀了他。妈妈感到很震惊,也很伤心,没有想到女儿会说出这样的话。虽然爸爸对孩子管教严,会打骂孩子,平时工作忙也较少陪伴孩子,但其实爸爸是非常爱她的。

 

    这个案例的问题就出在妈妈反复强调的“爸爸的爱”上。爸爸认为已经很爱自己的女儿了,即使是“打骂”也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爱”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得到呢?爱的情感是不容置疑的,但爱的形式却不置可否。

 

    爸爸还不知道女儿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因为孩子怕他,在他面前表现得很乖,妈妈说爸爸要是知道了女儿这么说,还不定有多伤心了。相信这也不是爸爸想要的结果。

 

    “打是疼、骂是爱”这样一句古训在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那里成了“打确实很疼”,他们看到的只是“暴力”的形式,很难理解到父母行为背后的用心。

 

    既然是爱自己的子女,何不换一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爱,接纳自己的爱,而不只是从成年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我爱你了,那就是爱了,何曾想这种错爱的形式换来了的却是未成年子女思想上的偏激,情感上的仇恨。

 

    妈妈也说,有时候孩子确实不听话,不得不打骂。当然,父母也是平常人,面对顽劣不驯的孩子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不过,有的父母在失控之后懂得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这种失控,加强与孩子沟通,改进亲子关系;但有的父母却缺乏这种自己反思、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认为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管我怎么做,于是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化,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矛盾白热化。孩子的爸爸可能是属于后者。

 

    “打是疼,骂是爱”,其实也蕴涵着育儿的艺术,希望你的这种疼爱方式能够被孩子所理解和接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