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这段时间天天和炜儿泡在一起,白天一块儿上幼儿园,放学一块儿玩,一天还要打无数个电话,互通动向,特别是周末,一大早起来就给炜儿打电话,问他在看什么电视。炜儿是个小电视迷,经常告诉正儿某某频道在放“奥特曼”、“红猫蓝兔”之类的,正儿就立马打开电视机“观赏”起来,弄得我很恼火,不让看他还理直气壮地“你看炜儿的妈妈就让他看,就你这个妈妈不给看……”,晕吧!
正儿还常常说“你看谁谁谁就不用弹琴,回来就是玩,多舒服啊!”,“你看谁谁谁不用表现好他爸爸也给他买玩具,多好啊!”……一次,我跟正儿说话,他居然用两只手捂着耳朵不听,我火了,奇怪这动作是从哪儿来的,在我的逼问下,正儿说他们班上有个小朋友就是这样,老师一说他就捂着耳朵不听……
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在幼儿身上更能体现出来。
幼儿喜欢学样(模仿),不管是成人的行为还是同伴的行为,他觉得好奇的、好玩的都会去学。孩子到了3—6岁学龄前期,由于中心活动场所的改变(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小区),他们模仿的对象就主要是同伴了,所以,孩子一上幼儿园,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咋多了那么多以前没有的行为呢,这就是同伴的作用,特别是在班上处于小年龄的孩子,更喜欢去模仿大年龄的、调皮孩子的行为。
由于学龄前孩子对他人的行为还缺乏完整的是非判断能力,不管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他都可能去学,要知道,通过模仿习得一个不好的行为容易,但要矫正这个不好的行为却难得多,而奇怪的是,孩子往往是好的不学就学坏的,郁闷吧。
作为家长,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结交个好伙伴,给孩子带个好样,但好伙伴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呀,总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模仿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禁止他与他们来往吧,这样做不妥当也没有可行性,因为成人不能太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何况孩子也需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成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孩子。对于孩子不良模仿行为的第一次出现,成人就要引起重视,要弄清楚行为的来源是什么,成人要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孩子明白不好的行为是不能学的,在“咱们”家里也是不允许的,孩子一旦出现这种行为,都要及时给予制止,甚至小小的惩戒,如没收孩子心爱的玩具、不给予应得的奖励等等,促使孩子早日消除对不良行为的模仿。成人也要善于帮助孩子多发现周围同伴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同伴良好的行为上,同龄儿童的良好行为示范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成人还要加强孩子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多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比如可以拿同伴孩子们的一些真实例子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来辨别和判断行为的是非,从而让孩子能自觉地在模仿中学习正确的行为,摒弃错误的行为。
当然,如果孩子的同伴中真的有人对他的行为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那就只能让他们暂时隔离了,“有你的地方就没有我”,这样对两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好处。
精彩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