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育儿司马光砸缸思维原创 |
分类: 育儿话题 |
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名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有一个小朋友很调皮,爬到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上面,结果不小心掉进去了。
我问正儿,那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会怎么样呀?正儿说,会淹死的。
我说,是呀,小朋友们很着急,要怎样救那个小朋友呢,司马光想了一个好办法。
我问正儿,你说司马光会想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呢?
正儿想了想说,拿一根绳子给他,让他拉着绳子爬上来。我一愣,但马上说,好办法,那去哪找绳子呢?
正儿又想了想说,拿一根棍子,让他拉着棍子爬上来。我说,很好,但去哪找棍子呢?
正儿说,那就给他一个救生圈吧,让他游上来。我说,好呀,可那时有救生圈吗?正儿不说话了。
我问正儿,这故事叫什么名字啊?正儿说,司马光砸缸。我说对啊,既然是司马光砸缸,那他用的是什么办法?
正儿终于想明白了,是用石头把缸砸破,水都流到外面来了,小孩就得救了。
讲故事的时候,我似乎一直都在引导正儿说出司马光是用石头砸缸来救同伴的,其实,当正儿说出用绳子、用棍子、用救生圈时,我也觉得这些办法也未尝不可呀,谁说一定要用石头才能救那个小朋友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本来是为了体现小司马光的机智,懂得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应变,或许在当时,小司马光身边刚好有一块石头,而且石头还够大够硬,可以把大水缸砸烂,但如果当时身边有绳子、棍子、救生圈或者刚巧有大人经过,或是小朋友们齐心协力地把大水缸推倒,说不定不要“牺牲”这个大水缸也能把孩子救上来嗫!
因此,是否有必要让孩子固守一个思维呢?其实,讲故事的重点不应该是成人的讲,而是在孩子听故事的时候鼓励他们勤于思考,让孩子们尽情展开思维的翅膀,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或许成人还可以问孩子“司马光除了砸缸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来救同伴呢”,这样比单纯的讲故事对促进孩子的思维效果要好得多。成人还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思考,不要因为孩子的答案跟传统教授的不同,而否定孩子的想法。一个问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一件事情没有唯一解决的办法,只要是合理的、可行的,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