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遵惠老师针灸常用配穴方法简介

(2011-07-29 13:53:12)
标签:

杂谈

分类: 针灸

郭翠萍   指导:管遵惠           ( 关键字:针灸、配穴)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650011)
    
导师管遵惠教授临床上常用的针灸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郄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末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学生就导师较有特色的几个配穴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三部配穴法

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导师说,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玑(在胸应人)。(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导师还说,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脘,邻近章门,远道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

  俞募配穴法

导师说,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俞募穴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患。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导师经多年临床总结规律指出,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道取穴法。

  十二经表里配穴法

导师说依据经络的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都有相表里的配合,这种表里关系在临床处方上,也起了很大的配方意义。如用肺经的太渊和大肠经的合谷配在一起,治疗外感风寒。又如胃经的足三里配取脾经的公孙穴,治疗胃炎。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是从手太阴注入手阳明,如此一脏一腑,一里一表,循序传注,成为一个经络的循环。疾病之侵入人体,可以通过经脉表里的关系而相互传变。所以在治疗时,遇到里经有病,可配表经同治;表经有病,可配里经同治。这也是导师在针灸临床中常用的治法。


  阴阳配穴法

有阴经配阴经、阳经配阳经、阴经配阳经3种。导师常用的方法有:(1)取阴经的腧穴与阴经的腧穴相配:公孙配内关,主治胸腹疼痛;神门配三阴交,主治失眠遗精。(2)阳经的腧穴与阳经的腧穴相配:曲池配足三里,主治肠胃病、发热病;合谷配外关,主治热病和五官头面病;支沟配阳陵泉,主治肋胁痛、肝胆病。(3)阴经的腧穴与阳经的腧穴相配:阴郄配后溪,主治心烦、盗汗;合谷配复溜,主治外感身热无汗。

  接经配穴法

经络的功能在人体可以通达里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全身十二经脉的循行通路也是互相衔接,环周不休的。上下肢的经脉相接,所以相接经脉的经穴也可以互治。导师说,接经就是经脉上下相互接连或手足同名经脉相接,接经配穴法,即先诊断出属何经的病证,然后取其同侧与上或下所接的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脉的五输穴,在郄穴或络穴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导师还强调,病在头、颈、躯干,也可以同时取相接两经的穴,如喉炎,取手、足阳明经的合谷、内庭等。

  原络配穴法(又名主客配穴法)

原穴即十二经脉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个原穴。络穴即十五络脉分布于四肢、腹腰等处的十五个络穴,对于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起着联络的作用。故取原络相配,能通达内外,贯穿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可治疗。导师经验,原络的配穴法虽然也是属于表里相配的范畴,但不是按表里两经随便配用,而是以原发疾病的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为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这种主客原络的用法,虽与补母泻子的方法不同,但与经络的联系是基本一致的。阳经有原穴,阴经无原穴,以输穴代之。故六阴经中是输原合一。除十二经各有原穴外,还有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脖胦”(气海)。

  郄会配穴法

郄穴多分布于筋骨空隙陷中,故名郄穴。郄有间隙、通透的含义。导师说,郄穴是经络气血积聚的间隙,急病重病时,气血凝滞,宜取此穴,以使气血疏通,是治急性病有效的要穴。十二经及二维、二跷,均有郄穴,共16穴。这些郄穴,对一般急性疼痛的疾患,疗效很好。如足阳明经郄穴梁丘,治乳肿、胃痛。会穴即八会穴,这些俞穴,对脏、腑、气、血、筋、髓、骨、脉等诸疾患,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是8个方面的大会所在,作为特定的八个总治穴,如脏会章门,凡属五脏病,均可取章门穴。人体的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之气,均各有所会,凡属某一种组织或脏器的病变,均可采用其有关的会穴。郄穴是急性病的有效穴,如怔忡病可刺心包经的郄门;齿病可刺大肠经的温溜等。会穴的作用,据《难经》记载,则是“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仅限于前述8个部位有热时才应用。后世对于会穴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充,不一定限于热病,凡这8个部位的病症,均可配以相应的会穴。

  五行输配穴法

“五行输”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个输穴。因各穴与五行相配,故名“五行输”。导师强调,这种配穴方法,要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依次配属输穴,并结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配穴。例如肺实证,咳喘胸满,则泻本经的合穴尺泽(水)。因为肺本属金,尺泽属水,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方法。诸经补泻,由此类推。凡不隶属于五输穴范畴的穴位,即不适用“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配穴法有3种:(1)运用本经的子母穴。(2)运用子母经。(3)运用子母经的子母穴。另外,《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如病人脉浮、喘咳、寒热、胸满,这是肺经的病。若见心下满,就用肺经的井穴少商,若身热就用肺经的荥穴鱼际,若体重节痛,就用肺经的输穴太渊,若喘咳寒热就用肺经的经穴经渠,若逆气而泄就用肺经的合穴尺泽。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规律,由于井穴感觉异常敏锐,适用于一切闭郁急症,迅速刺血之用(如咽喉闭证刺少商,商阳出血,时疫急症先刺十二井等),故称为急救穴。而不适于手法比较复杂的补泻。所以遇到应在井穴补泻的时候,就需要改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办法。如:(1)心经(改补少海);(2)心包经(改补曲泽);(3)膀胱经(改补委中);(4)肾经(改泻然谷);(5)胃经(改泻内庭)。井(母)能生荥(子),泻荥就是泻井,实则泻其子。合(母)能生井(子),补合就是补井,虚则补其母。

  刚柔配穴法(又名夫妻配穴法)

祖国古医书中,将天干运用于针灸治疗中,还有一种五门十变的规定。导师说,所谓五门,有着两种解释:(1)井荥输经合所分配的母子穴。(2)将十天干演变为五种相合的方式,即所谓夫妻穴。天干有阴阳的分别,以阳为夫,以阴为妻,按十干相合与其所代表的经穴,就是所谓夫妻穴的由来。在治疗上应用此种夫妻穴的配穴法,古医书很多。夫妻经穴相配的另一种方法:如甲己相合,①针胆经的穴,治脾经的病。如针胆经的日月穴,能治脾疾患呕吐、黄疸、肠疝痛、臌胀。②针脾经的穴,治胆经的病,如脾经的商丘穴,能治癔症(胆虚症,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③针脾经的大包穴,可治胸膜炎(胸胁中痛,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之故)。其余各经,按其天干相合,亦有许多病症,可以照这种方法去配穴。不过这种夫妻配穴法,并非每种疾病,或每一种经穴,都必须采用。至于十干化火等,变化复杂,应用上推算较为繁琐,不再详述。五行生克的关系中,还有许多变化。刚柔相济,就是由相克而能相合。换言之,就是依据物理学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照这样去解释阳性或阴性五行的离合,大致和这个原理是相同的。虽然金能克木,由于庚属于阳刚之金,乙属于阴柔之木,不仅不至于相克,而且因刚柔相济,乙与庚反能由异性而相合。乙以庚为刚,庚以乙为柔,所以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就是由于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的原因。其余各穴,也都是按照这个原理去分配的。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要在临床中恰当地使用各种针灸配穴法,不但要熟悉掌握经络及各种特定穴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合理地运用五行、阴阳、表里等辨证方法,有时还要运用到复杂的《易经》和五行生化理论,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刻领会,才能提高针灸技术,脱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手段,步入真正的针灸殿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