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的事儿

标签:
点心美食中华特色社会万象散文 |
【点心的事儿】
点心一直是人们的一种通俗叫法,它是专指那些制作精良的小糕小饼,也有人把正餐以外的小零食或小吃都称为点心,总之,虽归纳不同,叫法各异,但在中国,点心的品种确实是花样繁多,美不胜收。甚至可以狂妄地说,中国的点心最多、最可口、也是最美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媲美。
同时,制作点心的历史也是中国最长的,少则有两千多年。早在唐代,点心就已经被正名在宫廷之上,御用的厨师里就专门要设立一个皇家的点心师。而在城乡之中,五花八门的点心作坊更是星罗棋布,因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那些惹人喜爱的点心,它与人们的习惯、风俗、宗教和喜好息息相关。
制作点心的原材料主要是五谷,有的也采用一些杂粮。所谓五谷,那是指稻、黍、稷、粱、麦,杂粮多是指玉米和高粱了。
点心的味道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五味”不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而是指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这“五味”全部均以佛教的“五味”概念去命名,因为自古以来点心除了自品外,人们还用它作为贡品来拜神。当然,那些都是纯素的点心,不能够掺杂任何肉油和肉类。
点心的色、香是根据喜好或用意去制作的,蒸、煮、炒、炸样样了得,制成的形状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香溢四周。
广州、香港和澳门人大多对点心都是情有独钟的,只要你去到这三个地方,亲朋戚友就会请你去茶楼“喝茶”,“喝茶”是广州方言,意思是品茗吃点心,早午晚都有,你可以直落无妨,从早上七点坐到晚上十点。
如今,点心的品种已经变化得面目全非了,以肉类的点心成为了主流,诸如干蒸烧卖、虾饺、白酌牛肉丸、XO酱蒸凤爪、豆瓣酱蒸排骨、黑椒牛仔骨、咖喱金钱肚等等,种类繁多、口味各异,使人垂涎。
不过,我虽不是素食者,但是我多钟情于那些素的点心,因为我总觉得素的点心才是真正的点心,但凡沾上肉的好像就没有点心的意义了。再者,我认为点心不但是一种小吃,它还是一种艺术品,用五谷杂粮制作的点心色香味俱全,尤其在形态上历来都有讲究,比如制作成各种各样动物的形象的,还有摆放得像几何或各色板块造型的,令人看后赏心悦目,食欲为之一振。
至于口味,我更是喜欢品尝甜的,例如现时广州的茶楼都有“流沙包”这一冠名的点心,这种包的包皮是用白面或高粱面制作,馅是牛奶与咸蛋黄的混合体,只要你一咬开包皮,里面的黄汁就会马上趁势流出,伴随着那些咸蛋黄粒粒的结晶体,宛如金沙似的,一股奶蛋香味扑鼻而来,清甜而又爽口,另有一番风味。
其次,我还喜欢那种名为“叉烧酥”的点心,它名曰“叉烧”,实际上里面的馅并无叉烧肉,只是用其味道的酱料而已。此点心的制作是采用生油反复揉面,以作为包皮,一经烘熟后便会产生一层层薄而脆的效果,再加上里面叉烧酱略带咸味的中和,咸甜适中,较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