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庞德《地铁车站》赏析

(2009-10-09 15:11:33)
标签:

庞德

诗歌

赏析

转载

杂谈

分类: 经典转载:网上东东东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地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天安门广场客流暴涨 周边地铁车站客流最高增幅超700%


    初读这首诗,会产生语感的“眩晕”:仅有的两诗句,不甚关联,或许中间该用“如”“像”“好似”之类的词作为“焊接”以使语意连贯、“语际”无痕?我特意查了英文资料,转录原诗如下:
     

                   http://www.daxiangce.com.cn/uploads/allimg/c090602/1243930116201F-330T.jpg

 

                                The apparition of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wet,black bough.
                    

                                          http://www.stec.net/WebManager/SD_PowerWebManager/manager/ModuleAsp/UploadImage/pic_20086109321.jpg

    原诗作只有两个独立的词组,并无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用了一个分号区别开来,根本用不上什么连接词或转接词。这种各自独立的造句,形成语言的跳跃、诗意的跳跃,造成鉴赏思维的跳跃。这里的跳跃所产生的“省略”,实际上是常人的常人思维对诗人思维的不适应,心理图式遭遇陌生化挑战所形成的“内在动荡”。或许这是诗人有意为之,正是这种逻辑链条的省略,有意形成一种空白,用跳跃的方式来表现,这就是一种言外之意中的省略义。
    常人思维总是线性的,循序渐进的;诗人思维则是诡形异迹的,无序无法的,来无踪去无影的,其中跳跃性是诗人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四种功能:感受—→贮存—→判断—→想像。常人思维即为四个过程的完整表达;而诗人思维呢,略去中间的过程,仅取首尾两头,形成思维的跳跃。当然,这里的思维跳跃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认为包含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意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始于意象而终于意象
    庞德是西方现代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的意象性在这首诗中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意象单纯性与意象丰富性的结合。
    先说意象的单纯性。面孔、黑色枝条、花瓣,仅此而已。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描绘密集的意象群,给人“扑面而来”的全是意象的感觉。
    再说意象的丰富性。其一是感觉意象化,或意象感觉化。试看这几个意象,有诉诸视觉的,如人群中的面孔、枝条上的花瓣,都是眼目所见;也有诉诸触觉的,“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就是在视觉之外隐隐地透出触觉,那是一种特殊的怪异的观照。其二是让意象流变,由现实意象转换生成臆想意象,“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臆想意象,前一个意象是现成的,撷取的,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创造的,后一个意象以前一个意象为依托。其三是创设背景凸显意象,“人群”成为“这些面孔”的背景,“枝条”成为“花瓣”的背景,有如西方的油画,背景暗淡,笔道粗略,而物体鲜明。
    总之,这首诗完全意象化了,起句突出意象,结句也突出意象,两句之间有思维的落差或者说思维的跳跃,意象的叠加代表思维活动的前后两个阶段,由一个个意想组成了形象,并不显示出形象——意象—→形象的过渡,而在庞德这里表现为意象—→意象的进程,即意象派诗的跳跃式思维,这纯粹靠联想。
    二、诗意跳荡产生模糊
    诗意怪异是现代派诗的特点之一,尤其在这首诗中,意象玄妙,句意悬隔,更增添了诗意的模糊性。从语言机制来看,这是诗人对语言文字富有灵性,才气的运用,这通常发生在天才诗人身上。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使每句诗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而且两句诗组合在一起意义取向正是相反。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孔?居然像幽灵般显现?apparition一词的翻译非常关键,它颇为诡异,原有幻象、异象等出现之意,还有鬼怪、幽灵之意,在这里被译为“幽灵般显现”,这就需要读者去进行加工,去破译用想象去填补留下的空白。就我理解,诗人把这些面孔说成幽灵、鬼怪的,其实这也许是诗人在地铁站看到匆匆的面孔,刹那间捕捉的面孔,瞬间而过,如同幽灵一般,感叹现代生活中美难以发现,难以留住,美的面孔如同幽灵一般,是易逝的。可能这种象征就是最好的辩论,它能说服千千万万的人去珍惜眼前美好的现象和人。正是象征这种贯穿性形象使作品更含蓄,更深刻。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和才华的体现,可以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拉近。这是需要诗人的功力。第二句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把这些面孔暗喻为许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应是美好的、鲜艳的、亲切的,似与鬼怪之喻、幽灵之喻取意相反。也就是说,只看单句不会有疑虑,两句放在一起疑窦顿生。如果把第一句看成被诠释句,把第二句看成诠释句,那么诠释与被诠释之间龃龉不合,造成一种艺术上的陌生感。从而产生暗示义,这种不明确关系的设立,一般很难把握,这依靠读者感觉的敏锐。
    营造言外之意,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见底的思想深渊,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阱,这就是这首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点,不过这也正是诗歌艺术的要求,要含蓄,隐藏一些东西让读者去破译,这种言外之意可以避免过于直白和吸引读者进行创造性解读。
    三、形象互映产生情感
    按理说世上没有不可解的诗,只是依据解诗者的主观取向,所解各显神通。不过解读现代派诗确实是艰难的,诗人披露的或许是冰山之一角,大量的意义沉没于背后的暗箱之中,这冰山下的丰富意义,有诗学意义、文学意义、美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等,而不是像以前只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品那样单一和贫乏。
    我们假设这首诗两句之间既有意义沟通的屏障,又有意义沟通的桥梁,那么我们凭什么越过这沟通的桥梁,抵达意义的彼岸?现代派诗的“真意”隐蔽在现象的背后,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的感觉不能抵达,只能凭借想像力来把握它,转换成阅读鉴赏用语也就是猜读,所以读者创造性地对诗的体认、领会都是想像性的、纯主观性的,未必合于诗人当初的命意。
    从诗歌的内容效果来看,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诗性瞬间:独特的情景下产生的独特的发现和感觉。1913年的某一天,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车站下车,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再然后呢?是31行诗,一年后浓缩成现在的两行诗。这一则材料非常重要,让我们看到这首诗是怎么产生的。这和卞之琳的《断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就一瞬间未能完成的各种联系,众多的体验在骚动的刹那就创造出最佳的通感,浓缩为精华。
    诗歌的四要素中,情感是诗歌的终极目标,情绪思维是诗歌的本质。于是诗人的感情倾向呢?仍无从知晓,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鲜明而情意隐晦。事实上诗作是不可能情意空洞的,正如意大利克罗齐所说:“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不妨从诗的中虚实形象的对应、互映来发挥我们的想像力,漫溯诗心的渊底。前面说了,第二句诗是对第一句诗的诠释,那么第二句诗中所提示或所造成的感觉和意义就非常重要了。花瓣,暗喻美丽的面孔,好像中国古诗也有类似的用法;黑色枝条,暗喻人群平庸凡常的粗鄙丑陋的身形和面孔。如此一来,一美一丑,一褒一贬,诗人的爱憎倾向、好恶态度已经有所暗示了。
    可是,我们还应该凭借自己的想像力往更深处挖掘,似可感悟到,正如美丽的面孔幽灵般显现又飞逝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人的美好感觉稍纵即逝;正如美丽的面孔只显现给留心体察的人们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人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美其实就在身边,只不过在匆匆中我们缺少发现,正如花瓣长在粗鄙丑陋的枝条上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生长在丑与恶的土壤上,毫无疑问,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分辨。这美与丑恶对比鲜明,它们贴得太近,甚至彼此互为依存;正如花瓣给人欣喜、亲和的感觉,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给人恶心、厌烦的感觉一样,现代社会给予人的是强烈的感觉冲击,而且感觉是正面负面的落差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说,“一个地铁车站”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或许这就是龙蛇混杂的社会,但在大诗人庞德的眼里被提纯了,这是不是庞德站在地铁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的复杂感受?他只看到两个字:“美”和“丑”。至少是读者凭借想像力猜读到的感受。

 

                                作者:刘真福?   木栝?   出自:一道道勇敢的目光 

        

 

   附:译诗种种__________之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又: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杜运燮)
  
       地铁站里

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

(张子清)
  
      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
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

(江枫)
 
      地铁站上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郑敏)
  
人群里这些脸忽然闪现;
花丛在一条湿黑的树枝。

(流沙河)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余光中)
  
人群中千张脸空的魅影;
一条湿而黑的树枝上的花瓣。

(洛夫)
  
这些面孔浮现于人群;
花瓣潮湿的黑树枝

(颜元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