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青年法律人读书会 |
分类: 小月说法 |
《法律你为什么不争气》读书摘要和心得
作者针对台湾现今法律人当政却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引出对整个法律人群体反思的论题。虽然其是对台湾法律人的自省,却也使大陆法律人能从台湾的经验中得到启发与警示。因为在法律制度的很多方面,台湾往往就像一面“预照”大陆未来的镜子,当大陆和台湾一样都在追求现代化的法制与法治时,台湾近日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啻是一种对大陆未来必然面临的“预告”。
一、作者从法律人的现状的感想
1、法律人不能无由的傲慢。
有法官对希望作代理人的公民说“如果你可以,那我不是白考了?”
法官不能有权力式的傲慢,法律或法律人应该通过本身的行为而值得尊重。
2、法律是一种工具、一种机制、一种构建出来的东西。从某种方面来说其实没有一种确切的东西叫做“法律”,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可以是一个过程、一群人、一些理念、一些判例、几本书等。不要尊敬法律,除非他值得你尊敬。
法律人应该是“正义的守护”,但社会大众在许多法律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私利的先锋”。问题出在哪里?作者认为应从“人性”、“制度”、“教育”三方面寻找根源。
二、已经作为政治人的法律人
三、对律师工作和性格的探讨
有人认为,真理在被说出前就已经是真理了,律师的工作只可能是说谎。社会不乏对律师工作的负面评价。
作者认为,就算真理在被说出前就已经是真理了,但他在还没有被说出来之前,我们未必知道它的存在。人的判断如无足够的资讯导引,很有可能做出违背真理的错误选择。如这种选择仅限于个人私利也就罢了,但若可能影响他人的生命、财产或自由,那么社会就必须要一个严格的程序,去帮助一些关键者(如掌握生杀大权的法官),降低他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此时双方的律师代理和对立就能提供一个相对好的工具,通过辩论和质证呈现相对完整的资讯,以供审判者抉择参考。
所以律师有其社会功能,就算这个功能不能尽如人意,但却实在没有发现更好的社会制度之前,必须存在的一种制度。
所以双方律师之间应以对方专业为喜,不专业为耻(因为作者认为理论上只有双方都是专业尽责的律师才能真正达到完全“资讯披露”工作的目标。)
作者认为尽力辩护和说谎是两回事。
作者更仔细论述了律师对当事人的“忠诚义务”和对法官、法律“诚实义务”的紧张关系和回避原则。
作者更论述到律师利益冲突的问题。提出了利益冲突区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并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去处理的观点。
四、检察官作为正义守护功能的弱化和独立性的探讨
行政机关内部选拔的“逆淘汰”机制。坚守原则、捍卫理想的检察官不见容于因循的检察机关,不见容于唯命是从的检察文化,更受到上级行政机关的打压,被“逆向淘汰”。通过代代逆淘汰,检察机关是为一潭死水。
通过南回高轨案指出检察机关使用对弱者“侦察公开”导致当事人承受重大社会压力,对高官“侦察不公开”为其避免舆论压力的双重标准。
台湾地区虽已经到了司法独立的相对“无忧年代”,但很多检察官仍不能抗拒政治的影响。
把检察官分为上品和下品。下品不止包括贪污受贿的检察官,也包括屈从于政治压力、讨好上级的“贪图升官”的检察官。谈到上品检察官,作者举例敢于在诉讼公文中写明“奉命不上诉”的黄向坚,更谈到检察官如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良心,可以也在公文中写出上级压力的原因以转移舆论的压力,当然须做好影响仕途或者退出的准备。
检察官是“国家的良心”,检察官更应对自己的“生命之心”负责。
检察官这份工作的选拔标准不应是最佳人缘奖,不仅要有“独善其身”,更要在该职位上能“兼善天下”。
建议在内部和外部制度上双管齐下改革。外部在“限事、限对象”的条件下建立独立检察官制度;内部在检察长选举、检察官提拔制度上进行改革。
作者更有检察官应该“总统”可以没有,司法正义之心不可以没有的豪语。
五、法官的地位和功能决定其非常高的品质和社会要求
“欲为神之事,先修神之格”---法官掌握的是应由“上帝”审定是非的权柄,故他们也应要有接近上帝公正品质的应然要求。
提议法官制度也应引入制衡机制,如成立司法观察的民间组织等,因为“不受节制的权力是有生命力的怪物”,“权力之仗无论在任何人之手只要是不受限制就是魔鬼之仗。”
另外,在法官的断案考虑和品质上,作者提出抨击社会的一种“不相交的平行线”怪现象:一条是包括法官、政治人物等权利人物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另一条是弱势百姓,不论如何呼号哭泣,都是永不见天日的沉闷叹息,别奢望可以上达天听。读来让人感慨颇多。
六、作者的理解和期待
之后,作者既论述了中国现代法制的变迁和发展与法律人地位、性格和观念的联系,又谈到了法律价值现状中的“空窗”现象,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典范,如伊凡、伊列区的启示等。此外作者还宏观论述了两岸法制发展的脉络、挑战与契机,其中不乏精彩的思想火花和发人深省的现实披露。
本书引用了大量台湾的争议案例,既有涉及高官的机要费案、高捷案、台开案等,也有民间的航发会案、南回高轨案等。同时还在深刻讲理的同时穿插搭配了很多关于法律人的谚语故事、寓言和笑话,或让人反省深思、或让人不禁莞尔、或让人心中共鸣,或让人心情沉重,限于篇幅就不具体举例了,大家可以具体在书中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本人感到似乎心中又涌出了那种初进法学院学习的久违热血,并对同是法律人的作者那种忧国忧民忧“法律人”的胸怀和心结感到由衷佩服和自我愧疚。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法律人品味、思考的好书,值得大家一读。
撰稿人:上海竞衡联合律师事务所
倪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