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禾 人 面 方 鼎 探 索
(2008-07-10 21:30:00)
标签:
宁乡青铜器古代文明海伦宁乡宁乡青铜文明青铜器文明杂谈 |
分类: 百宝箱 |
大 禾 人 面 方 鼎 探 索
刘 森 淼
大禾人面方鼎,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其腹内壁有“大禾”二字铭文,鼎身四面各有一个人面主题图象。它是湖南所出商周青铜器中最珍贵、最具特征的器物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众多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瑰宝。对于它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拟从铭文与图象纹饰的分析入手,对其作一探索。
一、关于“大禾”铭文
“大禾”铭文,字体结构方式与商代后期中原地区甲骨文中的同类字完全相同,属同一文字系统。其读法,按商代习惯可作“禾大”,亦可作“大禾”。
大,《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它是一个形容词,与小相对,有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力量、强度、程度、规模、思想品德、技艺水平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的意思。
禾,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认为,其“上象穗与叶,下象茎与根”,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它本义是指粟,即所谓小米。《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禾……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后引申为粮食作物的总称,又禾苗特指水稻之苗。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禾”字又与“年”字互通。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归纳,武丁至廪辛卜辞的“受年”与武乙文丁卜辞的“受禾”是同一个意思。《东目目尊铭》:“唯东目目惠于金,自乍宝彝,其万禾年,子孙永保用享。”杨树达《耐林庼金文说·东目目尊跋》:“铭文以禾为年,与《中簋》同,年字本从禾也,彝铭有省形通用之例。”
又“禾”字与“和”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吕氏春秋·必己》:“一上一下,以禾为量。”高诱注:“禾,中和。”俞樾说:“禾,当作和。”于省吾也证明说:“禾乃和之借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赵之禾也,阴外齐,谋齐,齐赵必大恶矣。”这个禾也当作和。
铭文之“禾”字,也许具有上面所释的“禾”与“和”两种意思。湖南是中国著名的适合于人类居住的鱼米之乡,特别是宁乡一带,处雪峰山、衡山余脉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宜水稻为主的各种粮食作物生长。可以想象,在商代这里就是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其产量高,质量好,因而人们以“大禾”称之。
大禾这个地名,到后来成了诸侯国名。殷墟甲骨文中,有“上丝 禾侯” ①的辞句。上丝是人名;,上部为一目,当有见、看、视一类含意;侯,在殷商是指邦境边的诸侯②。卜辞中的“禾侯”,与“杞侯”“犬侯”“先侯”等一样,是商的一个诸侯无疑。卜辞大意就是“上丝会见禾侯”。这个禾侯国,未知位置所在,然与“大禾”方鼎铭文正可互相映证。也就是说,它就在湖南宁乡一带。可知 “禾”不是族徽,而是实在的诸侯国名。方鼎是非常典型的中原式器物,流行于商至西周前期,是青铜礼器中的核心。在贵族中,只有王室近臣和侯、伯以上方国国君才能使用它③。大禾方鼎出现于宁乡,清楚表明这儿曾是商的一个诸侯方国。它是这个侯国国君拥有的一件宗庙重器。
但“大禾”也有“大和”的意思。《说文》的“和”字,写法是口在左,禾在右,解释是“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的本义是相应、响应、附和,引申出和谐、协调、适中、喜悦、和顺、平和、和睦、和解、和平、暖和、调和等等意思。“大禾”方国既是商在南方的边陲,这个国名中理当含有与商相附和、和顺的意思。
二、关于人面图象
大禾方鼎鼎身四周写实化的人面图象,似乎带有较多的女性特征。其宽圆的脸庞,弯如新月的眉毛,丰厚而无胡须的嘴唇,可以表示其属于女性。正视的双目,兼存威严与祥和。宽厚的双耳耳垂下,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形,则表示其头上也有发饰或冠带存在。它所表现的,是身份高贵的女人形象。所不同的,是四个图象中,鼎正面的女人脸宽些,颧骨略高而显年龄较大,鼎侧面的脸略修长,脸面更光洁而显得年轻些。
以前的观点,有认为鼎上人面是所谓的神农氏形象,或者是与所谓“黄帝四面”相关④。但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世所公认为男子的代表。如果说大禾方鼎上的人面是代表他们,实在应该塑造成男人面,而不宜突出显示为女人像。方鼎既然为女人图象,则表明与这二位男性圣君是毫不相干。
鼎上女人面有可能是大禾方国信仰的神明或统治者形象。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曾出土过女神头像,说明在中国,早就存在为神明塑像的习惯,在方鼎上铸造神明图象并非不可能。但把女人塑成神明,一般认为和女权有关。红山文化便被学术界认为是女权的一个代表。虽然到了商代,主要已是男性的天下,但并不表示女权已绝迹。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地区,女权其实延续到很晚,如云南纳西族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这方面的踪迹(女权不一定和母系氏族社会划等号)。也许,当时大禾方国是女权的天下,其统治者就是一个女人,大禾神明的图象是以该女性统治者为蓝本。
湖南青铜器中,常见写实的动物纹饰。我们知道,在中国有用动物来表示男女性别的习惯。如虚幻的龙,写实的虎、鸟雀、泥鳅等,一般表示男性;虚幻的凤,写实的蛇、蛙、鱼等,一般隐喻女性。如果说,用虎、蛇、鸟雀等做纹饰是商周青铜器的通例,但用蛙、泥鳅做纹饰却以湖南青铜器为突出,而少见于其它地区。蛙表女性不用多说,用泥鳅做纹饰却并一定是突显男性,而只是突出一个“性”字。突出“性”与生殖崇拜有关,而生殖崇拜却是女权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像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青铜时代的滇文化,动物纹饰与性的特征都较明显,研究者大都认为这与女权社会有关。可见,湖南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特点,与大禾方鼎显示的女权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也有人认为方鼎人面与南方民族的傩舞面具有关⑤,这有一定道理。不过,傩面也是想象中的神灵之面,与信仰神象并无必然的冲突。
三、大禾与商王朝的关系
湖南青铜器群的基本造型,大多以中原同类器物为原型,而又打上浓厚的地方烙印。如圆鼎、鬲、簋、尊、爵、觯、卣、瓿等均是。这表现的是中原商文化对湖南地方文化具有强烈的影响。与这些铜器一样,大禾方鼎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结合的一件特别器物。
人们注意到,商周中原方鼎甚多,却无以人面为饰者。这件方鼎,从鼎的基本造型到地纹、文字,都是典型的中原特征,唯有人面主题图象自具特色。其所透露的大禾国与商王朝关系的相关信息,确实耐人寻味,值得探索。
第一、中原主导的政治地位。“大禾”二字铭文是一个最强烈的信息。它无可否认的显示出中原商王朝的主导地位。它表明当时湖南境内的贵族,采用的是中原商王朝的文字,而与殷墟甲骨文“禾侯”的印证,表明它就是臣属于商的一个地方侯国。此外,方鼎的基本造型也显示出中原文化所处的主导地位。
第二、以“和”为主题的政治理念。方鼎的主题纹饰为女性人面而非面目可畏的兽面,虽然是一种与中原商文化有所区别的女权特征的自我表现,我们也没有证据说当时湖南地区的女性侯君,是否和中原贵族间存在和亲关系,但是其所传递的,却是慈善与和谐。面目慈祥的女性,加上“大禾”也就是“大和”的宣言,给人的感受,就是想要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国度。这不仅在当时是一种超前的感悟,对后世也是一种有力的震撼。大家知道,同为方国,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城堡及墓葬中较多的兵器,显示出非常浓厚的军事色彩,其表示的是社会动荡与不安。但在湖南宁乡,却见不到这种情况了。尽管湖南商周青铜器集中出土不多,成批的墓葬更少,但兵器所占比例几乎可以略去不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湖南境内的社会状况是比较稳定的,也表明其与商王朝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当时湖南境内自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比较发达,说明商王朝对大禾侯国也是网开一面。这些都说明,大禾的统治者,确实在自己的行动中,贯彻着一种与商王朝以“和”为主题的政治理念。
注释:
①
②
③
④⑤
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