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双版纳:为了梦中的橄榄坝

(2007-07-30 16:21:00)
标签:

西双版纳

  景洪出发,沿澜沧江顺流而下,大约是近40公里的路程就可到达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听过傣家竹楼的传说,在快到橄榄坝的时候,少多利话锋一转,象说快板书似地说:“不到橄榄坝,算不得到版纳。”旋即就说她要送我们一支老歌,在我们还没有楞过神来的时候,她便亮着清丽的歌喉唱了起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乡在远方。为什麽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坝,橄榄坝。。。。。。”哈哈,好有趣的少多利,她竟把那首曾流行一时的校园歌曲中的“橄榄树”擅自改为了“橄榄坝”,车内一片轰然的笑声。
     是的,人在云之南,橄榄坝便是我们梦中向往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个名字为什麽起的这麽好听、这麽富有韵律。这次又遇到了这麽活泼热情的少多利,她对这首令旅人喜欢的歌曲的一字之改,又是那麽的撩动着我们那迫切的神往。
     一想到“橄榄坝”这三个字,在我的脑海里便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象:那从滇西北一路流淌而来的澜沧江,流进这西双版纳葱茏苍翠的重峦叠嶂之间,在一处被一块坝子拦腰截断,那坝子上长满了一株株绿色的橄榄树,树枝上落下美丽的孔雀,树林里走着悠闲的大象,还有绿荫丛中时隐时现着的那别具风情的身影。不知怎地,也许是那首歌的感染吧,这橄榄坝又使自己的心头陡升一片苍凉的流浪之感,于神奇的诱惑之中又感觉它是那麽的遥远,好象在梦里,又似在天上。
     问少多利是不是这样,少多利却否定了我的说法。原来这橄榄坝不是截断澜沧江的坝子,也无什麽橄榄树,而是这块地方的地形象一只巨大的橄榄又终年葱茏苍翠,它酷似一只绿橄榄落在这美丽的澜沧江畔,所以在汉语中便称它为橄榄坝。实际上,在傣语中它叫勐罕。说起“勐”和“罕”而字,这里还有一些原由。
     刚到西双版纳的时候,我就被这里那很多的地名中都含有一个“勐”字而感到奇怪,后来才弄清楚,“勐”在傣语中是“一片地方”的意思。以前,西双版纳的召片领之下辖30多个“勐”,每“勐”约包括两三千户,约万余人。召片领是西双版纳的最高统治者,而这里的勐罕和景洪可以说是召片领的“直辖市”,其余各勐皆由召片领下属的“召勐”(意为“一片地方之主”)管理。而这“罕”字却是与佛祖有关了,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来橄榄坝讲过经,当时傣族人用棉布铺在地上让佛祖走过,佛祖走后,又把它卷了起来,这“罕”字在傣语中就是卷起来的意思。
     好有意思,一个橄榄坝,其傣语的名字却把封建统治者与佛祖搅和在了一起,这是我预先始料不及的。但是,无论如何,橄榄坝这个地方都是无辜的。今天来到西双版纳的游人,是没有一个人不到橄榄坝的。橄榄坝花开四季,青山绿水,傣家竹楼曼阁佛寺掩映在椰树竹林丛中,是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和热带风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因而,橄榄坝也就成了西双版纳的代名词。
     车子一进入橄榄坝,便感这里炎热无比,这里是西双版纳地势最底的地方,它的海拔只有530米。炎热的气候为橄榄坝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如今这里已开辟成了旅游区,橄榄坝中心广场旁就有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一个个的摊位上,摆满了那刚刚剥开的新鲜菠萝、还在散发着香味的油棕果、内地很难买到的甜角和酸角,还有各色各样的芒果、菠萝蜜和椰子以及那些很难记得住名字的热带水果。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季节你来到这里,仅花一元钱就可以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那西瓜的香甜并不亚于内地上市季节西瓜的味道。
     橄榄坝有两个比较大的自然村寨,一个是曼松满,汉语称为花园寨;一个是曼听,汉语称为花果寨。车子行驶在通往中心广场的宽敞的大道上,透过车窗,在满目的绿荫丛中,一座座的傣家竹楼时隐时现在层层叠叠的绿色之中。这里是一块没有被污染了的圣土,这里是一处人间天上的仙境。绿荫丛中、马路边上,可以看到身着艳丽服饰的傣族姑娘或三五个一伙平心静气地闲坐在竹楼前、或俩俩仨仨结队悠闲自得地穿行在村寨田园之间、或独自一个隐没进自家的竹楼里。仿佛这来来往往的游人与她们无关似的,听她们说话悄声细语,看她们待人彬彬有礼,一切都是那样的娴静和自然。这绿色、这竹楼还有这温娴淑状、清艳缦立的傣家姑娘构成了这橄榄坝上一道自然、纯朴、宁静的风景线,这里才是真正的西双版纳。问我为什麽“流浪远方,流浪”,就是为了这梦中的橄榄坝,为了这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为了这一处绚丽多姿的圣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