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993年11月
“纤夫市长”唐若昕
一个古老的城市,有一位年轻的市长。这就是河北省邯郸市年仅38岁的市长——唐若昕。
1993年11月,《人民日报》“公仆谈心录”栏中唐若昕的《市长是纤夫》一文,在邯郸城乡引起了一阵热烈的反响。许多人读后赞叹:“咱们的唐市长,就是一位纤夫式的市长!”
曾经插队、担任过公社副书记、又先后在团中央、深圳蛇口、中国残联及秦皇岛工作过的唐若昕,于1992年来到邯郸,从而拉起了邯郸这条逆水而行的“大舟”。
“你是怎样当好纤夫的呢?”
“邯郸以农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著称,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工业结构偏重,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发展的后劲不足。”“针对这一情况,邯郸要追上沿海启动的经济快车,就必须主动把自己置于全国发展的一盘棋中,使局部适应全局。这样,我们就安排了一些既符合国家优先发展的规划,又符合邯郸增强后劲长远利益的项目。如邯郸机场改扩建工程、邯济铁路、京深高速公路邯郸段、煤化工工程、马电8号机组扩建安装、邯峰电厂、马铝二片罐工程等。虽然这些基础性建设,大多不是本届政府任期内能直接见到经济效益的,每项工程都是套给市长的一条绳索,但舍此别无他途,必须念好这本难念的经。前一阵子炒卖房地产很热闹,外地不少人找我谈置地,我都一口回绝了。因为此时勒紧一点,后任的伸展余地就大得多。这就像逆水行舟,我们这些拉纤的咬牙努力,一旦行至高处,大船居高而放,定会一往直前。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有纤夫一样的胸怀和毅力,要不怎么说是‘公仆’呢?”
“你们确定的重点项目,是邯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任重而道远,你们是否有信心如期完成任期内这些项目的建设任务呢?”
“有信心。现代化经济以交通、通讯为经络,只要把这些战略工程抓上去,才能根本改变邯郸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布局中的地位。邯郸地处中原腹地,90年代如果完不成这个战略跳跃,就失去了历史机遇。所以,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砸锅卖铁豁出身家性命也要搞上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把我们这届政府叫做“拼命政府”。
一位弯腰弓背、汗流满面的“纤夫”,正迈着坚毅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