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某个赶场天,一古玩商叫住我说:“我打算卖个金戒指给你,戒面中心能翻转,一面有个‘忍’字,一面有个‘耐’字,很好玩的。”
我一听是“忍耐”两字,其年代会早么?可能是一二十年前的东西吧?心里咕噜着的时候,表情可能传到了脸上,他马上解释道:“东西肯定是老的,下一场我带来给你看。”
我当即说好。但心里又这样想:最多是民国时期的。
一周后,当古玩商把这枚金戒指交给我时,我的眼睛一亮:是明代的!我马上问价付款成交(高兴得忘了讨价还价)。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9/20/23/10/115be07cef1.jpg
我收藏的“忍耐”金戒(上下图)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9/20/23/4/115bdd3e556.jpg
真能到明代吗?由于戒指上的“忍耐”两字,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了。于是我拍了照,把它发到一价网站的论坛上让大家讨论。
台北的金银饰收藏家老范先生在帖子里这么写道:“明代墓葬中出土过翻转金戒,但以纹饰为主,有否‘忍耐’如此尖锐字眼,值得研究!”
同是台湾的小维先生,是研究高古金银器(唐宋)的高手,他在帖子里这么写道:“……上图似乎少提供圈(文注:戒指内侧)的结构图,及是否有印记,看正面有点新潮,却字体不严谨……”
现在生活在四川的浙江人清野先生,也是金银饰行家,他说:“纹饰明代,这样的翻转戒指倒是第一次见。”
于是,我在帖子上说:看纹饰和工艺手法,我也觉得是明代,可就这两个字把我难住了。但现在我明白了。同时我回答了小维先生:“回小维兄,此戒若有印记就好办多了,偏偏没有。另外它是开口的活脚。”
以后又有同好发言:汗,看到这个戒指,我也有点头痛,造形有明风,花纹看清末与民国,字体却又感觉近代,只能用工艺上的细节处着手,看看了,如单纯的以“忍”字来讲,较流行的时代个人看法应为60到80年代左右的时候。
台湾的老银陈先生也这么认为:“忍耐二字的用法有点白话,使用年限也许不能和文言文相比。”
看来问题的焦点是在“忍耐”两字上。
我说我明白了,意思是我已经判断出这是个戒指的年代了,就是明代的。后面两位朋友的回帖,更是说明了问题,他们和我一开始的看法一样,被“忍耐”两字所迷惑。
我对文言文和白话文没有什么研究,但知道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说的都是白话语言,既然民间流行白话语言,就完全可能演变成白话文字,在需要的时候记录下来。我没把这些想法写进帖子,原因是你说这戒指是新的,我也能“忍耐”。
这里有一段文字,出自百度,对文言文和白话文做了清晰的解释,有助于解开心里的迷团: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古代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照这个说法,这枚金戒指上的“忍耐”两字给人太直白的感觉,应该可以彻底消除了。
但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知之甚少的收藏家来说,尽管他们见过上海和扬州出土的类似这枚金戒的图片,在判断这枚金戒的年代时,结论是只能看到清末和民国。
后来,四川的好泉先生在帖子里说:“……其实明代的坟墓葬里出土过这类文字金戒。”想必他一定是见过实物的了。
最近,又见浙江的花舞大唐春先生在网络上帖了个翻转金戒指,文字也是“忍耐”两字,只是纹饰有异罢了,一看也是明代的。花舞先生的照相技术实在是不敢恭维,拍了两次,还是这个鬼样子。
我和花舞先生交流了此戒的制作工艺,工艺上的有些关键性问题我不能公开,因为现在做假的水平越来越高了,还是留一手较妥。http://117.photo.pp.sohu.com/images/blog/2007/9/20/23/3/115bdc23ccf.jpg
花舞大唐春提供的明代“忍耐”金戒图(下图)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9/20/23/9/115be0aaf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