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友老魏

(2017-07-27 21:13:33)
标签:

新浪名博惠振坚

祁门博客惠振坚

祁门一中教师惠振坚

安徽名博惠振坚

祁门历史文化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博友老魏

  文\惠振坚

  路遇熟人,问老魏,还写文章吗?还投稿吗?老魏知是随口一问,便也随意答道,还写的,还写的,不过现在不为发表了,变成娱乐自我了。

  这一问一答让老魏很自然地想起了最近的一次收到稿酬的经历。三篇散文在市报上刊出后,久久不见稿费汇款单的到来,就在老魏几乎忘记了这件事的时候,半年后汇款单到了,三篇文章总共才一百块钱!这是什么概念呢?与十年前稿费水平持平,人民币在稿酬上体现得十分坚挺,可谓憾山易,憾人民币难!论实际的购买力来计算,乐观一点说那一百块钱只能相当于十年前的三十块了。是报社的经营不善,故而无法体现作者的稿件价值?还是报社现在的广告收入大幅增加了,却不舍得在稿酬上去与时俱进?老魏没有进一步去思忖,因为时至今日,老魏不再为投稿而削足适履地写作了,不再纠结于内容的可写与不可写,老魏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写,为满足自己的表达愿望而写,而且也不缺发布的途径,老魏可以选择那些时效性超强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便利地放在个人博客上,不像过去,除了找到报刊发布,文章就像搁置时间太长的水果一样烂在自己的手里了。

  老魏曾经为使写的文章被报刊采用的机率提高,会仔细阅读,悉心体会报刊的风格与倾向,那之后,果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那些文章如今看来,似无懈可击,但确实有太多的大而无当的空话和言不由衷的话,而且那些老魏自己的文章与他人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文章标题下挂着老魏的名字这一极易被读者真接忽视的小小不同。

  说起来,发表文章标题下的铅印名字给当时年轻的老魏带来过狂喜的感觉,其实那个时候与今天一样,能有多少人看报呀,又有几个人会在意文章是张三或李四或王二所写!那是一段老魏靠幻觉生活的日子。今天来说,读纸质媒体的人寥若晨星并不是夸大其词,除了执迷不悟的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年轻人今后加入到这个写作群体中尚无乐观的理由,纸媒没有任何吸引手段是一个方面,没有前景也是新媒体挑战下的客观现实。如果那些报刊社取消事业编制和强大的经费保障,而在内容上继续加大钳制,弄到每个版面都味同嚼蜡,听到一片倒闭关门的声音就不会是意外。

  在老魏看来,今天的报纸副刊版面可悲地被游记和各种回忆占据,人人都成了徐霞客,到处都是美景美食美好人间美好过往,这样的文章学生练习写作文练练足矣,作为成年人的作者也不厌其烦地频频涉及,就令人倒足胃口了。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一支帮闲的笔,初级阶段正表明距离完美仍有很大的距离,然而太多的作者无形中加入了抬轿的行列。要想被报刊选用,不阉割自己的思想,不去套用所谓正能量的表述模版,文章不可能如愿发表。有人认为纸质媒体代表着文字水平与档次,在这种前提下,焉有水平与档次可言,纸媒已经给自己掘了一个很深的坟墓。

  老魏和我住一个小区,与我既是博友也是文友。日常和他交往甚多,受其影响也多。与老魏相比,我写的和发表的文章那叫一个少,思想深度和语言的力度也不及老魏万一,所以我经常诚心拜读老魏的文章,希望得到提升。在老魏面前,我摆正自己的位置,老魏坚持做一件事的恒心与毅力并不是轻易就能学到真髓的。与老魏聊天都是进步的阶梯。

  老魏一开始替单位写新闻稿,写了几年后,厌倦了,写起了从形式到内容都属于老魏自己的杂文,是个人都知道,杂文这个东西是不可能得到报刊青睐的,那一段是老魏的痛苦时期,所投稿件均石沉大海。有一次,老魏高兴坏了,终于收到一家刊物的回信,打开一看,老魏顿时像被戳破的气球。原来是民间骗术骗到老魏的头上来了,说是只须缴纳三百块,就可以与名家的作品一起结集出版,这可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扬名机会云云。这不是侮辱老魏的智商吗!

  我相信如果不是当时各大门户网推出个人博客空间,老魏大喜过望地找到新浪博客,并把自己的杂文一篇不少地发布在上面,老魏会憋出严重的毛病出来。就像一个女人十月怀胎一样,哪能把胎儿放在肚子里面十二个月啊!杂文有一定的时效性,找到文章发布渠道的老魏精神焕发,尽管不挣一分钱稿费。是的,我作为老魏的文友,我知道,这时期的老魏已看淡了报刊的发表,对于稿费更是不当一回事了,一篇文章的稿费只能让人吃上两碗兰州拉面,如果这也成了动力的话,老魏早就败了兴。

  老魏说,每成功写出一篇文章,有如打通任督二脉般畅快,如果有再大的不愉快,也会一扫心头的阴霾。我写得不多,写成的文章更少,老魏跟我解释说,那就像是服用了兴奋剂一样,看一切都乐观起来,看一切都有信心起来。看老魏两眼冒光,心醉神迷地描述的样子,我妒忌地问,你服过兴奋剂吗?老魏为我打断了他的话头发而不快,说,这是文学上的比喻,难不成你这也不晓得?

  最近几年,老魏转而练写小说,当然,这对于写惯了议论文的老魏而言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我的角度来看,老魏的微小说慢慢地写得有个样子了。对于这样一个转变,老魏的解释很靠谱。他说,议论文都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观点鲜明,火力十足,可以实施精确打击,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没有读者,或者不能发表,只会让作者心潮澎湃,甚至心肌梗塞。投不出去的炸弹只会把自己炸伤炸死。小说则大不同,在心平气和中说事,在写作过程中享受描述细节的快感。呈现事情本来的面目,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不同于议论文,不是声嘶力竭地去告诉读者自己的不得了的观点与结果。小说与议论相比,哪一种更有生命力?哪一种更具亲和力?哪一种更能传递作者的想法?老魏说,他后悔明白得太迟了,如果十年前就趁年轻趁着兴致向写小说方向发展,也许今天就不是积累了许多再也不会回过头去看一眼的那些过去写的杂文了,而是累积了一些更有意义的小说篇目与写作的经验。

  老魏跟我说,写小说能治病,我不由噗哧一笑。老魏说,有两种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的方式。一是跑步,二是练笔写小说。真的不是为了发表那点事情。老魏说,人到中年,压力陡增。需要偶尔地从眼前的内容上转移一下注意力。跑步与练笔就能做到。而且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特别的花费,跑步只要早起,只要一双跑鞋。练笔只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如果每天都能完美地执行这两个环节,这一天也就因此而完美。当然啰,每天都能这样,其实对于一个中年人而言,也算是奢侈,也算是对生活的一种奢求了。

  说起现在的微信公众号的兴起,老魏说,这绝对是纸媒的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据他所知,许多名家写手都表现出对这种新媒体的强烈兴趣,文章通过这种“点对点”的精确投送方式,文章得到读者实际阅读的机率大为提升,并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广为传播,而且其中的互动交流特性是纸媒无法企及的。能够与名家交流,同时也能通过即时交流功能强大的公众号发布普通作者的文章,对于聚拢人气并触发更多的人产生文字方面的兴趣,这是新媒体多大的一个优势!简直无法想象这个前景有多么广阔。

  我问老魏,有人说,会有许多没有达到发表水平的内容也通过公众号发布了,是不是一种遗撼与退步呢?老魏不屑地说,这是不经之言。达到发表水平是指在纸媒上吗?你认为现在许多纸媒上文章还值得一读吗?相反,许多公众号不任意剪裁作者的思想,不设过多的禁区和忌讳,作者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观点,抨击时弊,已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传播途径。你说,达到哪一种发表水平更有意义?这是一个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的时期,手机阅读已经成了主流,还谈达没达到纸媒的发表水平就显得不合时宜与冥顽不化了。

  我对老魏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魏笑言,你这么说还真是迂出了新高。

 文\惠振坚

博友老魏照片与文章内容无关。Photo by  Hui zhenjia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贫困生胡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