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特供奇迹”

标签:
香港特供港澳特供三趟快车祁门双桥论坛食品溯源标记 |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
有感于“特供奇迹”
文\惠振坚
《凤凰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食品安全“灾区”的香港特供奇迹。称在过去数十年内,经大陆供应港澳的食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在过去的五十年当中,对港澳的各项食品供应真是把工作做到了比头发丝还要细致:“三趟快车”风雨无阻,各方面不计人工不计成本地运送重量、毛色、体形三一致的生猪。为了不加大港人的生活成本,铁道部一年倒贴五千万运输费。这些生猪在“供港注册猪场内,冬季集中供暖、夏季水帘降温。为了提高繁殖率和种猪质量,种猪每天可以享用两个鸡蛋,哺乳期的母猪能喝到鱼汤。”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特供生猪比当时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条件都要好。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功夫,而且严格检疫环节,对生猪“每个月进行两次瘦肉精检测,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常规监测,监测项目多达到42项。”
在特供方面,猪、牛、鸡除了"出身良好"外,出场前还要作好溯源标记,便于事后追究是哪一方的责任。运输方面,特别根据港澳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每辆车装猪只数都有限额,绝不混装。和供港活猪一样,所有供港蔬菜都需要有"出生证",必须出自检验检疫总局和香港方面认可的供港蔬菜专门基地。就是这样,香港方面也没有认为万事大吉,毫无漏洞,香港食品督察,经常到访内地,"微服私访"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检查生产流程是否符合供港食物的检验卫生要求。一旦在农场或者批发零售市场发现问题样本,他们就会将样本送往政府化验,进行农药残留测试,以及重金属测试……
五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大陆也掌握了国际上通行的食物监管流程与品质要求,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日渐恶劣的食品卫生条件以及监管的长期缺位。许多法令法规都是画在那里的纸老虎,一直靠着食品生产企业的不靠谱的自律,相关的监管部门形同虚设,执法腐败执法走过场成为常态。
有人说,如果像搞特供一样来监管食品生产,成本巨大,根本就是无法复制的。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特供”的某些做法我们现在无法认同,带有自轻自贱的性质。但我们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如果在准入阶段就从严把关,并不会额外增加生产成本,相反有利于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许多执法部门平日里清闲得很,平日里以收费替代检验检疫,一年只在几个节日前装模作样地高调抽查一下食品,说得不好听,像是给不法食品企业通风报信似的,以这种方式,要想扭转当前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不是没有这个智慧,就怕智慧用歪了。《凤凰周刊》的文章标题:食品安全“灾区”的香港特供奇迹。像是在夸我们,更像是在损我们。真是吃力没讨到好。其实,也只有当我们国家食品企业整体实现卫生与质量方面的自强之后,才会获得应有的尊重。
文\惠振坚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