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 |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
教育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
教师应该不缺乏这样一种体验:变换教学的方式方法往往带来令人惊异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参与踊跃,而且显然增强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外藉教师的偶尔到访也常常会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幽默风趣地进行一节课的活动,能不知不觉学到不少内容,学习的沉闷犹如被龙卷风裹胁而去。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非常辛苦,讲了许多,可效果只能用“水到田头干”来形容,没有落到学生的心坎上去。也曾有这样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知有一点变通,几年下来,竟不曾见过有任何改变,学生没有把兴趣折腾干净,可谓万幸。当教师的人,不妨在抱怨学生之余,想想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足够高明,教学不能用枯干了筋的风格只做成一首四季通用的诱眠金曲!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想象力的运用,就意味着从贴近学生心理出发,意味着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这无疑反映出教师的用心,这将花去远比普通的准备与备课更多的时间。在外教的课上,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愉悦,显示学习并不一定就是沉闷的孪生兄弟。这样的课上,因为有了教师的用心与设计,教学也就有了很大的亲和力,效果怎一个好字可以完全形容。
不只是在学科教学当中,在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仪式很多,但真正能打动人的很少,教育方式的肤浅与形式的简单、枯燥,不客气地说,在相当程度上几乎等于“没有说”、“没有做”的无用功状态。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说:中国人的想象力在功夫片中得到超常发挥,美国人把想象力尽数地挥洒于科幻片中。且不论这句话有多少符合实际的成分,至少也反映出我们在其它方面,想象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在教育方面,想象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运用与尊重,方式方法仍然相当刻板,在施行教育的时候,生硬的词语像“应该”、“必须”有着过高的使用频率,似乎不知道更为委婉一些的方式和更容易烙入学生心田的办法。
团中央在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指出:“要细心体察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了解未成年人,贴近未成年人,把握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同样说明,我们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或者举行相关的仪式的时候,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运用我们的想象力,设计出贴合未成年的兴趣特点和接受方式的教育方法,使得每进行一个相关的内容,就在未成年人的内心栽下一片绿盈盈的防护林。切忌把仪式弄成形式、摆样子、演戏。
教育离开了想象力,教育的土壤就不成其为肥沃的土壤,可能还有收成,但也许就耽误了一季好收成,对于学生,也许就错失了一次感受教育的美好的机会。我们在教育中,也许一直都在要求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育方式,但是,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使教育的成果最大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