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祁门教育网祁门一中贴吧情感赏识教育史上第一人 |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
用爱构建师生间融洽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前专程去看望誉满京华的退休教师霍懋征,他们的交谈触及一个深刻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教育看似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其实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无形而高效的粘合剂就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说得更直截了当一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师对教育的投入精神。而一名教师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施予学生无私的关爱,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养。
可以说,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这可以从过去风行的一些话语中反映出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相反更高了,教师与教师行为也因此而置于社会注目的焦点当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与态度也都有了日益明确的要求。在不少地方,班额很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个体给予足够的重视是每一位家长特别关心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功课学习中居于前列,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发展的潜能,教师的关爱与激发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发展,能够对自己持有多大的信心,师德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
此外,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讲,他们日后对一所学校念念不忘,我们从根源上去探究,发现他们其实是记住了几位对自身发展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老师,因为他们深知,那样几名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认识自我、摆脱褊狭以及做出重要决断曾经有过“穿云破雾”的意义。
“师德”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肯定“师德”对学生的关爱影响作用,还基于对这样一个事实的清醒认识,即以全国在校学生的人数规模而言,毫无疑问雄居世界之首,但在成才率方面,仍然不容乐观,为什么我们的成才率会成问题?我想,这与我们的人才观,与我们对于学科成绩的“畸重”不无关系,甚至与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较为普遍存在的方式简单与态度粗暴大有关联,对师德的关注实际上意味着对教育现实的一种反省,也表明教育在转型期对于中外教育优点兼收并蓄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应对方法和要求。
许多谈师德建设方面的文章对于师生间理想的那种和谐融洽关系与状态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概括而言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表述:其一,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承认个性多样性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我们不能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我们眼中没有差生,只存在差异,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鼓励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其二,教师要以身示范,以情感育人。变单纯的教学“责任”为丰富的教育“情感”,去面对和解决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认为教育是诗性的事业,不仅要付出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应有爱的艺术。认为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其三,要确立先进教育理念。认为当代师德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超的教书育人之能,还应具有健康的身心,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反思教育行为、讲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树立起新的人才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等,变师德的外在要求,为广大教师的内在思想品德和自觉行为。
这些表述都相当有见地,但对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把理想的模式和要求变成教师的普遍行为,上升到一种教师的必备的素质,则语焉不详,或者根本未曾提及。我觉得更有必要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因为,师德建设要求不能停留在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也不能靠一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自我摸索难免也会出现偏差,须在培养制度上寻找切入点,使之成为教师职业化的一种必备素质。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学生,且大多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要使教师在职业行为的过程中普遍地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关爱的发乎真情的实际行动,在培养制度上就须审慎考虑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加强师范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师范类院校作为职业针对性和功能性很强的专门院校,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职业道德教育,而不是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点缀,作为一个附庸。在院校的几年学习当中,要挖掘“育人教育”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把职业道德教育以多种方式贯穿师范类高等教育始终,在教育过程当中,强化师德教育意识,使得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成为不仅具有专业素质,也同时具备敬业素养的教育人员。目前的一些情况是,许多院校在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与专业精神方面做得很不够,招录的学生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未能形成对教育职业的强烈兴趣,甚至于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考研究生或者转行来摆脱教师职业,一些进入中小学成为师资力量的毕业生,对于师德的理解仍然比较片面,师范类高校在这方面教育的欠缺恐怕难辞其咎。如果在师范类高等院校不能明确师德育人的任务与使命,那么在事实上就造成教育理念的缺位,一个人凭空去摸索又能走多远?又怎能确保不会误入歧途!所以,师范类院校要承担起教育的示范性与指导性作用,使我们的毕业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就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者,能够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使师德的概念在教师中逐渐形成影响力和辐射面,关爱学生成为一种自觉的职业行为。
强化对育人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在教师职业化培养方面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一味侧重学科内容,而对教育教学的手段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实验不够,甚至于一带而过,对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反应没有应有的关注与尊重。与此相反,在与外教的交流接触上,我们发现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在他们的教学中往往不乏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教育策略的精心构想,这种以人为本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敬业态度则蕴含其中。反观我们教育方式方法的单调与沉闷,对于学生的兴趣反应上的关注也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种亲和力。因而我们在教师的职业化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关职业训练,设定主题,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意设计,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强化教师这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训练是培育形成“师能师德”的一个必经环节,不然,所谓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兴趣反应就会流于一句空话,教师敬业的因素无以依附,师德的体现或许就更成了昙花一现式的,也就谈不上形成较为延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
重视心理科学的研习,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显现心理知识匮乏和研习心理科学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几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习,即便有过这方面的学习,也止于泛泛而谈,不能解决现实中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症结,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是各自摸索,因而不能有效地行使教师的关爱与指导作用。更有甚者,有部分教师本身在长期的工作当中,身心俱疲,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方面的痼疾。这也表明对教师进行职业化教育培训的过程当中,心理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为教育的特殊性,心理方面的研习要尤其深入,绝不能敷衍,师范类高校在这一方面要托起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因为关爱是要落入学生的心田的,不能是水上浮的油、水面漂的纸船。
落实师德评价标准,促发自觉行为
在中小学要明确师德标准,变“虚”为“实”。“师德”应该说是教师的一种态度与工作的敬业精神,反映在各项工作环节当中,可以说是一种软件,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本身难以进行比较,这方面一直处于难以监管的状态,但是,由于师德日渐成为社会关注与关心的方面,也相应地成为反映学校教育理念与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划定具体细则的方式来进行测评,划定的细则要具有可操作性,力避抽象化,由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依据细则进行测评,以及学校专项测评,再加上教师本人的自我测评,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测评操作,来强化教师的自觉意识,让“为师一方,以德育人”的观念得到真真切切的落实。
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新的人才观
学校教育理念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与成效的评价标准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促发教师以全新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不再把学科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因素,教师才会勇于改革并敢于创新,学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多向性,使教师在育人方面呈现最大的效率,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和思想教育作用也就会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影响力更大且更具渗透性,在育人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有了最大的发挥与施展的空间,师德的光彩也将普照学生心灵的每一寸角落。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性专业性特别强的职业,以制度化的方式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丰富育人知识与手段、加强心理科学的研习、落实师德评价标准以及确立全新的人才观,并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折不扣地实施,远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行摸索、自行试验来得更为可靠、更加全面和富于科学根据,“师德”才能在制度依托基础上总体上升一个台阶与层次,这既是教育的幸事,也是学生的福音,我们的教育就会真正构建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意识也就会像一粒落入人心的“种子”一样,逐渐成为教师普遍的“师德”认同和行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