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部大片进入档期,总会掀起一阵热评,从导演到演员,从个人婚姻到情感生变,从虚拟剧情到现实生活,哪怕八竿子打不着,只要能钓到观众胃口、吸引观众眼球、掏出观众钱包、满足票房需要,哪怕是要脱光衣服暴乳露臀,扯上老爹老妈傻儿子!
当“先花边造势,再好评吸金”的惯用炒作手法开始失效,观众不再掏钱买账、票房进入衰退期,植入广告就会被恰逢时机地搬出来,成为压死观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年春晚,赵本山凭着一瓶1573道具+一句:“上新浪网搜一下”的台词,不仅自己轻松几百万进账,更是让媒体把植入广告议论了近一年。直到今天,全国各地电视台为获取收视率,依旧以几乎每20分钟就有一家播出的频率向各地观众们炫耀着《不差钱》,赞助商乐得只差下巴脱臼。
现在,当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姜文的《让子弹飞》准备装进最后一捆钱、扎紧钱袋子的时候,人们似乎又看到炒家飞舞在人们头顶上那把呼呼作响的大铁铲子。
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媒体报道: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片前10分钟的广告收入6000万;姜文的《让子弹飞》片前广告收入3000万。
报道虽不过百字,但是仅6000万和3000万这两个数字,就足以再次吊起观众胃口,并为他们再次输进“子弹”和“勿扰”程序,让他们去自动执行“记忆——联想——渴望——购买”,并最终走进电影院的指令了。
这就像是喂鸡,冯小刚和姜文们只是发出了一句“咕咕咕咕”的声音,“鸡们”就乖乖的又跑进了笼子里。
当然,冯小刚和姜文不是养鸡的,所以他们绝不仅仅是比鸡略高的智商,所以他们做的就更绝,所以在喂鸡的过程,他们就叫上了北京市消协这只“黄鼠狼”,并让黄鼠狼讲了人话。黄鼠狼说:“冯小刚、姜文和电影院的这种行为已经违约,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由选择权……”。
尽管没有一个观众是被绑来的,但是听了这话,观众就像鸡们听到了黄鼠狼的叫声,全都中了邪似的反而向电影院里跑得更快了……
为什么植入广告有如此大的魔力并能成为片商的杀手锏?又为什么植入广告只要出现就会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与唾骂?植入广告它到成全了谁又底伤害了谁呢?
是商家?每天电视有影、广播有声,货架上产品供不应求,股票拉得一路蹿红,商家高兴还来不及,肯定不是。
是片方?你看看那张狐狸一样的花脸和那对总是色迷迷的狼眼,不用想他们鼓鼓的钱袋子就知道他们一定是永远不会受伤的主。
是观众?尽管见诸报端的总是“有观众说”“有观众反应”,但是至今没见哪个观众因为在电影开始之前看到了广告而愤然离座的。或许有那么一两个嚼兴的,估计也只是事后发发牢骚,聊表一下清高罢了。因为观众清楚:欣赏一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近乎完美的技术、画面、声效,把一个产品说清楚,让大家知道的广告,总比花上几个小时看一场从始至终也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电影要强的多。
是消协?好像也不对。在“万众一心、口诛笔伐”植入广告的时候,消协已经及时“作为”了,并通过媒体“向狼和狐狸”发出了“其发布广告涉嫌违法《广告法》的相关规定”的警告,昭示了自己的存在,为一年的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是媒体?在这场混战中,媒体们不仅赚到了稿费,销量和收视率,似乎更赚到了责任、担当、正义、良知等溢美之词,更不是。
如此看,与植入广告相关的利益各方似乎都是受益者,难道植入广告没有受害者?
有的,那就是我,还有你!
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我又为冯小刚和姜文们做了一回广告:向鸡们撒了一把米。而你正兴致勃勃地数着地上的米粒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