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寺院虎门 |
分类: 偶有所记--布衣随笔 |
恒辉的入职单上,赫然写着“5路车海石寺下”,我便在心中想象开来,以寺为站名,这海石寺应该是座大寺庙了。
报到的当天,我是在不到海石寺的地方下的车,所以也就没缘见着它。
与海石寺相邻的恒辉公司所在地白沙,是历史名镇虎门的一个行政村,也叫白沙管理区。这是一个比较偏寂的地方,大概是初来的缘故,一到下班,我就没了头绪,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哪天去海石寺看看吧,好些天我都暗想着。
于是,在一个还有着些许光亮的傍晚,我着布衣布鞋朝不远处的海石寺走了去。
真是很近!未泯的天光中,我见到了它。寺很小,让我这个喜爱名山宝刹并慕名而来的“游客”多少有了些失落。
寺只有两进,没见有灯亮着,夜幕下就越发显得幽暗、清冷。
寺的外墙被漆成朱红,略显陈旧。檐顶盖着青瓦,倒给人一种朴旧的感觉。两根不大的柱子撑起正门的阶廊,正门楣上书有三个阳刻楷字“海石寺”,两旁是一副鹤顶嵌字对联“海浮宝筏同登岸,石听金经亦点头”,嗯,这联语还是有些境界的。
寺虽不大,但寺的前坪却有着宝贝东西。那是三棵树,每棵树干至少有二人合抱之粗。借着暗淡的也许是路灯的光,我看见每棵树根部都砌了一个铭牌,牌上工整刻着树名木棉树龄352年等字样。这可是神木啊,我在心中暗叹。仰头望去,没见有多少叶片,只有片片的鲜红点缀在灰暗的空中,那是木棉花,我才知道,原来木棉花是红色的。
我抬脚踱进了寺门。
进到寺内就是大殿,左右各有数间厢房,都黑黑的。请问有人吗?我张望着喊道。灯突然亮了起来,从左侧厢房钻出一个约摸三四十岁的民工模样的瘦小男人。
有事吗?
没事,就来看看。
请问这里有僧人吗?
没有。
你是哪里人?你一个人住这里?
贵州人,是住这。
简单的一番问答之后,我知道在这里是找不到那种如我平时在其他各大寺院和僧者谈佛论禅的清趣的。
说是大殿,却是极小。塔香缭绕中,一尊约有2米多高的佛陀坐像被端放在佛台正中,那个看管寺庙的贵州男人说是佛祖的坐像,我怎么看都不像,大概是弥勒佛了。两侧一字排开的是形体较小有着各种称谓的神仙菩萨。在右侧群仙中,我居然发现了黑袍黑脸,甚是威严的包公坐像,想不到在此包文正公也被奉为神仙,我不由的笑出了声。
殿内其他的器物摆设,跟我以前所见的大小寺院相差无几。签筒、香油箱、挂钟、佛幛、焚炉、蒲团等一应俱全。
那个贵州男人(直到离开,我都忘记问他的姓名)告诉我,现在的海石寺是在文革后复建的。主要方便附近一带的信众前来供奉神佛和做法事。原来的海石寺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后山脚下,可惜文革中被毁了。他这话,我信,因为寺前的三棵木棉树加起来都有一千多年了,而这树,想必就是当初海石古寺的僧侣所植。那时候的这片土地上,定是一番佛光普照、香烟弥漫,甚至是鸟语花香、僧俗共处的和谐景象。
我的到来实在是太晚了。三百五十年,多么悠长的岁月,当初香火旺盛的海石寺早已演变成了而今当地的一个小小的地名。而我对海石寺的神往,也许只能从后山脚下撒落残存的瓦砾中去追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