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海宁创作随笔:诗和歌(博海转载)

(2009-06-17 22:29:22)
标签:

博海转载

文化

分类: 博海转载
                      
                      诗与歌

 

                                            张海宁

 

    早先我也算是写诗的,后来慢慢就变成写词的了。现在,写词,我的名声要大过写诗了。但仔细想想这其间的过程,我倒觉得诗真的是给了我很多东西。在我的生命中,诗,也许早已潜移默化,让我心生音乐,歌而又歌。

    想起在复旦诗社写诗的时候,看的和写的大都是—些比较现代朦胧的诗作。但是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校友写的几首诗,其中有一首《我是一条小溪》,竟让我心中暗暗一动。这首诗写得真的像歌一样,印象特好,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感觉,这位校友若写歌词的话,大概会是好手。几年以后,事情果然如此,这位校友出手不凡写了几首挺好的歌词。可惜的是,他后来去了异国他乡,不然的话,我们又会多听到几首好歌。

    说实话,林依轮的那首《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最初是一首诗。我当时写完这首诗以后,自己也挺喜欢的,觉得它挺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某些不为人知的东西。“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那层幽蓝幽蓝的眼神,充满神秘充满幻想。……”常常是这样,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让人飘浮向上,无法预知。可这诗一直没有机会发表,时间一久,竟觉得这样压在抽屉里,有点可惜了。于是,变了一个手法,把它改写成歌词,还亏得张全复慧眼,就有了这样一首歌。“……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中央,永远停在我的心上,你像那天上月亮,你不会随波流淌,永远靠近我的身旁。” 从意象到格调,真的就如《青年报》上安公子所言:“‘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细心的听者会有《国风·蒹葭》之‘宛在水中央’的联想。” 此外,李广平有次发信给我说:“我觉得你最优秀的歌词是《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诗歌意境,口语特征都具备,实在是精品.”

    于是,诗与歌,总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想,诗,也许更多地着眼于视觉效果。看一首诗,它可以一目了然,用意深处你尽可以慢慢咀嚼回味。换言之,诗,多为书面用语。词,也许更多地侧重于听觉效果,听一首歌,首先要听懂它的意思,让人产生感动,那就好了。换句话说,词,多为日常用语。诗与歌,翻过来倒过去,追根寻源,如像现在我们这批人,或多或少过去都有一些诗的经历。你可以把诗变成一首歌词,却不大可能去把一首歌词改成诗。

    记得有一年初冬,我们到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在文学前辈汗夫先生的指点下,穿过一条商业味十足的古式新街之后,我们—行终于踏上了那座驰名远近的枫桥。这时候,播音喇叭里传来那首《涛声依旧》。“带走—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手,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此情此景,颇让人感慨。然而,四面环顾,却不禁有点失望,真的是很难再找到当初的那个夜晚。但是,我们要值得庆幸的是,陈小奇是在写完《涛声依旧》以后,才去的枫桥,不然的话,哪里去找回《枫桥夜泊》的感觉。可是,不管怎样,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有个叫张继的,写了《枫桥夜泊》的诗,到了今天,有个叫陈小奇的,把它变成了《涛声依旧》的歌。也许这首歌因为那首诗而诞生,也许那首诗将因为这百歌而更加流行。至于枫桥呢,也多了一首歌与它长年同在。于是,每一个到枫桥—游的人,更多的是听着《涛声依旧》,望着小河的流水,想着过去的事情。诗与歌,《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该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也是一个历史的撮合。

    从前,读顾城、北岛他们那些人的诗,还记得很多,诸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孩子们围坐在/环形山谷上/不知道下面是什么/纪念碑/在一座城市的广场/黑雨/街道空荡荡/下水道通向另一座/城市。……”但是,他们现在都去了远方,有的甚至进了天堂。他们好像天生要远离这个世界,远离人群,远离现实生活。诗,难道就这么纯粹,那么苛求。

如今,歌声已轻四起,人们习惯了听歌,而很少再去吟诗。诗,或许曾经具有一种使命感、隐喻性。而歌,俱多一些娱乐性,不论伤感还是快乐.那是一种释放与消遗。这是流行歌的时代,我们需要听到好歌。

    其实,写词,尤其是写一首好词,同样要有一个精神的来源。诗,要很个性,而词要面向大众。

    常常面对一首别人的好诗,读了又读,感叹之余,也期待把这种感觉与人分享,想过诗变成词,但动手以后,才发现有些诗是改不得的,恐怕那些诗句已是“空前绝后”之作了。

    曾经读顾城的书——《英儿》,好象挺能理解其中的世界。读的时候,很有一种冲动和欲望,似乎到处都有心悟,遍地都是灵感,可不知为何.就是写不成—首完整的歌词。奇怪之余,也挺惋惜的。如果说,这是一个实验的话,我至今还在寻找那个答案。

    反正,关于诗的东西,我一直都很感兴趣。其实,很多写歌的朋友,哪个家里不是收集了大量的诗歌集子。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那么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东西,在你需要的时候,随手翻开,一定会让你茅塞顿开,词如泉涌。

    诗与歌,假如真的领悟并且用活了,茫茫诗海,可以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歌词需要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赏花女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