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筆畫贰拾肆
筆畫贰拾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00
  • 关注人气:7,8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漏题?真的假的?

(2011-09-22 12:33:11)
标签:

司法考试

诚信

漏题

应试

教育

学习

分类: 随心所欲

   自打上周末参加完“全国第一考”——司法考试之后,这两天我基本上没关注过这方面的东西!主要是对自己这次考试没啥信心,怕看了答案以后上受打击!所以关于媒体上关于今年考试难易程度、考点评析之类的玩意都没太在意!今儿闲下心来,点开网页,无意间搜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国家司法考试被指在考试前2小时泄题

 

   真的假的啊?仔细一看,原来是有网友于9月19日凌晨开微博爆料,称9月18日前下午2点试卷四开考前2小时,就已经有人通过手机短信获得了相关的考题内容,当然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但据说相似度非常高。还有人发了张当时的截图,时间显示的是18日中午12点多。自该消息一出,立刻就有不少网友跟帖并转发相关内容,其中不少参加了今年考试的考生都在发感慨,说漏题事件严重影响了法律中的公正性,更伤害了那些没有得到相关消息的考生(我就是其中之一)公平竞争的权力。

 

   对于考试漏题这种事,我觉得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如果查证属实,应当严肃处理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片中星爷饰演的苏察哈尔灿报名考取武状元,因目不识丁,其父买通考官,事先漏题找人代做答案才得以过关,最后被人在皇帝面前当场戳穿,受到处罚。

   在我们国家,考试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我们升学要考试、入职要考试、评个职称还得考试,考试成了我们吃饭、学习、生活、工作的门槛,不通过考试,几乎做任何事都要考试。正因为各种考试名目繁多,相应的作弊现象也随之产生。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这样的资格类考试,每每考试之前,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帮忙作弊的广告。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还是挡不住这些不法分子的手段更新。这就好像电脑病毒,发展速度永远比杀毒软件快。

   对于司法考试漏题问题,我觉得有可能,但绝对不会是大面积漏题。我们都知道,国家对于司法考试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从出题、印刷试卷、保管试卷、运输试卷,都有专门人士负责,出现问题的概率很低。即便出了问题,查验起来也很容易,一旦查出有人犯错,将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论处,可谓极其严厉。

 

   尽管如此,但有人还是有可能会铤而走险,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就曾出现过漏题事件:当年7月,时任司法部监察局监察二室主任的林某为了帮助朋友的女儿石某通过司法考试,利用现场监督的便利,侵入存放试卷的密码箱,摘抄了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大部分试题和答案,并与当年9月将获取的考试题目及答案泄露给了石某。按理说,这起案件还是非常隐秘的,可为什么会东窗事发呢?原来,石某在获取这些尸体和答案之后,并未自己独自享用,而是将其交给了其前男友李某,李某又把它给了专门从事考试作弊活动的于某,之后于某在考试前将这些资料贩卖给了宁波、金华、唐山、临汾、北京等地的22名考生,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从上述案件中我们看出,本来只是林某与石某的“一对一”交易,却因为石某及其前男友李某的贪欲将其广泛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倒觉得石某及其前男友李某才是使考题及答案被广泛传播的真正元凶。

 

   就像这次的所谓“漏题”事件!我不知道发布这些信息到网上的人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难道真的是为了伸张正义?我想可能会有,但不绝对。除了极少数的“正义大侠”,我觉得这些人还有可能有三种:

   第一种人,得意忘形的人。这些人事先获得相关试题及答案,考试之后沾沾自喜,把那些东西发上来炫耀。你也不想想,一旦案件水落石出,你的成绩还能有效吗?不道德的东西你可以在脑子里想想,但如果把它付诸于实践就成了“不法”了。

   第二种人,,外加脑子缺根弦儿,但本性还算善良。这类人事先并没有得到相关题目,但其身边的人有获得相关信息的,有的甚至在事先曾经接触过这些东西,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没有采纳甚至是相信。完事以后发个帖,以此表达一下自己羡慕、遗憾以及后悔的心理。我觉得你太不够“哥们儿”(女同志当然是“姐们儿”),你的这种无知行为,很可能导致你的朋友被取消资格,而你并不能从中获得一点儿实惠,真可谓是“损人又不利己”。

   上面的两种人还真不适合法律工作,因为他\她们根本不知道全面发展的分析问题,做事只图一时的快感,完全不计后果。

   第三种人,充斥着妒忌心理的人。这些人通常都不是买答案的人,他\她们发帖的原因属于“羡慕、嫉妒、恨”中的后两种。你不是靠买题通过考试了吗?我不是没有吗?好!我不好过,你也别想活!大不了鱼死网破!于是这些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对相关内容进行一些夸张,造成恶劣影响。

   这三种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造成的结果很有可能一样!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比那些倒卖试题答案的人更不道德,我只是希望网友在看某些新闻消息的时候,能够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切忌妄下结论!

 

   我认为另外一个不太可能大面积泄题的理由是:每年考试之前,都会有各种辅导班办一些所谓的押题班、保过班什么的,他们都号称有所谓的内部信息,考试资料什么的,时间通常也就考前你几天,而且报名费用相当不菲。如果漏题真的很严重的话,那那些上过这类辅导班的考生应该都能得到答案,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许多考生都反映今年的许多考题都超出了培训机构给的复习范围,更有某知名考试培训机构的考生爆料,该机构提供的考试重点内容一个都没考,甚至声称该机构是“跳过考点”给考生进行复习的。我们都知道,考试培训机构都是凭借其学员的考生成绩优劣来进行宣传的,如果参加其培训的学员考试成绩优秀,绝对有利其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如果成绩很懒,那无疑是在自己的招牌。如果真的有所谓的“内部信息”,那这些商人一定会拿出来盈利。我倒是觉得那些商家利用考生的求过心理,靠报所谓的“内幕消息”来吸引金钱的行为真的不是太地道!当老师变成了商人,那就没什么责任可言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老师讲的都没用。要知道司法考试在我国推行已经超过十年了,这十年的考试,几乎囊括了我们整个法律中所有的知识点,作为教授司法考试应试的老师,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其考点已经研究得相当透彻了,考前预测出某些题目甚至是原题来并不奇怪。每年那些到时机构都会在前期宣传时说自己的机构在之前的历年考试中预测了多少多少的考点内容。但是作为考生,我们应该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哪些信息对我们应付考试有帮助,哪些是在蒙人骗钱,我们应该有一个起码的判断。

 

   我记得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讲“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现在的教育仍旧是以考试为主,也许有一天会有所转变,但就目前状况来看,绝非一朝一夕额的事。既然无法改变,我们就应该学着适应,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学习与考试等同起来。

   考试是一种检测一个人学习质量的客观手段,通过一些作弊手段,即便取得高分数,我们还是掌握不了相关的知识,等到以后应用的时候,还是不会!这样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欺骗,就学习文化知识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学习没有捷径可言,天分与勤奋都很重要,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才有可能成功。考试不是目的,真正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