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溜的功力似乎不及三多

标签:
热映顺溜士兵突击 |
分类: 观影有感 |
盛夏的电视荧屏上,一个憨憨的“傻小子”活跃在电视荧屏上。这个“傻小子”有一个简单、上口的名字,叫做“顺溜”。以他为主角的26集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以下简称《顺溜》)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收视率突破历史最高点。
这部戏之所以能够屡创收视奇迹,最主要的原因是顺溜的扮演者王宝强的名气。这是他即《士兵突击》、《集结号》之后,再次扮演军人的形象。
由于都是军人题材,且主人公由同一个人扮演,观众们很容易拿《顺溜》与《士兵突击》作比较,我也是俗人之一(《集结号》里宝强扮演的姜茂财戏份太少,影片不到一半就归位了,因此暂不讨论)。应该说:这两部片子虽然写得都是士兵,但由于剧情、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二者的相似之处非常少,说它俩谁好谁坏,其实是不公平的。
相对于“顺流”这个人,我更喜欢《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士兵突击》热映的时候我还在上学,平日里自由的时间比较充裕,所以经常能通过电视或网络收看到本片。我甚至还参加过央视《实话实说》栏目关于《士兵突击》的专题节目的录制!我想:《士兵突击》之所以能够受到无数人的追捧,除了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憨傻、执着,但又军事素质过硬的兵的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讲述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士兵,他们的存在目的就是保家卫国,每天的任务就是军事训练,但影片所突出的看点并不是先进的军事科技,而是这些以“兵”为职业的普通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坎坷和磨难,以及他们不畏困难险阻,勇往无前,最终达到目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励志影片。虽然那些事对于我一个老百姓并不一定能够经历到,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思维方式,还是比较符合当代人的想法的,这也是我能够接受“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士兵突击》这个故事的主要原因。
如今,“有点儿木”的许三多,摇身一变成了天生的神枪手,,战斗地点也由原来的现代模拟战场转移到抗日战争战场突然感觉有点儿不自然了。回顾王宝强演的人物角色,无论是《盲井》中的元凤鸣,《天下无贼》中的傻根,还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都是“有点儿傻”的,一下子变成“顺溜”这样机灵(相对于他之前演的角色),再加上抗战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还真有点儿不适应。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顺溜伏击日军华东野战军司令石原的那场戏,抛开剧情不讲,单讲动作场面:导演似乎受枪战片影响不小,总想开拍枪战片的效果。然而战争片就是战争片,用拍枪战片的方式来表现战争片,结果未必就好。还有,顺溜那把枪是什么枪啊?半自动不用拉枪栓,装弹还很多,这种武器放在6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会落伍。战争在这里面更像是一个大的背景,片子的主旨不是要反映战争的惨烈,而只是描写那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片子的结尾拍得最让我诧异:顺溜为了给死去的姐姐报仇,追杀已经投降并准备被遣送回国的日本军官。当他最终将其瞄准的时候,却没有将其打死,而是神经病一样的将船上悬挂的日本国旗打了下来,然后在国民党的枪声中倒下。而那个日本军官,却在船上耀武扬威地跳着让人恶心的舞,给人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感觉。不明白编导为什么要这样剧情的走势。他把一个昔日的大英雄变成了一个神经病,而且是一个连杀姊之仇都不敢去报的窝囊废。表面以为他没有枪杀俘虏,维护了大意,但他朝战俘船开枪造成的后果和杀人又有什么区别呢?顺溜死的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甚至有点儿自作自受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我和其他一些人对顺溜这个人物形象无法接受的原因之一。
《顺溜》拍得不能说不好,但我觉得:它的热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主演的名气,和对《士兵突击》缅怀。就好像年初热映的“科幻片”《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真的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拍得太另类了),打着《士兵突击》原班人马的宣传口号,但拍出来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虽然上映时热播,但一旦过去了,很难再被人念起。
因此,我认为《顺溜》会火,但绝不会红!《士兵突击》能够红,因为它表现出来的精神正是当时老百姓所向往的。在这一点上,顺溜的功力似乎不及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