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我终于看懂了古堰

标签:
旅游 |
分类: 祖国山河 |
自驾浙闽粤,看山看海之三
古堰画乡,画乡是现实,而古堰却是历史。一个景区只有绮丽的山水风光而没有故事,总是不圆满的;而故事只是一些牵强的传说和神话,听起来也会令人厌倦。古堰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它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20年),距今足足1500年。更令人起敬的是,至今它都在发挥着灌溉丽水碧湖平原的作用!
2月20日上午,我们每人买了一张20元的渡船票,渡过了龙泉溪,到达了对岸堰头村的码头。我们要去看看堰头村,看看那神秘的古堰。
龙泉溪南岸的大港头村。
摆拍的道具,五年前也在这里。
渡船进入了松阴溪。
这里的码头是一处水尽头。
上岸后向西行走300米,沿途都是一些绿化植被和人造景观。
一块刻写着“堰头”的石块指向的地方,既是古堰的堰头,也是堰头村的位置。
文昌阁看起来是一座有年头的建筑。
因为好奇,登上二楼一看。这里供奉着六位神仙,也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来头。
猛一抬头,看见顶上还有一位踩在鱼的背上。
走出文昌阁,看到堰头村也有不少房屋商业化了。
墙上炫耀的是叶氏家谱中,名人较多的那一段。
这个牌坊成了门面。
墙上的砖雕还基本完好。
通济渠边的一棵奇树,被称为“舍利树”。
堰头上游的景色。
这就是堰头。实际上它的功能就是把松阴溪此处的水位抬高,让他流入到通济渠里去。
这里有个闸门,通济渠里水多时便将这里关上。
这里就是石函里的水流入松阴溪的通道。
顺着这条通道,回到了文昌阁前。
这就是石函。看过去是桥,桥下是通济渠的水;桥上流的还是水,经过上图的通道流入松阴溪。
这里有个人物,叫王禔。通济堰建成后,就发现距离堰头不远处有一条现在叫金坑的溪流要从北向南纵贯通济渠。特别是每当山洪暴发,大量沙石淤塞主渠道,每年需要上万民工清淤,百姓不堪重负。在公元1111年丽水县令王禔采纳了学官叶秉心的建议,建造了这个石函,使得从金坑来的水以及泥沙,通过石函上层,跨越通济渠,进入松阴溪。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水上立交桥。
虽然是第二次看此图了,但仍然不甚了了。
为了渲染气氛,石函周围布上管道,定期喷雾。
旁边的这棵大樟树是用广角拍摄的。
树干上的牌子告诉人们,这棵树有1000岁了。
最后,通济渠贯通到哪里?它能灌溉多大的土地面积?在景区时,我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回到家里,当我打开地图后,一切都变得直观了。丽水碧湖平原就在古堰以西,约有45万平方公里,里面有3万多亩良田。在抽水机没有出现之前,就是全靠通济渠及其支流的水来灌溉的。
再把地图缩小一些。
古堰造就了碧湖平原,碧湖平原造就了丽水城,不能说没有这种逻辑联系。
(未完待续)
后一篇:在云和梯田,只能看到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