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埃及的神庙之卡纳克神庙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世界一瞥 |
12月5日离开了帝王谷,我们去参观卡纳克神庙,神庙地处尼罗河东岸,而帝王谷在尼罗河西岸。
卡纳克神庙这一区域是古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是当时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也是现今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目前已知它拥有10座塔门,而古埃及一般庙宇仅有1座塔门。
我们在游客中心看到的这个模型,就反映出目前人们已经了解的神庙布局,当然现场远未达到这种状态。
从模型可以看出,有左右两条神道,神道上有9座塔门。但右下部(南部神道)目前还是废墟。
我们今天将要从这里进去(从西往东进)。
出了游客中心,我们从这里走近神庙。这是一所太阳神阿蒙的神庙,是神的房子,神在地上的宫殿,天空与大地的连接处,宇宙的象征。围墙是有序与无序的分界线,塔门象征着地平线,双塔象征着冉冉升起的太阳两侧的山顶。
塔门上的方孔,原本是用来固定旗杆的装置,原来门的两边是高高矗立的八根旗杆,上面飘扬着不知什么图案的神的旗帜。
这是神庙前著名的公羊甬道。排列整齐的狮身公羊头石像,那是阿蒙神的化身之一,每只狮身公羊头像下都站立着一个小小的法老,接受着神的庇佑。由于阳光的关系这张照片是站在塔门下向外拍摄的。
岁月将这些石像化为残缺。
也有个别相对完好的。
在塔门侧面的墙上有一处用阿拉伯文字记录着1887年尼罗河特大洪水的水位线。
进入第一庭院,里面是一些断柱。
进门的右侧。
这里也有排列整齐的狮身公羊头石像,但我感觉像是堆放在这里的。
塔门下的这堆泥土,据导游说是当初为砌墙而堆成的。
进门的左侧。
这里有一个三门的小神殿。
进去一看,已经没有半点神气了。
这是左侧的柱廊。如果说围墙是有序与无序的分界线,那么柱子是支撑着天空的天柱。仔细观察柱廊后面的墙体呈高低起伏的波浪形,这就是象征着拍打这一被造世界边缘的努恩之水。
在第一庭院里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站立在第二塔门前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立像,他前面的小立像是他的妻子。
在拉美西斯二世立像的对面,是一根保存相对完整的立柱,可以看出当时的立柱并不是整根石材,而是用小石块砌成的,那么当时的混凝土又是怎样制作的?结合在网上看到说金字塔石块中发现毛发物质,从而证明金字塔是浇筑的观点,似乎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关联。
进入第二塔门后,非常醒目的就看见了这根方尖碑。
眼前的这座方尖碑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女王所立,碑身全高29米,重323吨,是当时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是开创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一代盛世的图特摩斯一世法老的女儿,图特摩斯二世法老的同父异母妹妹兼王后,图特摩斯三世法老的姑姑、继母和岳母。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与哈特谢普苏特结婚,继承了王位,是为图特摩斯二世。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继位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的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是为图特摩斯三世。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图特摩斯三世慢慢长大,心怀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谢普苏特赶在图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将他流放到偏远地方。至此,哈特谢普苏特成为法老已万事俱备,只欠如何打破女性无法当朝的传统了。于是,她联合僧侣编造身世,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太阳神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统治埃及,化身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产下一女,如今,这位女子已历经磨难,可以为统治埃及的法老了。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当上法老后,她精心治国,使古埃及继续保持兴盛。为了应天顺人,女王花了7个月的时间从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当时全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沿尼罗河长途运输150公里,立在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庙里,献给太阳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和儿子,以此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
哈特谢普苏特执政时期,使埃及变得十分繁华富庶,她留给后世的建筑遗产除了这根方尖碑外,还有帝王谷边上的哈特谢普苏特墓(女王墓,我们这次行程没有)。
在她执政22年后,被女王贬到神庙里当祭司的图特莫斯三世依赖神庙祭司集团的势力,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王位。三世痛恨女王废黜自己,在全国范围内对女王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凡是有女王名字和雕像的地方统统抹掉,凡是女王建造的建筑统统毁掉。极其有意思的是,图特莫斯三世没有摧毁女王在尼罗河西岸为自己建造的神殿,也没有推倒女王在这里建造的两座方尖碑,而是砌起高墙把它们遮挡了起来,只在最顶端留下了4米高的一段,上面刻的是歌颂阿蒙神的文字。结果是,高墙的遮挡反而更好地保护了女王的方尖碑,当后来高墙倒了以后,人们发现,女王的方尖碑没有风化,没有破坏,几乎完好无损,而且在顶端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当时高墙遮挡的印记。只是另外一座方尖碑已经断裂,倒在神庙里的角落里,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历史。
顺着这个断头指向,往南有个圣湖,据说是法老用来祭祀前净身的场所。
圣湖边上有一座屎壳郎雕像,它也是太阳神的一个化身,叫凯普利。
游客们在导游的忽悠下在作逆时针转圈,说是能有好运。
再往南走,应该是南北向的一条神道,这里也应该有高大的塔门。
再往前走就是这样了。
往回走。
这里的塔门已经塌成这样高了。
塔门前原有的高大立像,现在只保留了小腿肚。
还有两根方尖碑。
这些废墟般的建筑,除了大自然的破坏力以外,不排除还有拆东墙补西墙留下的结果。后任法老往往会用旧建筑上的石材去造新神庙。
还是回到第二庭院,这里是卡纳克神庙的主要看点:大柱厅。
大柱厅长366米,宽11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六道大厅,134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的柱子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径为2.74米,高12.8米。在柱顶的柱帽处,可以安稳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实属罕见。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处处遮挡着人们的视线,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大柱厅内的柱子象征着是沼泽地里的植物,柱头上分别是纸莎草或荷花。这种往里收的是荷花。
这种外翻的是纸莎草。
我问导游,造这么多柱子干什么?他说一个“祭司”一根。这是当时我的理解。
后来一想不对,这里的柱子有粗有细,莫非“祭司”有大小?再问导游:是一次祭祀一根?他回答。哦,一次祭祀竖一根,根据当时的财力,来建造。
回家以后仔细看了一些材料后,才理解,原来这柱子上面刻的都是记事!搞了这么大的误会,原因是中国人还是听不懂老外讲中文。
在这里终于拍到了一面稍微完整的壁刻。法老向太阳神和他的化身敬献祭品。
在这里还保留着一段有色彩的文字和图案。
走出卡纳克神庙,突然发现门口还有一个不协调的墓。问导游,为什么不迁走?导游回答,这也是一座有历史的墓,据说是穆圣人的一个亲戚的,现在没人敢迁。
(未完待续)
前一篇:走近古埃及的陵墓之帝王谷
后一篇:埃及古城卢克索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