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调查奖学金 |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新闻不断出现在一些门户网站和大城市报纸电视的报道中。2007年“调研中国”的报名尚未开始,已有很多学校的学生开始与杂志社联系,希望获得更多的机会——
《南风窗》开启媒体助学新模式
本报记者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调查活动”是《南风窗》于2005年发起组织的,以鼓励有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生所进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目的是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中国的肌理,关注社会问题。2005年的“调研中国”启动后,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的500余个团队报名参加,最终有12支团队入选。2006年“调研中国”吸引了来自全国264所高校的645支团队报名参加,最终有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12支团队入选。2007年调研中国的活动计划将于3月份启动。
一直以来,人们或者关注大学生问题,或者谈论社会问题,而这个活动让大学生与社会问题结合在了一起。两年内,从内蒙古草原到华南村落,从东北边陲到中越边境,从长江三角洲到西部穷乡僻壤,一百多名大学生们完成了艰苦的调查与写作,将散落四方的中国细节带回到书声朗朗的大学校园。两年后,这24支走过了中国乡村和城市的团队,最后在各自的大学校园完成了24场报告会,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分享调研的收获。大学生用他们的方式记录中国,《南风窗》也在用心记录学子们的足迹。
《南风窗》杂志社社长陈中介绍说,我们的出发点是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研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大学生的实践奖学金。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的媒体很多,但通常是一般的奖学金而已。《南风窗》一直强调理性、良知、责任感。以社会实践这种形式设立奖学金,实际上是杂志办刊理念的延续。《南风窗》就是希望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肌理,走向更纵深的中国大地,通过观察、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原生态的现实,树立对中国社会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这也因此成为“调研中国”活动的最重要目的之一。
“调研中国”活动得到了各个高校校方的大力支持。入选团队校方把入选当作是全校荣誉,调研报告会虽然由学生自己组织,但绝大多数学校的报告会实际上是由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组织的,学校的领导、知各学者都纷纷出席了报告会,并对报告会进行点评。许多报告会因担心过于拥挤,现场不得不限制人员进入。
活动对学生思想认识影响巨大。内蒙古大学06年的团队成员把调研内容当 成了博士论文主要内容。调研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调研活动,自己对社会和书本知识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2005年调研中国入选团队原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苏林森在新浪网访谈时动情地表示:“当时我们深入的四川的一个贫困县,我们走了6个乡镇,30多个村落,调查了21天,走了500多户农家里面,见到了很多中国农村还有贫穷落后的一面。没事的时候我会经常翻翻眼前调查时的照片,非常值得回忆,眼前经常会浮现出农民对我们期待的眼光。但是心里面感到一点内疚,一点遗憾的是,我们作为学生力量太薄弱了,没能为他们做一些什么,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说我们解决得太少。“通过调研也使一些学生意识到,实地的调研,并不只是一项脑力劳动,也是对身体的一个考验。
一些调研报告还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比如,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2006对福建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8名学生作的《建设海西,关注台资》的报告作了批示,认为写得很有深度和针对性,有借鉴意义。
(有关深度报道见今日本报“传媒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