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风俗连载——节日时令习俗
(2011-04-04 12:00:14)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纪实 |
第三章 节日时令习俗
大年
涉县的过大年就是春节,是老百姓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一般来说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持续到正月二十结束。历时二十八天。
大年初一,就是农历正月初一要起五更,穿新衣,挂灯笼,给家中所供"天地"、"三代"烧香点蜡(俗称"布灯")叩头,放鞭炮,随之到村中所有庙内分别上供、烧香、叩头。到的越早越好,俗称"抢头香"。早饭,县城周围多吃面条,其它地区多吃饺子,其中有一两个包铜钱(现为铅质币),吃到者视为"有福气"。开锅盛饭,首先以少许分别敬神位和"三代"。饭前要给父母磕头,饭后,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尤其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以家族为单位结伙,按同族辈份高低,挨门串户从长辈开始磕头拜年,家家跑到,随后给左邻右舍拜年。见面都说吉利话,就是平时有口角者,也要利用过年时的一团和气,化解仇怨。上年丧亡父母者(俗称服孝)初一到初五不拜年,初六才到亲戚家拜年。以示失去父母的人不能和平常人站到一起。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固新黄岩村,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后,除拜节外,还祭祖上坟。
拜节
破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称“泼污”。此外,在这天清晨,各家各户还要把过年时积存的脏东西扔掉,污水泼掉。这是因为“破五”这两个字与“泼污”相谐,人们过年时都穿新衣裳,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污物污水不能像平日乱扔乱泼,恐会冲犯神灵,所以先把这几天的赃物积攒起来,到初五一起泼出去。
民间特别讲究的是“破五”捏小人习俗。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驱邪秽,捏小人。家庭主妇在用刀剁菜馅或肉馅时,一边剁,口中要一边念叨“剁小人”,以宣泄对说坏话的小人的憎恨之情。包饺子时,主妇们还要仔细地捏饺子皮,不露一点缝隙,惟恐煮饺子时发生破口现象。这种举动称“捏小人嘴”,意思是将说坏话的小人嘴捏严实,使其不再乱说,这是为自己和家人祈顺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至今仍然沿袭。
正月十五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蔚为壮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至今一些花灯仍以传统手法把谜语写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响应的人众多,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近年来,县里组织元宵节会演,举办元宵节灯展,有仪仗队和彩车队和花灯三条街,精品纷呈。十五前后一连数日,夜晚花灯齐放,火树银花,五彩缤纷。特别是运用了声、光、电和喷绘等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花灯不断翻新,有的呈现出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有的呈面出仿真写实、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井店下庄一带有“正月十五送麻花”的习俗。节前,儿女们都要给父母、岳父母送十或二十个麻花。正月十六晚上吃炒豆子,叫“咬灾”。 还有“正月十六不吃炒,十个过来九个倒”的俗说。还有正月十六“烤风道”,“烤杂病”等。烤风道时,大多数地区要把大年三十日供起来的家亲牌位,放在火中烧掉。
河南店一带是正月十五吃籽麻糖、灌糖。正月十六喝茶饭。正月十五吃元宵是近年才引进的“洋俗”。
天仓节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
为了纪念女娲,旧时,涉县百姓,特别是索堡一带在正月廿五这天,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蒸谷面团,到娲皇宫祀祭女娲。还有一些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无论蒸制食品还是其它形式,目的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二月二
固新招义一带,这天早上,人们都会到井台上烧香上供,敬龙王。于是龙王爷会到井台上来领供,所以在太阳上来之前,人们不到井台上挑水。因为这个时候要是去挑水,会踩了龙头,一旦踩了龙头,你挑水回家,这一年你家的水缸里就会一直生出绿缲,捞不尽,弄不完。
井店下庄一带则有二月二“烤风道”的习俗。一般都在这天晚上把用秃的扫帚、坐破的草垫、破鞋等一些不用的杂物在家门口点燃,大人抱着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在火上抡转三圈,可以防止尿坑,确保一年不生杂病。会跑的小孩子们都挣着从火上跳过。在火上烧一些面食吃,叫“咬灾”。有心计的妇女第二天早上还把烤风道的灰烬用簸箕簸了。据说,灰簸走之后一定会留下些谷子之类的粮食,留有谷则预示着当年收谷,留下玉米则预示着当年收玉米。
清明
清明是上坟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为已逝的亲人上坟,有带香、纸、寿面、冥币、铁锨,也有带烟酒的。到坟上,烧香摆供,男叩头,女哭泣。男人还用铁锨往坟堆上添土。上坟的时间多数是在午饭后,城里村,井店,更乐一带和有个别地方为上午。就是远在他乡,实在无法回家上坟的,也要在这天晚上面对家乡祖坟的方向烧纸祭祀。
清明节除了祭祖之外,年轻人还要种树,用树木寄托美好的愿望。祭拜结束后,闺女要和娘家人一起回到娘家吃冷饭。有的还在这天起干丧、迁墓、立碑。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上坟携带的物品也改为时尚的酒食果品,纸钱改为大额的存折等纸质印刷品。近几年,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清明节到将军岭、烈士陵园、晋冀鲁豫烈士公墓遗址扫墓,植树,敬献花圈,凭吊先烈。
端午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单五”。又称“端阳节”。传说人间一年天上一天,正月初一是天上的早晨,过早晨;五月单五正好是天上的晌午,过晌午;八月十五是天上的晚上,所以过晚上。关于端午节的说法有很多种,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在涉县,这天有吃油糕的风俗。在前三两天,儿女要给父母、岳父母送油糕,送十到二十不等,但必须是双数。这一天还有在大门上插蒿艾,贴剪纸,剪纸多系锥子、剪刀,或葫芦,以示镇魔祛鬼,驱灾避邪。端午之日起进入炎夏,疾病流行,艾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故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作为用以驱灾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数人在五月初一太阳出来之前,母亲还要给孩子绑五色线,称花花线。一般初一在左手腕和右脚脖上系,初五再系右手腕和左脚脖及脖颈上,婴儿还要在肚子上。女孩子有缝做猴串,不仅串有指头肚大小的布猴,还有榆钱辣椒之类,系在胸前。
端午节后不久收新麦,井店下庄一带有叫嫁出去的闺女回家吃新麦的习俗。
在固新,人们在初五太阳不出山之前,还要到河边渠边采露水草,说这天采的草尖能治病怯邪。新女婿还要去岳父这家吃饭,岳父母给新女婿一顶新草帽,一条新毛巾。
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节”,又称“磨刀节”。当地盛传这天关老爷磨刀,天必下雨,称“磨刀雨”。关老爷就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关云长,涉县人称他为关公,敬他为财神,他是涉县人特别崇拜的一位社会人神。大多数地区有“大旱三年,躲不过五月十三”之说。也许是我们涉县当地气象使然吧,也许是气象变化的规律,大多数的五月十三,真的都下雨,不大下也要圪星几点,叫“应节气”。如果到五月十三前后仍不见降雨,就会影响当年的收成。很多村在过去每逢旱年,就要在这天到关帝庙去求雨,杀猪宰羊,祭祀关公。
六
农历六月六日为生产性节日。这一天多有吃小米焖饭,有“六月六,看谷秀”的谚语。
我县这天流行晒衣服、请姑姑的习俗。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因“谷”与“姑”音同音,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孤偃自持自己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一直贴身跟随晋文公在外流浪并南征北战扶持他。所以晋文公成霸后,井店一带就成了孤偃的封地。井店一街有孤偃为他父亲盖的庙,叫利应侯庙。但他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孤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乘孤偃过生日之时,为父亲报仇,杀死孤偃。女儿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孤偃放粮回城,深知自己办了坏事,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还称为姑姑节。
过去,我县民间有给小孩“留八岁毛”的习俗。八岁之前的小孩始终留小辫子,称为“八岁毛”。到八岁这年的“六月六”再剃去,俗称“剃羊胡子”。此外,过去天花泛滥时,“六月六”这天还有供痘疹娘娘的习俗。
七月七
七月七过七夕节。 这一天晚上涉县妇女多供瓜果在院里,拜牛女双星。年轻姑娘对月用丝线穿七孔针,乞求智慧灵巧。
七月七之前的好几天内,在涉县的天上和地上都见不到喜鹊,人们都说喜鹊都到天河上给牛郎和织女搭鹊桥去了。这天晚上,若坐在葡萄架下,等到夜深人静时就能听到,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在葡萄叶上还能瞧见织女流下的泪水。真的过了七月七,再见喜鹊时,喜鹊脖子上的羽毛都没了,都露着红红的脖子。人们都说是搭鹊桥时磨掉的。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名中元节,又称“鬼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故去的亲人。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在《盂兰盆经》的影响下,出现了著名的宗教活动“盂兰盆会”。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说盂兰盆经》中云: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
涉县至古寺院林立,有三大寺、八中寺、七十二小寺之说,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大大小小的寺庙都要举行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焰口和放灯等宗教活动。僧尼为孤魂饿鬼施衣、施食、颂盂兰盆经。盂兰盆会结合了佛教布施功德与孝道精神,慈悲之心推及七世父母,乃至众生。1949年后,因破除迷信,寺院僧尼还俗,盂兰盆会也中止。
固新招义村在这天要上坟祭祖,晚上放河灯,照路灯,意为超度野鬼投生。井店镇西坡村有在药王庙前点花山的习俗。现均已绝迹。
立秋
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是立秋,这天之后,酷暑过去,天气转凉。有“立了秋把晌丢”、“立了秋把椒扣”、 “立了秋挂锄钩”等农谚。
井店一带过立秋节,称“添秋膘”。旧时,生活条件差,这天各家各户都吃好饭,改善生活。传说这天吃得饱,吃得好,长膘明显。所以很多人家注重这个节日。正好与现下的“减肥”意义相反。
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节前,一般儿女婿要给父母、岳父母送月饼,新婚的男女送的多,一般人都送六到十二个不等,都是双数。有的人家还有自己烙制。
晚上,人们要在月亮没升起之前,在院里朝向月亮摆上小供桌,放上月饼,苹果,葡萄,红枣,香蕉,石榴等供品,燃上香烛,静候月亮出来后 “向月供而拜”之后,才可以全家围坐,品尝月饼、瓜果,以求团圆和吉祥。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
涉县则流传杀鞑子的故事。相传,八月十五送月饼古来就有,元朝末年,涉县人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堪忍受蒙古人让汉人三家合用一把菜刀,三家养一个鞑子兵的残酷统治,便利用八月十五送月饼的机会,将杀鞑子的时间,写在纸条上藏入月饼里面,来年正月初一一齐动手把鞑子兵全部杀光。
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俗说,经当地的有心人验证,如果八月十五当天没有月亮,下年的正月十五那天肯定要下雪。真的很神奇。这到底是先人经验的总结,还是埋藏着不可探索神密呢?现在科学还没有结论。民俗的神圣,正在这些细节上体现。
九月九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源于汉代的道学。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在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1989年,河北省政府规定重阳节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叫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但和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叫送衣裳纸。纸色越深标志着衣服越厚。让阴间的亲人也添衣,以此表达后人对祖先的纪念。
这天,到坟上,也是烧香摆供,男叩头,女哭泣,形式与清明节相同,只是不添土。出嫁的女儿,父母不全的,这天一般都回娘家上坟,还要带供,给死者,也给健在的父母、叔伯、兄弟,在娘家吃饭。凡属送给死者的衣裳纸、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
民间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俗语。冬至过后,开始“数九”,天寒地冻,进入农闲季节。这天要给牲口过生日,草料皆优,吃面条的人家,在吃饭时,要给牲口一碗面条吃。有“打一千,骂一万,冬至喂驴一碗面”的说法。认为牲口整忙一年也应犒劳。此日,忌打骂牲口。
固新招义等地流行冬至吃疙瘩,过去有不吃疙瘩要冻掉耳朵的说法。
腊八节
在涉县,腊日的主要活动是渴枣豆米汤。米汤类似现在的八宝粥,米豆种类越多越好。过去涉县在生活艰难的时代,腊八粥是很像样的一次伙食改善。
传说,一对夫妻晚年得子,应生在腊月初八而名腊八。腊八骄生惯养,好吃懒做。父母去世后,坐吃山空,扫席圈底喝粥度日,大雪天断粮后冻饿而亡。后人过腊八喝粥,是要记取不勤俭过日子的教训。
人们多在这天早晨太阳还没上来之前就煮好米汤,到院里房坡四处抛撒,让麻雀吃,意在用米汤糊住麻雀嘴,在秋天别糟蹋庄稼。现在麻雀少了,撒米汤的人更少了。随着经济条件的富裕,腊八粥的做法更加考究,用的原料也在不断的创新,并且更加注重营养。其主要意义只在于美食了。
旧社会民谣称:捎信的腊八,救命的圪瘩(铰子)。意为一进入腊八日以后,地主就开始向欠债的穷人要帐,穷人还不起帐有的只好躲出去,等到初一五更后,才敢回家过年。
二十三
腊月忙年 就是准备过大年时家人的吃喝和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买好吃的食物、添置些衣帽鞋袜,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总得给老人和孩子买平时不舍不得吃的食品,添置平时舍不得穿的穿戴。
神上天 县内流传很广的民谣是这样安排过大年前的准备的:“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吃饺子儿。”
二十三神上天,这天为祭灶日,又称为“过小年”或“数人口”,在外做工的人能回家的都要尽量回家团聚。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视作一家人的保护神。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两旁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供品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过说:“好话多说,坏话别说。”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香一起点燃焚烧,然后放炮送神升天。
送走了灶王爷,不再怕惊动了神仙,到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大扫尘,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按民谣安排,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二十四
扫房子 就是大扫除。因“尘”与“陈”谐音,过大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也有的人家在腊月二十四之前就择一晴暖的日子,进行大扫除,搬箱倒柜,扫掉四壁、墙角和顶棚上的尘土,擦净门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柜厨和各处的饰件儿,面板、菜板、锅盖、拍盖儿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
送礼
大年三十日
贴对子 就是贴春联。腊月三十日,上午家家户户要在门两边、墙上、树上、梯子上、牲口棚、缸、箱、柜子、汽车、摩托车等上边都要贴对子,只贴得面面俱到,喜气满院。对子大都用红纸黑墨书写。庙宇有时用黄纸,但守制(服孝未满)用绿纸。有雅兴的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贴春联还包括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
大年三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年夜饭我县多数地区以吃饺子为主,吃饭前燃放鞭炮,饺子煮熟后第一碗要先敬给“三代宗亲”牌位。近几年,县城的一些人家的年夜饭一改为摆一桌丰盛的菜肴,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旧时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现在,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坐在电视前观看春节晚会、编发短信祝福成为除夕的主题。当午夜0时,新年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