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古陶瓷老化痕迹形成原理探讨
邓振峰
第二讲
蚀变痕迹
古陶瓷的存放环境,不外有三种:土中,水中,气中,此三种环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腐蚀物,对陶瓷进行腐蚀侵害。
在土中无论是墓葬、窖藏、土埋,都会受到当时地下泥土、水分、盐碱、微量矿物质、有害气体以及诸化合物的侵害,在水中无论是河水、海水都有盐碱及水中微量元素、菌类等侵害。在地表上传世器物也会受到大气中烟雾等所产生的硫化物、卤化物、微尘等化学或其他物质的侵害。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存放,都会与环境中的酸碱等发生化学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对陶瓷的胎釉产生腐蚀、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老化痕迹。
化学蚀变痕迹
凡是由某些化学物质对陶瓷胎釉进行
腐蚀所产生痕迹者,概称为化学蚀变。
析盐
在出土出水或经水泡后的古陶瓷露胎
部位、凹陷处、开片处、或釉下薄弱部位、会出现一些白色粉状或霜雪状的物质,经擦洗较易去掉、但经过一段时间,仍会出现,其色一般是白色酥松状。
成因分析:
一件瓷器长期在含有盐碱等卤化物的土、水、气中存放、随着其环境中湿度的增加,易溶于水的盐碱等也会随着进入瓷器内,虽然陶瓷是较耐腐蚀的,但也阻挡不住这种腐蚀的缓慢进
行。当其环境湿度下降的情况下,其渗入胎釉内的盐碱又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渗出,并在露胎处凝结。等下一次湿度加大时,又会与水溶解连同水中的新的盐碱分子再次进入胎釉中,这样反反复复进进出出,逐渐提高了整个瓷器胎体中盐碱的浓度。
我们知道,在瓷器长期处于封闭存放的环境中,其湿度温度的变化大致是随着每年的四季冷暖变化而同步进行的,每年的温湿度大小的更替并不频繁,少则几次,多则几十次,这就大大延长了这些盐碱物进入瓷器的积累时间,这也是我们把析盐当作老化痕迹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
那么,一旦当这件瓷器出土,出水或脱离了原来那个封闭环境时,它本身就会处于一个更为稳定的干燥环境。这时,它体内的水分就会带着盐碱等溶液大量外溢,同时水在不断的蒸发掉,而在器物表面露胎处的缝隙,凹坑、开片处留下固体盐碱物,有些釉表浅薄处还会被干燥膨胀的盐碱结晶撑破,形成釉下斑点或釉面斑点状脱落。
如果一件器物上有过多的析盐痕迹,而无一点釉面脱落,那就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另外,这些析盐由于是由内向外,依次结成的,很难轻易把它彻底清除,及时清除干净了,过一段时间还会有析出物产生。但在被清洗干净的胎面上,绝不是新胎的碴口,它会呈现一层淡淡的氧化层。
腐蚀斑点
在古陶瓷釉面的表层,由于各种化学元素的侵蚀,会对釉层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破坏了釉面的玻璃质,呈现出白色或者淡黄色斑点,其有浅有深,有线形连片状,有坑点连片状,有釉下侵蚀导致釉表开裂结晶状,以及公安部老化痕迹中指出的六种腐蚀斑块。
成因分析
土、水中的腐蚀性硫化物、卤化物,随着周而复始的冷热干湿度变化,不断的进入到瓷器的胎釉内,长期积累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在每一次遇到气温干燥时,在胎釉结合薄弱部不断的形成结晶,进而对胎釉产生挤压力,使胎釉的组织
遭到破坏。由此产生的斑块结晶往往会连带胎质一块同瓷体离间,轻轻一击,或可脱落。
另一种情况是,在瓷器釉层的表面,这些腐蚀性的化学物质,长期在釉面上积累,会对釉面形成腐蚀,致使釉面失去玻璃质感,一般情况下,这些腐蚀剂先是在釉面上已粘有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地方聚积。随着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其腐蚀的程度不断加大,加深。有些会和釉面结合为一体很难去掉。能较易去除干净的釉层底面上,在显微镜观察下,其碴口呈现一种瓜熟蒂落状断面,不存在生硬的新崩裂碴口。
釉面脱落
在釉的开片处,相互交叉处,釉层较薄
弱的地方,其腐蚀斑块较大的地方釉面脱落,有的露出胎质,有的脱落后充填上了新的固化物质(无机物和有机物沉淀)。另一种是胎中没完全溶化的石灰石微粒因膨胀致使釉面脱落。
成因分析:
此现象一般肉眼即可看到。成因是在开片处或破口泡集中区域,胎釉结合不牢固处,
腐蚀纹线
公安部审定的陶瓷老化痕迹中例举了几种腐蚀纹线,在显微镜观察下,有些器物上还有圆形纹线,有的器物白釉上的纹线几乎是透明状需要耐心的调整焦距才能观察到,一般情况下,半圆到圆形,弧形较多,直线,曲线型较少。颜色除白色、黄色与黑色外,还有浅淡的黄褐色。
成因分析:
此类纹线的形成是瓷器在烧制时,由于大量的胎釉中水分的溢出,形成气泡在釉面破灭后,留下密密麻麻无以数计的环状半环状微纹,传统的说法叫橘皮纹。在纹线的环形凹槽处,由于日积月累,很容易积存一些化学腐蚀物和有机微
尘,这些化学腐蚀物会对釉面造成轻微的腐蚀,由于其凹槽太过浅微,所积物不会太多,但因时间长久,也会把釉面腐蚀出轻微的痕迹。而一些有机物正好是一些菌类最喜欢的食物,其排泄的粪便更有极强的粘附力。在器物出土后,人们一般都会进行简单的擦洗,附着在表层杂物可以轻易的洗掉,而沉附在被腐蚀过的凹槽中的附着物很难清洗干净,因此类痕迹大多都存有菌类排泄物,反而有时越洗越清晰。在一些铁多的彩料古瓷上,会有蛛网状纹,如宋黑釉瓷和元青花上,都有较为有序的蛛网状纹。此类情况另当专题论述,在此不多做分析。
氧化膜和七彩光
在低温釉中,一般在瓷器上很容易观测到七彩光,俗称为返铅。其实,返铅只是一个不太精确的说法,至于为什么返铅就会发现七彩光,还有在一些胎体上也会出现七彩光,在一些不返铅的高温釉上也可以出现七彩光,这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找到古瓷器出现七彩光的深层次原理。
现七彩光,而这些七彩光的形成,应该是一些化学元素长期氧化的结果。
被腐蚀的釉面对光的反射能力已经降低,再加上腐蚀面上微量的污染,和污染物的氧化,釉面上原本凹凸不平的无数个小凹坑中,就会有无数个小多棱镜,把光线分解成不同角度的光束。加上长期的氧化,像是镀上了一层透明的氧化膜,氧化膜中的不同的氧化点也对光线予以折射散射,从而形成人们能见的七彩光。
值得提出的是,在老的器物上,能观测到的七彩光除大面积较容易看到以外,大部分器物尤其是高温釉上的七彩光并不容易被人们看到,只是在偶尔的一闪之间令你有些感觉。其原因是,这些高温釉上的七彩光并不以大面积形式出现,而是像许多星光一样在点点闪烁,由于整体的光线太亮,掩盖了各个凹坑中微小的七彩色光芒。
(6)土,水沁
能把此浮土纹确定为老化痕迹的理由是
瓷器在地下存放中,地下能产生浮土飞扬的几率非常小,除非地震或巨雷、人为因素外,不会把地下微尘给飞扬起来,在瓷表面或内部能够粘上一层较为有厚度的飞尘,非长年累月日积月累才可。
第三种,一些无机物和有机物混合在一起,同釉面上的破口泡、腐蚀坑共同凝结成土锈斑,一般是黄色透明状,很难清洗掉。如果认为做旧,可用火烧,热铁针炀,或有臭胶味。
第四种,有些出土不久的瓷器,在见胎部哈一口热气,便会闻到一种清清的土香味,存放时间长会渐渐减弱。
第五种,从开片处或胎内微孔隙处渗入的的有色物质,如朱砂,血浆化合物,菌类氨基酸等,此种情况仍有待深入探讨。
第六种,盐碱堆积物(缺资料,只提出待探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