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曲格律曲论(上)

(2018-04-22 11:21:23)
标签:

元曲

格律

分类: 读书笔记

 

元曲格律曲论(上)

 

想寻求一本元曲格律,已经梦想一二十年了。一直很奇怪,诗词格律遍地都是,怎么弄到一本元曲格律就这么难呢。

从书到手,已有一周,终于读完,意犹未尽,将笔记略加整理放到自家小院,没事翻翻,并与偶尔到此并且喜欢元曲的朋友共同分享。

  

元曲是元代北方一种吟唱的文学体系,与其对应的是流行于南方类似的文学体系,叫南曲。

肆意胡猜,现代的昆曲就应该来自南曲,而京剧就应该发源于元曲。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

散曲类似于词,用于抒情、写景和叙事,可朗诵、吟咏和清唱。包括小令、带过曲和散套等。杂剧其实是舞台剧本,有唱词、宾白(道白)和科范(舞台指导)等部分组成。

所以接着胡猜,现代戏曲应该来自于元曲中的杂剧。

 

  曲与词的关系

词与曲有很多相同点之处: 都是长短句,讲平仄、押韵;都有“牌”;都有宫调;曲有么篇换头,词也有换头; 曲的押韵一般是平仄通压,只要韵字在曲韵的同一部即可。词也有这种体例,叫做一部三声叶;二者还都有字之说。

抛开语言风格不同以外,二者还有很多其它相异之处:

韵的频率不同。词是几句一韵,除一部三声叶外,押平韵和仄韵不要求在同一韵部;曲几乎一句一韵,平仄要求很严,仄中对去声的要求更严,这些韵字必须在同一韵部;

韵的依据不同。才知道,诗词曲各有其韵,原来还以为都是平水韵呢,有点无知哈。

词韵常用戈载的《词林正韵》,曲韵依据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字不同。这是词和曲最大的区别,词中字很少,曲中字则遍地都是。

词的每首都是独立的。曲大都是几首连缀在一起,并且共押一韵。

 

  曲谱

《中原音韵》收曲谱335调,按宫调分为十二部,分别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例:

寄生草.仙吕宫741

PPZ, ZZP, PzPPzZPPQ. PzPPzZPPQ, PzPPzZPPQ. PzPPzZZPP, PzPPzZPPQ.

 

一半儿. 仙吕宫632

PzPPzZZPP, PzZPPPsQPs, PzZPzPPsQPs. ZPP,一半儿PP, 一半儿Sp.

 

天净沙.越调528

PzPPzZPP, PzPPzZPP, PzZPPQsSp, PzPPzQs, PzPPzZPP.

其中:平P、仄Z、上S、去Q、叶(因斜)韵:粗下划线;

可平可仄Pz、宜平可上Ps、宜平可去Pq、宜上可平Sp、宜上可去Sq、宜去可上Qs、宜去可平Qp

 

元曲中,有些曲牌名字相同,但因为分数不同宫调,其内容不同。这种情况有二十五调:

水仙子:黄钟宫 双调      寨儿令:黄钟宫 越调

端正好:仙吕宫 正宫      袄神急:仙吕宫 双调

上京马:仙吕宫 商调      斗鹌鹑:中吕宫 越调

醉春风:中吕宫 双调      红芍药:中吕宫 南吕宫

播海令:中吕宫 双调      鬼三台:中吕宫 越调

六么遍:正宫 仙吕宫      贺圣朝:黄钟宫 中吕宫 商调

 

    曲调中字数一般固定不变(衬字除外),但有四十一调的字、句可以增损。元曲中的衬字不计平仄和音韵,所以一般加在句首,有时也加在中间,很少会加在句尾。

 

元曲中么篇与换头要求严格,不可随意创造。

么(幺)篇是一个曲牌连续使用,后面的不再标出曲牌名,标出幺篇” “,也可以什么都不标注。

换头是将幺篇的第一句或几句加以改动。

 

  元曲小令

共有小令120首,普通小令是单独的一个曲子,是曲的最小单位。重头小令是同一小令曲牌连续使用两次以上,而且在一个总题目下各有小标题、各自成韵(可同韵)。

    带过曲是小令一种形式,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并要一韵到底。带过曲不能随便组合,小令中带过曲有26种形式,常见的有四种:

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

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中吕(齐天乐带货红衫儿)

 

带过曲与异调重头小令都是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不同点是,带过曲已经成为一个新曲,要求一韵到底,数量上最多三支;异调重头小令相对独立,各自成韵,每个都有自己的分标题,数量上重复次数无限制。

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相同点,都是用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不同之处是同调重头小令虽一个主题,却各有分标题并独立成韵,彼此无关。幺篇是一个新曲谱,并一韵到底。

 

  元曲套数

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规则顺序联成有头有尾,一韵到底的一套,同套中的套曲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套数组成原则:至少有一支主曲和一支尾声;同套中的套曲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一韵到底;曲牌之间的连缀次序有规则,每个宫调首曲、过曲、结尾的套路都是固定的。套数曲牌分三组:引子(首曲)、过曲、煞尾。

 

本宫调曲牌不能满足要求时,到其他宫调中寻找合适的曲牌套数的情况叫借宫,借宫也是有规定的:

黄钟宫可借5调,正宫可借32调,仙吕宫可借12调,南吕宫可借5调,中吕宫可借31调,双调可借9调,越调可借4调,商调可借23调,大石调可借3调,九部合计可借124调。

 

  杂剧结构组成

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散套则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楔子:剧本开始时都要有个独立段落,叫楔子,少数在折之间也设楔子,作为剧情的开始。楔子也是曲牌,一般用仙吕宫的《赏花时》或《端正好》作为楔子。

宾白和犯科:宾白是戏曲中的道白;犯科是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杂剧中,楔子二字之后并不是立即写出楔子所有的曲牌,而是加一段介绍剧情的对白、自白等内容。在各折中,甚至加一段唱腔中都有的宾白和科范。

    正名与题目:北曲演出前,常用两句或四局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局表演的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每一个元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正名。题目即使对剧情的总结,正名就是剧名,二者都是一句或对句。

 

  元曲曲韵

曲韵是作曲押韵的重要依据,元人周德清1324年的《中原音韵》一书,是曲界第一部曲韵著作,也是统一标准。

该书以韵书形式,将5866个字的常用韵脚,按读音分类,编成曲韵韵谱。详见附件。

韵谱有19个韵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每韵中分七个声类: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入声作上声、去声、入声作去声。

书中还有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创作方法的论述。

 

曲韵的特点是入派三声。

元朝左右,入声字已无人能读,已经失去了语言的作用。周将其分归到阳平、上声和去声,称为入派三声。这是曲韵最大创造,也是与诗韵、词韵的最大差别。

 

曲韵按照宽度与使用情况分为四种:

宽韵:齐微(90首)、鱼模(51首)、萧豪(50首);

中韵:真文(20首)、尤侯(60首)、江阳(20首)、庚青(30首)、先天(50首)、皆来(40首)、家麻(40首)、歌戈(20首)、车遮(10首)、东钟(20首;

窄韵:支思(10首)、寒山(20首)、监咸(10首);

险韵:桓欢、侵寻、廉纤,不到十首。

 

曲韵的押韵方式为填谱,平仄混压,一韵到底。例外情况有:

借韵:偶有一字在韵部之外,又很相近,在曲中不为出韵,称之为借韵。借韵的情况很少。

赘韵:不押韵的句末也押韵。

暗韵:在一个句子的中间,某个字押韵。词中叫句中韵。句中韵是词谱中规定好的,暗韵有时是曲谱中规定的,也常常是作者自己拟定的。

重韵:一首曲子中,韵字有重复的现象。这种情况词是不允许的,曲则不限定。

失韵:该押韵的地方没有押韵,这是不允许的。

 

七  元曲格律

1 平仄

元曲平仄比诗词要求更严,尤其是仄声一定要分上声和去声。元曲切切注意去声字的使用,上声有时可以与平声通融,去声不能用任何一声替代,这是元曲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曲中,去声有特殊的独特性,尤其是韵脚,句末,“诗头曲尾”就是这个意思。

 

《中原音韵》中对曲尾都给出了明确套式,例如:

曲牌:雁儿落、汉东山

结尾:仄平平

 

曲牌:金盏儿、贺新郎、喜春来、满庭芳、小桃红、寨儿令、小梁州、赏花时

结尾:仄仄仄平平

 

曲牌:折桂令、水仙子、殿前欢、乔木查、普天乐

结尾:仄仄平平

 

曲牌:山坡羊、四块玉

结尾:平去平(平去上次之)

 

曲牌:寄生草、塞鸿秋、驻马听

结尾:平平仄仄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上 次之)

 

曲牌:正宫、中吕、双调尾声

结尾: 仄仄平平去平上

 

曲牌:村里哑鼓、醉高歌、梧叶儿、沈醉东风、愿成双、金蕉叶

结尾:平仄仄平平去上(平仄仄平平去平 次之)

 

曲牌:凭栏人

结尾:上平平去平

 

曲牌:天净沙、醉中天、调笑令、风人松、袄神急

结尾:平行仄仄平平

 

曲牌:落梅风、上小楼、夜行船、拨不断、卖花声

结尾:仄平平仄平平去

 

2 元曲的对仗

诗、词、曲、楹联,都讲究对仗。曲的名言是逢双必对,其对仗有十二种形式:

两句对(合璧对):两句对。

三局对(鼎足对):三句中,两两皆可对。

扇面对:黄道烟迷,瑞霭盘旋下凤椅;紫垣风细,御香缭绕衮龙衣。

重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四句对(联璧对):云黯黯,水迢迢,风凛凛,雪飘飘。

长短句相对:除领字外相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同韵对:连续两句都押韵。翠盘香冷霓裳罢,红牙声歇梧桐下。

连珠对:在一首曲中,绝大部分都对仗。

还有两韵对、收尾对、救尾对、律句对。

 

 

  元曲散套

散套是元曲中最复杂、最难创作的部分。

同一曲名有好多曲牌,一个曲牌又有好多曲名。

元代及明初留下杂剧六百多套,散套四百多套。永乐后元曲渐衰,作者多不守规矩,故有价值的作品不多。

因杂剧约束较多,散套比较自由,所以剧套套路可以用于散套,而散套套路极少用于剧套。

同理,剧套首曲可以用于散套,反之则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