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起源及流变概说

(2010-04-19 10:25:07)
标签:

杂谈

分类: 寒江钓客的随笔

诗歌起源及流变概说

 

    一、诗歌的起源

    1、诗歌及起源

    何谓诗歌?文学词典上解释为:“文学的一大类别。中国古代,曾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合称为诗歌。源出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开始和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是各类文学中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文心雕龙》:“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

    诗的的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与其它体裁结合,又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按历史发展还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和新诗。

    由于诗歌的起源最早,因此可以说诗歌的起源就是文学的起源。诗歌起源于什么时候?据文学史家考证,早在氏族社会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形式是配合劳动的呼声(类似于川江号子)以及祭祀活动。在远古时期,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先民们是非常迷信和敬畏神灵的,每有大的活动如节庆、婚丧、战争、出猎等都要举行祭祀,巫师主持祭祀时要舞蹈、唱祝辞,祭献神灵。现代偏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存这一习俗。这些配合劳动的歌词和祭祀祝辞就是最早的诗歌形式。

    到殷商后期,歌谣在民间已经很普遍。虽然文字的不发达以及统治阶层的原因,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但有些好的民歌口口相传,流传到西周时期,那是极有可能的。

    2、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进入西周后,朝廷开始设立采集民间(包括各诸侯国)的官,负责征集和采收民间歌谣。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说:“男六十、女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于是诗歌有了正式的搜集和文字记录。同时宫廷也有一些人创作用于宫廷宴集和祭祀的诗歌。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编纂于春秋时期,是根据周王室采收征集的民间诗歌和创作用于宫廷(包括诸侯国)宴集和祭祀的诗歌编辑而成。据说开始有三千余篇。司马迁曾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许多学者认为,《诗经》并不是孔子删订的,并提出了早在孔子出生前就已经删订的证据。但从“颂”的编辑看,《诗经》即便不是孔子所删订,起码可以认定是鲁国人删定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因此也有将其分为四个部分的,称为“四诗”)。其中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风是带地方特色的音乐,十五“国风”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有正统的意思。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歌舞。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对后世的诗歌乃至其它文学创作的影响都非常大。

    3、最早的南方诗歌集《楚辞》

    楚国地处南方,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音乐特色。在《诗经》中,就有楚国境内的民歌如《汉广》、《江有汜》等,加上受北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战国时期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又名正则,字灵钧)这样的伟大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的诗篇。

    《楚辞》是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在汉代,一般把“楚辞”称作赋。但它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押韵规律都不相同。《楚辞》中大部分是屈原作品,宋玉的作品据文学史家考证,认为大部分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因似汉赋而为汉代人伪托之作,其真正为宋玉作的只有《九辩》一篇。

    《楚辞》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一是《诗经》基本上都是四言诗,而《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采用了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二是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同时诗歌发展到《楚辞》出现时,已从社会集体创作发展为个人创作。屈原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作家,它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楚辞》的代表是屈原的《离骚》,这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作品。它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先河!

《诗经》和《楚辞》,史上习惯以“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代表《楚辞》(将类于《楚辞》的诗歌称为“骚体”),常是“风”、“骚”并称,或合称“风骚”。

    二、诗歌的流变

    《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在诗歌上无大的变化。但从东汉后期开始,诗歌逐步有了很大变化。

    1、字数的流变

    A、四言诗和杂言诗

    四言诗是最早的有文字记的诗歌。《诗经》基本上通体都是四言诗。四言诗对后世特别是两汉诗歌的影响较大。到南北朝时仍有四言诗流行,但以后通体四言诗就很少了。

    杂言诗是诗中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言的诗,多为乐府诗,到唐代仍流行,李白最擅长,如《蜀道难》等。

    B、五言诗的兴起

    在西汉时,民间开始出现五言歌谣,并被采收入乐府,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在诗歌创作中逐步效伤。所以在东汉初开始出现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到东汉末年,五言诗开始大量产生。所以可以说,文人五言诗是到东汉才开始形成的。文人五言诗的出现,钟嵘在《诗品序》里说: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五言字较多,表达所写内容更容易更明白;音节多,读来更朗朗上口。所以自出现五言诗后,写诗的文人越来越多,到南北朝时,是五言古诗最兴盛的期。陶渊明、谢灵运是最杰出的代表。由于四言句有其局限性,西汉至东汉中期,虽有杂言诗出现,但写诗的文人是不很多的,名篇则更少。乐府叙事诗倒有了很大发展,有名的是《孔雀东南飞》。而受楚辞影响,写赋的人却很多,且名篇不少,如《二京赋》、《两都赋》、《长门赋》、《子虚赋》、《述行赋》、《归田赋》、《鹦鹉赋》等等。

    C、七言诗的出现

    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比五言诗更为曲折漫长。西汉时民间开始出现七言歌谣,文人作品中就记有儿言谣谚,儿童启蒙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就为七言韵语,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更趋于完整的七言诗。魏时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又最完整的七言乐府诗,它采用了每句押韵。由于七言诗入乐时间晚(也许乐曲发展跟不上),所以为一般文人所轻视,至使文人创着七言诗较晚,但民间七言歌谣在十六国时一直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鲍照大胆学习民间歌谣,创作了《行路难》十八首,其中就有通体的七言诗,有每句押韵的,也有隔句押韵的。这一现象反映了鲍照在诗歌形式方面做过多种探索。隔句押韵式的七言诗自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把隔句押韵的民间俗曲引入诗坛,鲍照作了巨大贡献,对七言诗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七言诗的字数比五言更多,可表达更多内客,叙事抒情更完整,音节更加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隔句押韵更富音乐感,所以为后世诗人所喜好。

唐代是七言诗的巅峰时期,是唐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到现代,七言诗仍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格律诗(近体诗)

    格律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它上承风骚,下启词曲。

这里要先说新体诗。

    南北朝时的齐永明年间,周□(禺页YONG永音)发现汉字平、上、去、入四声,并著《四声切韵》。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认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间,轻重悉异。”这样根据汉字声律写诗,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沈约等发现的诗歌音律,结合晋宋(南北朝时的刘宋)以来诗歌中的对偶形式,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诗体。这是格律诗的开端。到唐武后时,由沈全期、宋之问最后完成了对格律诗的创造。《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唯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格律诗又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为一首四句,律诗又分律诗和长律(或称排律),律诗一首八句,排律十句以上至上百句。绝句又分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也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诗家认为,绝句中七绝比五绝好写,因为五绝字数太少,不能很好表达丰富内容。但也有写得很好的,如柳宗元的五言古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律诗中五律比七律易写,因字数每句少两字,中间四句的对仗较易。但写七律的仍较五律的多,主要是字数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只要功底厚,对仗也不难。

    近体诗的出现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直到民国初年,近体诗成为诗歌创作主流。但近体诗成就最辉煌的是唐代(唐代也是诗歌成就最辉煌的朝代,到明末清初仍有记载的诗人就有三千多位,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就收集了三千多位诗人的诗万余首)。

    3、词(又称长短句)

    文学史家认为,词是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开始时实际就是歌词,它与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是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宋以后逐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诗的另一种形式。

说到词的产生,首先要涉及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是很发达的,尤其是历代统治阶层非常重视音乐,所以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音乐都很流行,且关于音乐的论著甚多。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先人对符号的发明并不重视(包括音乐符号、标点符号、数学运算符号、拼音符号等),对乐谱不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因此给音乐的制作和曲谱都带来极大不便。曲谱全靠艺人口口相传,极易流失。又专门作曲的人作为艺人地位极低,因此专门作曲的人远没有写诗歌的人多,常常是写诗歌的人要依原有的乐曲去写(所以词出现后,一个词牌有很多人去写,完全是为了入乐),但这也是词流行的因素之一。

    隋以来,西、北各民族传入了燕乐。燕乐以琵琶为主,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律变化繁多,但五、七言诗体不易与他配合,长短句歌词就应运而生。唐代的近体诗本来是可以合乐唱的,但燕乐的流入流行,它们不能很好配合入乐,就采取增减诗的字句来与音乐相合(现代歌曲一个音符下可以有几个字,演唱时一带而过,古时演唱歌曲既要让乐曲充分表达,又要使歌词让听者充分体会,所以腔不但要“圆”,而且字还要“正”),后来演变成长短句的词调。所以词的内容、手法和声律在创作上都深受近体诗的影响。由于要合乐歌唱,因此字句、音律(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其实词最早于开元之时起于民间,敦煌曲子词即是证明。但初被认为是“里巷之曲”,属“下里巴人”一类。文人作词有认为最早始于李白的《忆秦娥》,但也有人考证《忆秦娥》不是李白的作品,莫衷一是。不过在中唐时的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就有词作品是肯定的。晚唐时的温庭筠、韦庄则是大词作家,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诗(词)人的词编为《花间集》。五代时有不少词人,其中南唐后主李煜最有名。

    通过中唐至五代词的发展,为宋代词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宋代是词发展的巅峰时期,所以有唐诗宋词之说。不但创作的词多,而且有成就的词人非常多。

    从宋代开始,词逐步不能合乐歌唱,成为新体诗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词一般分上、下阕,或称上、下片,称为双调;也有不阕的词,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称为单调;还有分为三阕、四阕的词,如《瑞龙吟》、《莺啼序》等,称为长调,但创作者极少。

    由于词有严格的音律规定,现代填词者最好手边有词谱和韵谱(词谱一般附有韵谱,如《词谱简编》),按谱填词,方能合律。

    4、元散曲

    元曲从广义来讲,包括了杂剧和散曲。前者为戏剧,后者是配合乐律演唱的歌辞。狭义讲就是散曲。

散曲是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南宋后期,特别是入元后,宋词逐渐僵化衰落,歌女伶工不得不回到民间小调中去找寻资料,由乐师正谱,文人填词。随着蒙古人的入主中原,“胡乐番曲”大量输入,与中原音乐融合,曲调大量产生,促进了散曲的产生和定型。因此散曲又称为元散曲。

    散曲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最初主要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称“叶儿”。过去被贬为“淫词”,历来登不了大雅之堂。从现存的元散曲看,确实存在题材窄,相互雷同多,不少流露出消极颓废,有的是描写色情。还因元曲的大多数作家是被划是为“八娼”、“九儒”的民间知识分子。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形式短小,自由灵活,通常以一只曲子为一首。如果意犹未尽,可以用一曲调续写一遍,每一遍可以换韵,所以各自算一首。或续写一、二个别的曲调,称为合调(又叫“带过曲”)。合调要求宫调(同一宫调下有许多曲调)相同,且不能超过三个曲调。

    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大令,即由同一宫调的多首曲牌,联缀成一个整套,结尾数有尾声,全套必须押一个韵。

    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有鲜明特色。一是用韵灵活,虽然要求一韵到底,但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协(北曲无入声韵),还可以重复韵脚。二是根据内容需要和所用曲牌,可以增加衬字,甚至可以增加句子。三是对遣词用字要求低,可以用大量方言俚语入曲,通俗易懂,也容易写。

    但由于诸多原因,限制了散曲在文学上的发展。一是散曲必须入乐,所以必须懂音乐曲调。二是俚语巷词虽可入乐,但为大多数文人所不屑。三是被贬为“淫词”,登不了大雅入之堂,为统治阶层所摒弃。所以元代之后,散曲就衰落了。不过现代歌词倒多少有些像散曲,只是现在歌词无须按曲牌写,而多是先写歌词,后谱曲,根据词的内容来谱曲。

    5、现代诗歌(白话诗、自由诗、散文诗、蒙胧诗等)

(从略)

    三、民间歌谣

    最早的诗歌形式就是民间歌谣,这在前面说过。一部《诗经》,“十五国风”和大“雅”几乎都源于民间歌谣。从《楚辞》肇始,诗歌才进入了文人创作时代。有史以来,民间歌谣一直在不断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对文人诗歌的发展和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前面提到的五言诗、七言诗、词、散曲的产生都无不先是从民间歌谣开始,文人向民间歌谣学习、创新定型的。所以无论文学史、诗歌史研究者都很重视民间歌谣的研究。

    民间歌谣产生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真正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和愿望,所以在民间颇为流行。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民间歌谣,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民间采风,收集民间歌谣。但由于民间歌谣登不了文人们的“大雅之堂”,因此基本都湮没无闻。在敦煌后来发现了部分民间歌谣,但那也只是沧海一粟。

    四、关于乐府

    乐府和乐府诗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文学词典》对乐府的解释是:“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乐府诗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可以看出,乐府就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词、散曲),以及仿乐府题名写的不合乐的诗,如唐代的“歌行”。其实,唐以前的诗歌,多数都是以配乐歌唱为目的的。唐初至玄宗时,七言绝句都是可以入乐的,中唐以后绝句和律诗才不入乐,成为单独的诗体形式。词也是在南宋以后才不入乐。所以说乐府和诗、词、散曲是紧密相连的。

    以上仅为班门之弄。

 

                                                                 2009.11.28.于开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