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嫦娥孤栖与谁邻?跟随诗歌与古人一起问月

(2012-09-29 09:05:48)
标签:

中秋

吟月

问月

诗歌

文化

分类: 诗歌杂谈
    月印万川,月明千里,月亮不知激荡了多少诗人内心的潮汐。月亮在中国文化的苍穹里,可谓清辉长照。月亮这个涵义丰满的意象,在诗人的眼里,已经不是自然的月亮,而是情感的月亮、审美的月亮、人文的月亮。原本死气荒凉的月球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了玉桂飘香富有生命的浪漫月亮。透过月亮,我们可以看见古代诗人们孤寂而高贵的辽阔心灵和旷达情怀。

    古代诗人吟月之诗,多如星汉。其中也不乏问月之诗。早在晋代,傅玄在其《拟天问》里就有“月中何有?”之句。作者知道月亮是不能作答了,便以神话含糊自答:“白兔捣药。”

    唐代的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里也有“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之问。相思别离之苦,尽在不答之中。

    李白的《把酒问月》,应是问月诗之上乘之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然后是一连串的问题,问茫茫苍穹,诗人虽无法解答,却问出了万千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到了宋代,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更是脍炙人口。对月问天,东坡居士把这首中秋词做成了千古绝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月诗词,比如:“月吾问汝:照几家欢宴,几家漂泊?”(周星誉)“一轮飞镜谁磨?”(张养浩)“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赵秉文)“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辛弃疾)“万里青天,嫦娥何处,驾此一轮玉?”(黄庭坚)。

    诗人爱月赏月之余,偶尔忍不住还要问月,何故?原因固然很多,但以愚之管见,恐怕与下列原因不无关系:

http://s13/middle/4c92cedbgcacccdba86ac&690    从楚人屈原的《天问》,到后来的问月,诗人们在科学还很不发达的古代,把人们的困惑提出来。问月,多少表达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月亮虽然高高在上,但与诗人的情感最密切。在“独酌无相亲”(李白)、“永夜月同孤”(杜甫)之夜,诗人免不了要以月为朋,以君相称,邀而问之,将一切不得志、不如意之事,一吐为快。“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这时候,月亮是离诗人最近的,“对影成三人”,天人合一,“忘形到尔汝”。

    也许是有了神话“嫦娥奔月”的缘故,也许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月亮总弥漫着一种崇高而洁白之美,甚至还透着一丝悲凉。身世坎坷的诗人们很容易将自己高远的意趣和抱负,寄托于自由自在的月亮之上,并沉醉于月光制造的诗意世界中。“吾心似秋月”,古代诗人们少有问地问日问星,而偏爱对月有所问,也就很自然了。

    柔性的月亮,常变而永恒。诗人感世事之沧桑,叹人生之短暂,很需要月亮母性的慰藉。“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问月,实际上也是问永恒。“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在和平而皎洁的清辉之下,常感人生之变幻的诗人已经成了穷思好问的哲学家。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通。诗人除了望月怀人,见月思乡,别无它法。“清风明月苦相思”(王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念佳人、音尘隔后,对此应解相思。”(晁端礼)“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温庭筠) 故园迢遥,人各天涯,诗人似乎只能借望月问月聊慰乡魂旅愁、张扬羁旅远游之苦。月亮成了恋人的信物,亲人的家书,故土的纽带,游子的药方。(登围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