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Na^landa^
-sam!gha^ra^ma)。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Baragaon)。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为北印度曷罗社盘社比丘(梵Ra^javam!s/a)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
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
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大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革,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彼入灭后未久,帝日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寺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说伽蓝之南庵摩罗林有池,池中有龙,名那烂陀,故取为寺名;一说如来往昔修菩萨行时,为大国王,建都此地,乐好布施,德号施无厌,故伽蓝亦以名之。同书并举出附近有如来三月说法之精舍、发爪塔、雀离浮图、观自在菩萨之立像及精舍等灵迹。
全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盖本寺初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该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之玄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阳智弘,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又当时由印度来华之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地婆诃罗、善无畏、金刚智、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该寺。
那烂陀寺是一座规模相当宏大的寺院,玄奘对它有过十分详细的描述。他写道:“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如此规模的寺院,在当时的印度的确是少有。境内有塔、支提、僧坊等豪华建筑物。僧坊是于中庭四周并列个室的四角形建筑。中庭掘井,壁厚二公尺,室内凉爽。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名为宝海、宝增、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为珍宝。
据玄奘及义净所传,当地区一百余村的收入皆用来维持此僧院。每日依次有二百户捐赠米、乳油、乳等,使得数千学僧得以无后顾之忧而专心研学。僧院每日开办一百余次讲座,日以继夜地进行议论研学。除好学风气弥漫之外,戒律亦被严格遵守。
然而不幸的是,公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该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然据传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烂陀寺僧人律贤(梵Vinaya-bhadra
)出家之提纳薄陀(即指空)比丘来华,可知该寺于十四世纪时尚存。
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中央是一座四层的砖石结构的大殿。东边是僧房,洞室面向广院,室内有供休息的石床和安置佛像、经书的石龛,院内有井。西边是佛塔,佛殿。西南有一大塔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带铭文的铜板、刻有“那烂陀大僧伽蓝”字样的印章以及鸠摩罗笈多时期的铜币、陶器等。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
今天的那烂陀寺只是一大片红色的断壁残垣和一座规模不小的残塔,塔中残存的巨大石柱上雕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看到那些标明原是什么建筑的标示,以及面目全非的残迹,人们只能感叹历史的无情、世事的沧桑。那烂陀寺遗址对面是一博物馆,陈列有从遗址中挖掘出的佛像、铜盘和印章等。附近有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是中国政府于1957年捐款3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
几乎从我识字的时候起,每当接触到有关佛教的历史时,就会看到那烂陀这个地名。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遥远,就像是在梦幻中一样,多少年来这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名字。最近我有机会到印度出差,一个晴朗的下午,在遗址管理处主任的陪同下,我们到那烂陀寺参观。这里已经没有往日的辉煌,只有遗址。与其说参观,还不如说是凭吊、怀古。这里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中世纪的佛教中心。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这里曾经梵呗声声,人才辈出。如今,站在这座著名寺院的遗址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世事无常、天地悠悠的无限感慨。
“那烂陀”意译为“施无厌”,据佛教传说,原系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涅处,释迦牟尼本人亦曾经路过此地说法。据说,最初建寺的是阿育王。4世纪游历印度的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到此处有舍利弗涅塔,没有提到寺院。而7世纪游学印度的玄奘、义净又称曾在那烂陀寺居住多年。据玄奘记载,该寺原由帝日王创建,后经觉护王、如来王、幻日王、金刚王等历代国王陆续扩建。现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该寺是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一世(约414-455在位)创建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记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加以绿水逶迤,青莲菡萏,羯尼花树晕焕其间,庵没林森竦其外,讲院僧室皆有四重重阁,虬栋虹梁,绣栌朱柱,雕楹镂槛……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鼎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住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在佛教上,该寺兼有大小二乘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外,还有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等。一些大乘有宗著名论师如护法、月护、德慧、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等曾在此讲学,有些人还担任过该寺住持。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称作“宝海”、“宝增”、“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为珍宝。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曾来此就学多年。
唐代玄奘法师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到达那烂陀寺,经过六年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他的老师戒贤法师很器重他,让他向其他学生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并对《中论》、《百论》、《瑜伽论》进行了很好的阐发。玄奘的学识受到众人的赞叹,也受到当时国王戒日王的重视,经常成为国王的座上宾。公元641年,那烂陀寺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会,持续了18天,最后玄奘法师取胜,这时万众欢腾,争着为玄奘法师赠送荣誉称号,大乘送的是“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送的是“木叉提婆”(解脱天)。从此,玄奘法师名震五印。
12世纪末,那烂陀寺被毁,仅剩佛寺、佛塔和部分铜石像等,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中央是一座四层的砖石结构的大殿。东边是僧房,洞室内面向广院,室内有供休息的石床和安置佛像、经书的石龛,院内有井。西边是佛塔、佛殿。西南有一大塔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带铭文的铜板、刻有“那烂陀大僧伽蓝”字样的印章和鸠摩罗笈多时期的铜币、陶器等。
那烂陀寺建筑呈方型,主庙建在一座小山丘旁,有石阶可上,砖石结构,形似古堡。庙宇分四层,每层有许多巨大石柱,柱间石壁周刻佛像。此外,还有经堂、僧舍、堵波式圆塔等。寺院遗址南北总长约500米,东西稍窄。东西各有一列南北排列、门口相向的房屋,东侧的都是僧房,西侧的是佛堂。佛堂南端紧靠一座大塔。从遗址分布状况看,这是一座完整的大寺院,布局整齐。南端是高耸的大塔,在早期是寺院的礼拜中心。东侧一列僧房院和西侧一列高塔式佛堂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宽阔空场。后期的礼拜中心原是最大一座高塔式佛堂。
据那烂陀遗址管理处主任介绍,南端高塔是那烂陀寺的中心,经发掘得知,大塔(舍利弗涅塔)扩建过7次,第5次扩建时修建了宽大的塔基平台,在平台的四角建有小高塔,其中东南角和东北角的两座小高塔仍然保存着。小高塔下部各层为方形,上部各层是正八边形。中层有佛龛,龛楣有梯形、平顶和尖顶拱等形状。四个小塔之间有墙连接,墙外侧满是龛像,其大小与小高塔的龛像相同。大塔顶部在第7次扩建时建造了一座佛堂,只占了塔顶的南半部。大高塔全部是由砖砌成的,登临塔顶和塔基平台的台阶都在北侧,相互平行,建于不同时期。大高塔周围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供养砖塔,建造时间不同,但以婆罗朝晚期的最多。
西侧的一列佛堂,规模大小和建造时间都不同,但形制相似,其中第十二佛堂保存得最好,是一座五塔式高塔佛堂。佛堂建于一座方形台基上,台基东侧有宽大的台基坡道。台基中心是方形高塔,塔内中心是佛堂,内有主尊大佛像,佛堂门向东。台基四角各有一个小高塔,塔中心也是一个佛堂,内塑坐佛。东侧两个小佛堂门相对,西侧两个小佛堂门向东。
东侧共有6座僧房,相互邻接。每座僧房院的外围墙近方形,内是一周居室,再向内是回廊,中间是宽大的露天庭院。僧房院向西开门,与西侧佛堂相对。只有南端的一座僧房院向北开门,所有僧房与佛堂形成相互抱合的格局。每座僧房院在中庭正壁即正对大门的一侧建有佛堂。僧房院结构变得复杂,有的加高为两层、三层,有的在中庭也建有房屋。在小高塔和供养塔上有泥塑的佛像和菩萨像,作于7、8世纪,体现了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造像的传统,全身很少有衣纹,瘦弱纤细,都是沉思的表情。
从遗址的规模和规制看,昔日的辉煌不难想像。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政府在此合建了一座中国式建筑――“玄奘纪念堂”,另建有“那烂陀博物馆”。印度政府修建了那烂陀大学,直属印度文化部,是一所高等佛教学府。
从那烂陀寺遗址参观回来,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人类文明代代推进,当现代化事物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时,站在那一处处尘掩风吹千百年的废墟旁,才会真切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并且找寻到文明与思想的来处。
就是这座伟大的寺院,在公元1193年伊斯兰的大军开进的时候遭到了灭顶之灾。寺里的僧人被要求一个一个走出来,全副武装的伊斯兰的将军会问每位僧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个问题是:你愿意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么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结果全寺的僧人没有一个答案让伊斯兰将军满意,数千名僧人倒在了血泊中。杀掉所有的僧人和附近的居民之后,伊斯兰军队放火焚烧了藏书丰富的那烂陀寺。代表着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那烂陀寺就这样在兵火之中灰飞烟灭了……后来虽有人做过修复,但是因为那烂陀寺的规模太大了,一直没有再现当年的辉煌。伊斯兰军队毁灭性的手段,使得今天在印度这个佛教的发源地却几乎见不到佛教文化的踪迹,而创立佛教的印度人需要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去学习佛教经典!
同样的事情也在我们国家这块土地上发生过。
历史已经过去了,我无意攻击伊斯兰教的信仰,但是我希望在现代这样一个文化和思想高度开放的、昌明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但愿其他文明不会再遭遇到那烂陀寺的可悲命运,愿佛光普照众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