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系前世今生之魏东和刘刚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融海啸实况 |
41岁,事业如日中天。2008年4月29日下午,当着父母、妻子的面,魏东在北京“中海紫金苑”家中突然坠楼而亡。
http://images4.icxo.com/20085/2008546692007041409345373499.jpg
在德隆系、鸿仪系、朝华系等轰然倒下后,涌金系似乎成了中国最后的“系类家族企业”,但是,魏东的去世似乎给涌金系的前途蒙上了阴影。
1994年,北京涌金财经顾问公司成立。年仅27岁的魏东开始了他的资本市场生涯,“涌金系”启程。上世纪90年代,涌金系主要以转配股、法人股受让、配售新股等方式积累资金;2000年左右,其借鉴VC的理念,投资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
从1996年起,涌金系在银河动力(000519.SZ)、中宝股份(600208.SH)、康赛集团(后更名天华股份,600745.SH)等公司法人股上,涌金系获益颇丰。1999年12月,上海涌金受让闽福发(000547.SZ)600万配股,转让价每股4.5元,持股不过5个多月,至少有7000万元落袋。
另外,1999年到2000年,涌金系先后参与过三九医药、丝绸股份、首旅股份、诚志股份和茉织华等新股发行中获新股配售,持有到期后悉数沽出,获利丰厚。
1999年,涌金系以1.8亿元注册资金成立湖南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湖南涌金”),并成立了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知金科技”)。
巴曙松、王文强所著《涌金系上岸》一文指出,2002年是涌金系重要的分水岭。2002年1月23日,湖南涌金并购长沙九芝堂集团,并控制了九芝堂(000989.SZ)。
九芝堂集团及九芝堂其后也成为涌金系资本运作的重要平台。以九芝堂为平台,涌金系还不断通过增持,成为千金药业(600479.SH)的第二大股东。2005年在券商业低迷时,涌金系通过多家旗下公司控股了成都证券,并更名为国金证券,随后成功借壳成都建投(600109.SH)上市。
此外,涌金系还参股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涌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一大股东云南省财政厅(持股25%)之后,持有24.5%的股份,第三大股东上海纳米创业投资公司持股23%,由于上海纳米75%的股权为魏东拥有。由此,云南信托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涌金系的手里。
根据2006年10月国金证券借壳S成建投时的《收购报告书(摘要)》,魏东控制的企业包括:1.涌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魏东持有70%的股权;2.上海纳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魏东持有75%的股权;3.知金科技,注册资本金1.5亿元,涌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其45%的股权,魏东持有其40%的股权;4.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4亿元,目前(2006年10月)所管理的各类资产总额20多亿元,涌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其24.5%的股权,上海纳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其23%的股权;5.国金证券;6.九芝堂。
另外,湖南涌金持有千金药业17.32%的股权,知金科技、魏东曾分别持有青岛软控(002073.SZ)5.98%、3.17%的股权,后经过减持,截至2007年11月27日收盘,魏东和知金科技还持有青岛软控4.92%的股份
涌金集团前董事长魏东跳楼自尽后,“涌金系”又一主要人物刘刚涉案。
刘刚是“涌金系”元老,也是该系旗下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云南国投)和国金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09)诸多运作的主要负责人,目前担任云南国投董事长等职。
《财经》记者从不同可靠渠道获知,8月29日,刘刚在首都机场准备离京时被有关部门专案组带走,要求“协助调查”,至今未归。据称,此项调查与魏东及王益案有关。
此前的4月29日下午,41岁的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在北京的家中跳楼自杀,至今死因不明;6月8日,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被“双规”。
刘刚今年43岁,为人低调,是“涌金系”事实上的二把手。早年间,他和魏东一起投资期货,在“3·27国债期货风波”中与魏东一起做多,此后又和魏东一起创建“涌金系”,是最为核心的元老级人物之一,个人也有巨大的原始积累。市场知情人士称,刘刚近年来资产连年翻番,时而也投资“涌金系”旗下基金,在2005年时个人身家已不下几十亿元。
从云国投到国金证券
2003年,刘刚促成了“涌金系”入股云南国投。接近涌金的知情者透露,早在2001年底-2002年初,刘刚就去云南负责运作这一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最终“涌金系”透过旗下两公司涌金实业和上海纳米,总计持股比例超过第一大股东云南财政厅,实际控股了云南国投。刘刚遂成为该公司董事长。
是年底至次年初,刘刚又转战成都,负责收购成都证券。2004年8月,“涌金系”启动对成都证券的增资扩股,2005年4月获批增资至5亿元。成都证券被批准成为综合类券商,更名为国金证券。此后“涌金系”的九芝堂集团不断收购成都证券老股东的股份,截至2006年10月,九芝堂集团已经持有国金证券33.32%,湖南涌金投资持有20%,此外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占总股本的20%。2007年3月,国金证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09)首开券商借壳上市之先河,登陆上海交易所。2007年8月,国金证券的股价达到159元的最高价。即使以目前30元的股价计算,国金证券的市值约为150亿元,涌金持有的市值逾65亿元。
近年来,云南国投规模增长很快,并且投资颇丰。云南国投推出了中国龙资本市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云信领先私人股权投资(PE)信托计划等产品,目前所管理的各类资产规模近200亿元。
令外界艳羡的是,“涌金系”总是能够“先知先觉”,获得超级收购机会。如2005年底,赶在有关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之前,国金证券、云南国投从邯郸钢铁(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01)手中,以每股3.6元收购了1.08亿股招商银行国有法人股。其中,云南国际信托获得了招行8000万股股权,国金证券获得了2800万股股权。同年,云南国投还收购了浦发银行的法人股4000多万股,每股成本在4元以下。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这些法人股都将获得流通权,如以市价计算,均价值连城。
浦发法人股的内幕交易
云南国投如何获得浦发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00)的4000多万法人股股权,至今令市场人士颇感蹊跷。《财经》记者获知,目前转让方的股东之间正在发生诉讼。
2005年间,上海国资为谋取稳固在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后的第一大股东地位,欲下文件要求,下属国资和区县财政局将所持浦发银行社会法人股,以净资产价值售予上海国际集团。然而,有关意见尚在酝酿期间,云南国投已得到内部消息后抢先下手,居然从上海国际集团旗下、上海市上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的外高桥(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48)手中获得2500万股;又于2005年7月28日,从中国浦实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浦实电子)获得另外的1500万股。后一笔交易,当日签约,当日过户,而浦实电子的大股东并不知情,亦未通过股东大会正常授权。
《财经》记者获知,在浦发行法人股交易中,云南国投付出300万元中介费,给予与交易毫无关系的第三方公司。根据事后浦实电子二股东中电集团纪委调查,第三方公司法人代表徐李乃浦实电子总经理张黎明的故交——小学同学。浦实电子大股东据此向检察院举报,认为此案涉及利益输送。围绕此笔交易,2006年以来还派生出多起民事诉讼,浦实电子大股东希望上海法院判令该笔交易无效。
但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案遭遇异常强大的阻力。目前检察院未就此正式立案,有关系列民事诉讼,也仍未有最终结果。
证券界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称,云南国投获得浦发行股票的成本,每股在4元以下,得手后每股仅加几毛钱便售予自己旗下的六个信托计划,受益人不详。因为这些股票不久即解禁,市价最高时价值达24亿元以上。
据知情者称,在上述六个信托计划,除其中一个受益人为“涌金系”内部人士的信托计划之外,其余已全部抛售兑现。
是谁促成了这些利益巨大的交易,又是哪些人是这些交易的受益者,这些秘密,只有魏东知晓,或者,还有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