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书字体和笔法的变化[康殷]

(2013-09-07 17:25:21)
标签:

365

大康谈书法

文化

学术

艺术

分类: 《忆大康》文摘

http://s9/bmiddle/4c926ec0tx6Ct1FAUvm08&690

篆书字体和笔法的变化

康〓殷

狭义的篆书只指秦篆,俗称小篆,广义的篆书则泛指秦篆以前的古文字(诸如大篆、古文奇字等,名目繁多,争论很大,这里只好取篆书一名)。总的来说,在篆书流行的近两千年间,字形、风格、笔法曾发生过很大的变化——比后来的楷书变化大得多。概括地说,早期的文字特点是象形性强。结构自然,大小随形,并不强调规范整齐。用笔也活泼多变,所以仪态万方,不可端倪。在商代墨迹和早期金文中,常见方峻的入笔和尖锐或有波磔的捺笔,锋芒显露,给人以严峻凝重、沉郁雄强、痛快谲奇的感觉。有些商代墨迹和刻迹也令人看到活泼跳跃的用笔。西周中期的金文则更成熟定型,不太追求象形,字形较整齐规范,竖横成行,笔法圆润浑厚,少有方折和波磔,轻重匀停、雍容华丽。东周文字几乎摆脱了象形的束缚,不再带绘画效果。后来的秦篆更抽象了,装饰性加强,秀丽整齐,笔划渐趋纤细工整,流动飘逸,婀娜多姿,而且各国各地有不同的风格神采。

http://s16/mw690/4c926ec0tx6Ct1Lv8jddf&690

以上主要指铜器铸铭而言,至于近世出土的楚信阳简、仰天湖简、晋侯马盟书等墨迹就不太规整,笔法自然灵动而有弹性——与铸铭大异其趣,也有时由于快速书写而不免潦草、放纵。  东周时期的吴、越、楚等国还出现了一种最富装饰性的文字——鸟兽篆。它繁缛富丽、缠绵绸缪,精致无伦,常常在字中加鸟兽形为饰,把文字当作装饰性花纹,这才是中国书史上最富丽堂皇,最富装饰性的字体,鬼斧神工,叹为观止,后人无人模仿。此外也有些不加鸟兽形的篆文,如曾侯乙编钟,北方的中山王鼎铭等,也都是装饰性很强的变体,这类字体大都流行于宫廷,类似后世的院体画。

http://s13/bmiddle/4c926ec0tx6Ct1NWQCo7c&690

汉代隶、分流行,篆书已渐失实用地位,退为艺术性的文字,所以汉人写的篆书刻意地生出一些新法,也加入一些隶、分的笔法,字形又在秦篆的基础上变长为扁,别开蹊径。

http://s16/bmiddle/4c926ec0tx6Ct2sZX7Vaf&690

三国、六朝篆书又有些前所未有的变体,如倒薤之类(天发神谶碑)。六朝时一般人已不会写篆书了,往往在篆书中揉杂楷书的钩勒,不伦不类,有些滑稽。这类怪形篆字常见于北朝的墓志、篆盖、甚至于丰碑篆额。

http://s4/bmiddle/4c926ec0tx6Ct2oZj9113&690
唐篆,比较单一而规整,它似乎继承了袁安碑之类的圆润一路的汉篆,又加整理,形成新貌——玉箸篆(亦称铁线篆),显得圆转、细瘦、整洁,以李阳冰和五代徐铉为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后宋金元明则是篆书的衰落期,虽偶有一二名手,如党怀英、赵孟頫等,也难挽颓风。

http://s15/bmiddle/4c926ec0tx6Ct1SsCDQde&690

清乾隆、嘉庆时期,经学、金石学大盛,篆书也随之而有起色,但一般仍是袭唐篆一路,如王澍等。到邓石如出,才一洗流行千年的唐篆纤细旧貌,直学秦汉,放笔写篆,起数代之衰,别开生面,嘉惠后人。有胡澍、吴熙载、赵之谦等继之。此后由于古铜器铭文的传播、研究渐多,也渐有人学写金文,吴大澂首开风气,前无古人。上世纪末,甲骨被发现后,又使人大开眼界,也有人学写殷契文。清末以来,以篆书名世的还有江标、徐三庚、黄士陵、杨沂孙、吴昌硕、彭汉怀、丁佛言,齐璜、王褆,冯康侯等。名家辈出,各有所长,而淹没无名的篆书家一定更多。当代也有不少高手,不遑列举。所以说清中叶以来,是篆书的中兴,超越六朝、唐、宋、元、明诸代,是并不过份的。

http://s16/bmiddle/4c926ec0tx6Ct1VTu6bef&690

学习和欣赏篆书,要比学、看其它书体复杂困难一些。因为它是流行于两千年以前的文字,距今时代太遥远了。要书写篆书就必然牵扯到古文字的一般知识。即以较易学的小篆而言,书写者只要记住五六百个篆书的偏傍部首,以及不少特殊结构的字形,懂得一点文字结构的规律(以前也简称“六书”),才能比较自由地书写,此外别无捷径可走。这个起码要求只是篆书的知识性问题,还不包括艺术修养,也不等于会写篆书。小篆已经很难,甲骨、金文更难。

http://s3/bmiddle/4c926ec0tx6Ct2zIday92&690

当然,要求书法家具有古文字知识,只是说要有一般性知识,并不要求十分精到。因为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学问,还在不断发展中,专业者都不能多通,书法家又怎能精到呢?

http://s13/bmiddle/4c926ec0tx6Ct24F9b6cc&690

正因为古文字难通,所以篆书家也时时出错,连著名大家也难尽免。例如清钱坫就讥笑邓石如不通“六书”,其实,钱坫所摹古器铭文也常有讹笔,可见这位自诩“斯冰之下,直到小生”的人物,也并不太通“六书”。又如我们常见近世一些著名大师,喜欢把字形弄得复杂一点,结果把字写错,学之者自然不敢置一词,依样画葫芦就是。

http://s8/bmiddle/4c926ec0tx6Ct29NvQX57&690

唐宋以来,篆书名家以李阳冰、郭忠恕、徐铉为代表,大都奉《说文解字》为圭臬。其实《说文》是汉代人根据汉篆写成的,受历史局限很大,何况此书又经过历代传抄,字形上有很多明显的错误。用《说文》篆与一般有来历的秦汉篆作对照(见附图),可见《说文》篆的失误。有些人把写篆书看得过分容易了,他们甚至根本不认得篆书,连对楷书的繁体字也不甚了了,却硬赶着近年的书法热潮敷衍,“率尔操觚”,写出的篆书,自然更难免出错,弄得内行外行谁也看不懂,还美其名曰书法艺术。更新奇的是,有人索性完全踢开传统,自我作古,任意制造一些古怪诡异而丑陋的字形,胡涂乱抺,到处发表,还博得某些人的捧场和追随,赞为“创新”,居然成名,这是对书法艺术的粗暴践踏,内行们对此无不痛心疾首。

http://s8/bmiddle/4c926ec0tx6Ct2f8ivd87&690

谁都赞成篆书的创新,但只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写出新面貌、新水平。不过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惨淡经营,不可能侥幸成功。由于古文字研究日新月异,常有新的成果出现,作为篆书家应该吸收新字到自己的笔下。

                               1987年4月 

http://s9/mw690/4c926ec0tx6Ct2hqDbya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