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用孩子的哀伤装饰教育的成功

(2012-11-08 10:29:27)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

现场会

年级学生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http://s3/mw690/4c9240b5hcdf338eabb12&690

太 阳 花

 

    前些年,去外地参加了一个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其中一幕刺痛了我:

    一个四五年级学生样子的男孩子在读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他逝去的妈妈的。信写得很好,男孩读得也非常有感情。他就在主席台上,在一大屋子成年人的面前,在这样一个高级别的现场会上,就这样读着这样一封信······

    当时,我对这个可怜而可爱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和欣赏,不过,还有一些不忍,耳在听,心在痛,仿佛看到一朵鲜花在撕下自己的一片花瓣,仿佛看到一棵树折下自己的一根枝条。

    这算不算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呢?如果加上前期的准备练习,这伤害的次数恐怕不仅仅是“二”吧?在这样的一次次练习和表演中,这种最悲哀也最真实的情感会不会在男孩心中漠然了,麻木了?

    我相信这个男孩遇到不幸后学校和老师、同学对他一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很多的关怀,不过即使如此,也不应该也没有权利把男孩个人的隐私变成学校公共的资源,如此来加以利用。如果一定要利用,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请老师代读。

    也许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打动乃至感动与会者。教育界的人士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当孩子意识到我们在为教育而教育时,教育的功效就不复存在了;同样,作为成年人,当意识到别人有意刻意地打动乃至感动自己,那么打动和感动很难产生。

    多抛弃一些教育短视的功利思维和功利行为,多想想教育的本质吧!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孩子帮助教育成功。不要用孩子的哀伤装饰教育的成功,要用教育的努力帮助孩子成为本真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