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文塔,又名东山禅寺塔。是用于藏经卷、佛骨的舍利经塔。
http://s14/mw690/4c90dc22gd5ffa4d6e00d&690
东山文塔高40米,底层围径36米,塔厚3.4米,塔体皆用特制的大型青砖磨缝对接,以桐油石灰糯米浆砌而成。其结构为楼阁式,九级八面,单筒塔墙,塔底有一米多高的砖砌须弥座,八面皆设有壶门。今须弥座已被土淹没,深达一米多。就整体而言,塔的每一层均有腰檐、斗拱、方池,四门四龛,沿边走线,花砖造型,工艺精湛,凌云挺秀,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http://s8/mw690/4c90dc22gd5ffa605ac97&690
塔的外观虽为9层,塔内却有17层,一明一暗布置,是典型的宋代穿壁绕平座结构特征,二层至三层及三层以上在内塔壁的一侧砌出砖踏步,沿内壁盘旋至上层楼板,到楼板后再在对壁砌出砖踏步沿内壁盘旋至上。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塔顶。这种布置方法属从宋代穿壁楼梯到明代内槽盘旋楼梯两种结构间的折中式过渡做法。
http://s16/mw690/4c90dc22gd5ffa6ecefbf&690
塔门位于东南面须弥座上,在塔门外壁用各种各样砖仿木结构式样,做出精美的垂花门罩。这种塔门式样在我省尚属首见,因而显得特别珍贵。今大体完好,只有局部缺损。门额上“东山文塔”砖雕题刻已缺“东山”二字。各层平座皆用砖叠式挑出,共用三层菱角牙子砖间以一皮版砖,最面上为三皮平版砖。第二层平座宽1.26米,属宋代式样,三层以上只有50厘米宽,为明清两代风水塔的通常做法。腰檐是在下层砖斗拱上砌出的三皮砖高撩檐枋,其上再用三层菱角牙子砖间以平版砖叠式出挑,顶部则用反叠式做法砌成塔檐,铺上三合土后作为塔檐防水层。塔顶也用反叠式砖砌而成。塔刹则用铸铁浇制而成,有覆钵、宝珠和宝顶,分件套装组合而成。
http://s7/mw690/4c90dc22gd5ffa88f88f6&690
古塔东吴时实物已无踪可寻,现存三层以下砖塔体和须弥座是宋代遗存物,但明清两代曾多有维修。三层以上是明代在送塔的遗存塔体上续建而成,基本按宋塔风格和营造手法进行设计和施工,但明代工艺要比宋代逊色一些。
http://s11/mw690/4c90dc22gd5ffb6875d0a&690
明代重建的塔,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佛塔,已经和儒教、风水术相结合,成为一座祈盼本土文风昌盛、多出人才的文风塔,塔名也改为“东山文塔”。此后,这座古塔历经清代至民国时期兵火、地 震等多次人为和自然的劫难,寺庙早已被毁,古塔却依然屹立如故,成为江西省尚存的最古老的高层砖塔之一。
http://s2/mw690/4c90dc22gd5ffbaf9ff91&690
元代安福诗人胡定留下的咏东山文塔诗:“一碧插禅扃,千年压郡城;岧峣分日表,孤耸碍云行。夜静藏钟影,天晴送鹤鸣;秋风丹桂发,邑士好题名。”如今,它不仅是安福县城一大奇观,在全国也是列档文物。1959年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2/mw690/4c90dc22gd5ffbf4055ab&690
附造塔传说:
相传始建于三国,由鲁肃监修。当时,周瑜驻军于巴邱(今峡江)。安福是赣西要地,距巴邱二百里,离湖南茶陵二百里。如若安福失守,驻扎在湖南的蜀军,就可以从背后攻击巴邱的东吴军队大本营。因此,周瑜便指派沉稳忠厚的大臣鲁肃,前往安福监军。鲁肃来到安福不多久,果然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一天,鲁肃登上城东的蒙岗岭,察看安福的山川地理走势。只见县城西有天台,东有凤山,南有龙冈,北有玉箱,泸水犹如腰带,从城东绕过,于是叹道:“龙冈凤山,状元文章!安福必出英才。”陪同鲁肃视察的一位风水大师听后,微微一笑,对鲁肃说:“大人果真好眼力,但缺少一支笔来写状元文章啊!”风水大师之意是要在安福县城的东面,蒙岗岭下,建一座高塔,拴住安福的龙凤龟麟等风景佳胜,以防风水流失。鲁肃一
听,正合己意,便说:“先生此言极是,地方文风,关乎我东吴的千秋大业,一定要建好此塔!”遂决定此塔要建十三丈,九级八面,意为安福文风要长久发旺,塔名就叫“东山文塔”。
然而造这样的高塔,工匠们见都没有见过,不知怎样办才好。一天傍晚,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来到工棚,只见他肩背一只青布袋,一头放墨斗,一头放曲尺。领工师傅一见,知道是同行老匠来了,忙让座倒茶,请教起来。老人说,他姓鲁,从山东来,与鲁肃不同姓,也不同宗。一席话,说得领工师傅糊涂起来,明明姓鲁,又说不与鲁肃同姓,这老头真怪,看来不是个等闲之辈。领工师傅连忙拿出图样,请白发老头审查。老头一看,微笑点了点头。领工师傅一见,知道有办法了,连忙设宴款待。酒肉饭菜摆满了一桌,老头坐到了上席。领工师傅一想,今天碰到了高人,应请鲁肃大人出席,于是亲自到隔壁衙署去请。不一会,鲁肃来到工棚,一见,那老头不见了,只见桌子上堆着满尖满尖一碗饭。领工师傅大怒,说:“这老头鸡鸭鱼肉放着不吃,还把饭倒在桌子上,真没良心!”鲁肃仔细一看,饭堆正中还插着一根筷子,筷子顶端倒扣一只酒杯,忙说:“大有文章,大有奥妙!”接着,命领工师傅扒开饭堆,发现饭堆里的那根筷子,被分成九节。这下,鲁肃默出神来,对领工师傅说:“这九节断筷子,好比九节塔身,酒杯好比塔顶,这满堆饭就是黄土!”领工师傅听鲁肃这么一说,一拍脑袋,高兴地叫道:“有了,有了!这个办法好!”随后指挥工匠,按照老头的办法,建好一层,将土堆好成斜坡,又建一层,再堆土,再建一层又堆土……就这样直至第九层,安上千斤塔顶,最后逐层装修粉刷,向下逐层挖掉黄土,东山文塔就这样又快又好地建成了。塔建好以后,鲁肃设宴招待工匠。席间,领工师傅向鲁肃说起那个白发老头姓鲁又不姓鲁的故事,鲁肃一听,便说:“你有眼不识泰山,这是鲁班仙师啊!”原来,鲁班本叫公输班,因是鲁国人,又叫鲁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