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古塔简介
(2012-08-21 17:38:43)
标签:
杂谈 |
泉州古塔、经幢留存较多,其中有全国最大石塔——开元寺东西塔,石狮姑嫂塔、六胜塔,南安陀罗尼经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塔 位于市区西街开元寺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塔名“镇国”,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5层木塔,宋天禧中(1017~1021年)改为13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层砖塔,至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为石塔,但只造1层就停工。后来僧法权续建到第4层,天竺讲僧天锡续建第5层和合尖。整座塔的建筑前后共花12年,至淳祐十年(1250年)才全部建成。塔为5层花岗石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盖上有铁香炉、铜宝盖,塔顶的八角翘檐用铁链和塔刹相钩连,塔刹尖顶装上沃金葫芦。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几个部分;塔内中心部位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各层外壁正面都设4个门,侧面设4个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少上层压力。门的两旁各刻有高2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龛的两旁则刻各种服饰,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形态逼真的雕像,5层共有雕像80尊。门龛之外环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拦。塔基上有须弥座,直径18.5米,周长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雕工精细,形态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全塔通高为48.27米,共用大柱40根,大小梁各40根,大斗192个,小斗440个,桁40根,大拱112个,小拱80个,都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雕制的。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地大震(据测算相当于8.2级),三十四年,侍郎詹仰庇倡修”。遇到这样大的地震,也只掉下几块榱石,说明塔的抗震能力是很强的。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间(916年)闽王王审知在福建大建寺庙,在泉州开元寺建七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廿五年遭火灾,淳熙间改建砖塔。绍定元年改建为石塔,嘉熙元年完工,先东塔10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但略小于东塔,高度为45.06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也较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的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东西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造型优美,规模宏伟,是全国石塔中最大的一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主要文物。
宝箧印经式石塔 共2座,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石庭的两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塔座有铭文刻着“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塔全部用石砌,下面是一个用块石砌成的方台,台上覆有一束腰方座,座上置塔身。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刹为相轮五重,顶已残缺,又经后代重修。全塔高5米,塔身和浮雕为宋代原物。
定心塔 明建,又名城心塔,在市区西街井亭巷69号,塔的基座及底层八面,由8块长方形花岗岩石(高0.75米,宽0.58米)砌筑而成,西面石垛上原刻有篆书“城心塔”3字,字径0.14×0.12米,现字迹已风化难辨,正北面右上阴刻楷书“万历元年重修”6字,字径0.10×0.08米,直行,字迹清楚,始建年代未详。现存塔身为八角5层,高约4.50米。除底层为石砌外,其余各层全为红砖结构。塔砖作叠涩砌法,逐层出檐,檐下各翘角附简易斗拱,系仿木砖结构,楼阁式造型。顶筑葫芦塔刹,砖外塔身涂白灰,每层各错开设置4个佛龛。质地结构别具一格,为市区现存唯一的砖结构古塔。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庚塔 位于市区崇福寺大殿东侧。塔石质实心,系花岗岩石仿木结构,八角形,7级,高11.2米,底周8.16米,塔每角边长0.65米,檐角之间相距1.05米,底层高1.60米,二层起逐层缩减0.10米,每隔二层各面都设有佛龛,塔上有线刻图案。建于宋初,略有倾斜,古有塔能“应利倾斜”之说,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的附属文物。
五代石经幢 原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宝箧印经式石塔的基座下,1982年的7月在维修该塔时出土,现存开元寺檀樾祠内。经幢原埋在塔基下,表面呈灰白色,幢身八角八面,每面宽0.19米,高1.20米,楷书阴刻铭文共76行。其中63行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其余各行叙述建造经幢经过及有关官员、僧侣等。同时出土的经幢残件23块,有八面形重檐石屋顶,四飞仙宝盖石、八角石莲座、祥云石、葵花边扁石等,都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据幢身的铭文说,石系采自太湖,用船运来的太湖石。铭文并记有接待外宾的官员、僧侣的职称等。是研究泉州唐、五代时海外交通史的实物资料。
通天宫石经幢 宋建。原位于鲤城北门通天宫后(现机电厂)。为便于保护,1990年移置承天寺内。经幢通高为7米,作13层。座作八角形,共7层,高3.5米。幢身作八角形八面,每面0.20米,高1.50米,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经幢造型完美,雕刻精致,保存基本完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 又名文明塔,俗呼“西塔”,位于晋江县安海镇安平桥之入口处。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为六角五层空心砖结构,通高22.55米。塔作为安平桥附属建筑,坐东朝西,占地96平方米。塔基上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以上为砖构楼阁式,不作须弥座,层层留拱门,门均朝西向。塔腹筑六角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每层以砖叠涩出檐,上置瓦为盖,心柱与外墙之间作台阶可绕上。整座白灰粉刷,洁白似玉,故亦称“白塔”。
江上塔 俗呼溜石塔,在晋江县池店乡溜石村北的晋江南岸。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用角石三合土作基础,上置条石纵横相间为座。座上有望柱、栏板,作须弥座,朝西作台阶。底层六面浮雕天神各1尊,二、三层浮雕佛像各6尊。层层有拱石一道,上盖板石出檐,六角雕尖角翘脊。上置雕莲花圆盘石及八角形雕佛像八尊石相间,层层缩小。末二层为方形石,四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塔刹为葫芦形。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尾塔 又称牛尾塔,在晋江县金井镇福全村西南,建于明万历间。塔石构四方实心三层,筑于条石砌成的四方平台上。平台边长5.8米,高0.6米。塔身底层为条石纵横间砌,边长3.4米,层层收分,二层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层四方合石,中雕一方洞,径0.20米,外小腹大,朝向东南,上置圆盘石,塔刹己圮,残高8.6米,无尾塔距海岸350米,据称,每当大风,风量通过塔上四方洞时便发出鸣声,其声低沉,渔民于海上可闻,成为渔民大风警报台。
星塔 位于晋江县安海镇东北坑哈村南,建于明代。塔坐东朝西,砖构实心四方五层楼阁式。边长2.4米,通高16.6米。层层缩小,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三层西面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郑芝鹏书“重建星塔小引”碑记一方。四层嵌有石刻“星塔之塔”,塔刹为葫芦形。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埭石经幢 在晋江县陈埭镇四境前社桥头,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修。原址在陈埭旧街,1987年拆迁今址。经幢为石构七层,通高9.25米,底座八角,雕力士承托,上置八角形、圆形、方形盖石,分别浮雕海浪、莲瓣、棱角花纹饰。层石有圆形雕龙及八角雕佛像,转轮式塔刹。塔身雕刻经文,但风化严重,尚存有“宋天圣三年建”、“明万历乙亥年埕上陈氏募缘重修”字样。是晋江有明确建造年代的石经幢。
池店石经幢 在晋江县池店乡池店村,建于南宋。通高9.60米,1959年拆除,原构件保留完好,石构七层,雕工精巧,除圆鼓石浮雕双龙抢珠外,其余构件雕刻均与陈埭石经幢略同。现华侨重修。
新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新店村中,建于宋代。通高8.2米。1965年拆除,构件保留基本完好,现华侨重修。经幢原底座构件已散失,现为华侨修建新置。幢身构件除八角雕佛石1件,圆盘莲瓣石2件及塔刹为新置外,其余均为原件,但幢身经文风化严重。
关锁塔 俗称姑嫂塔,又名万寿塔,位于石狮市东南宝盖山顶,宋绍兴中僧介殊建。石构空心,八角仿木构楼阁式,外观5层,实为4层,层层缩小,通高22.86米,建于宝盖山顶岩石上,坐东朝西,占地388平方米。塔无须弥座,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一道,上盖扇形石板为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塔门前建方形仿木石构单檐歇山顶门亭一座。塔墙宽大,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檐,墙腹中有旋梯可绕上。环廊内作四方佛龛7个,腹内各置坐佛1尊,朝8个方向。每层作挑檐拱2道,上盖扇形石为盖,八角雕尖角翘脊,层层望柱拦板。塔盖翘脊上雕坐佛8尊,朝8个方向,上置葫芦形塔刹。三层塔腹内作佛龛内雕立佛3尊,塔墙上刻清代维修记事3则。三层塔门上雕“唵奄、哑、吽”三字,为佛教咒语。门亭内存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维修碑记1方。1982年省拨款重修,恢复原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姑嫂塔
塘园塔 位于石狮塘园村北。建于宋。塔为石构实心方形三层,底座边长2.0米,三层雕佛首4,置金刚宝箧转轮式塔刹,通高3.76米,保存完好。
蚶江石经幢 位于石狮市蚶江镇后垵,建于宋代。石构5层,通高6.20米,整座风化严重,经文无存。各种雕刻模糊,但尚可辨,有海浪、力士、蟠螭、莲瓣、坐佛等,造型古朴。
陀罗尼经幢 位于南安丰州镇桃源村桃源宫内,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石构,八角7层,通高7米。须弥座,八角柱各雕侏儒,束腰雕飞仙,须弥座上施用八角形水波纹平座,上置覆盆。一层幢身浮雕双龙戏珠;二层、三层浮雕佛像;四层刻“尊胜陀罗尼经咒”。四至六层施用挑檐翘角,间用仰莲一朵,幢身每面浮雕各式佛像。七层幢身与檐均作方形,出檐分雕飞仙,幢顶作葫芦状,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岩塔 在南安县丰州九日山西台无等岩顶大石上,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师纪念塔。高约2.5米,底座方形,边长1.2米,高0.8米,作2层,花岗岩条石砌筑。塔身4层,自下而上作覆盆圆鼓,仰莲,圆柱状,圆鼓南面阴刻楷书“佛岩塔”3字,字径10×10厘米左右。塔刹有六角形檐翘角,其上作圆台状,两层。形制古朴,当为唐宋间物,惟塔基座为后人重修。
诗山石塔 在南安县诗山镇山二村内,建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为婆罗门式石构塔。平面方形,高6.5米,作4层,逐层缩小。二层四边置石栏杆,三层、四层每面均有浮雕,塔刹顶作葫芦状,1985年由县文化馆重修,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塔岩石塔 在南安县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为宋代堵婆式石构塔。共5座,每座相距2米,塔高6米左右。基座四方形,塔身作3层;一层六角形,刻有文字,二、三层为鼓形,三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现除第三座外,余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与倾斜。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尾塔 在南安县英都镇英东村牛山。为宋代石构塔。塔平面方形,高8.31米,分6层。基座特高,由块石垒砌,分3层;一、二层方形;三层圆筒形。塔身3层均为方形,各层每面浮雕一佛像。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宝塔 在南安县罗东镇小罗溪桥头,共两座,分立桥两边,明天启五年(1625年)李连枝所建。石构实心,八角五层,高7米。施用挑檐翘角,塔身有浮雕,塔顶作葫芦状。塔旁有一石碑记,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聚塔 在南安县向阳乡杏田村南约100米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辉绿岩石构,实心,六角五层,高6.7米。二层阴刻楷书诗一首,四层浮雕佛像,刹作葫芦状,保存完好。
仙境塔 在惠安县南埔乡仙境村中。始建于宋,为仙境寺的附属建筑。一式三座,各相距20米成列。塔坐西朝东,为石构三层塔,塔宽2米,通高4.5米。第一、二层方形,第三层椭圆形。东面开一拱门,内置一石貔貅。单檐四角平顶,上置葫芦刹。中塔保存尚好,另二塔有损坏。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塔 在惠安县张坂镇浮山岛荷石村中,共5座,1985年在三教堂废址沙堆中发现。两座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石构圆形,高3米,须弥座呈六角形,边长0.51米。塔身由辉绿岩石雕仰莲托覆莲座分层叠以瓜棱形和鼓形构成,上置单檐八角攒尖顶及相轮塔刹。三座建于元大德八年,石构方形,残高2.17米,须弥座边长1.42米。塔身作须弥座形,逐层收分,仅余二层。五塔雕有佛像、花纹并捐建人及时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山寺塔 在惠安县螺城镇北郊小坪山平山寺北侧岩石上,建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塔为石构楼阁式实心塔,八角六层,通高7.2米,边长0.42米,须弥座高0.40米。塔檐刻出翼角,瓦垄,出檐0.30米,第一、二、三、五层塔身的八面雕饰佛像,或站立或正坐或盘坐,共32幅。第三层塔身镌有“元统三年岁次乙亥腊月庚申日立”字样;第四层刻有梵文八字。塔刹为葫芦形,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圭峰塔 在惠安县后龙乡诚平村塔仔澳山坡上。始建于元代,明崇祯间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塔为石构方形三层实心楼阁式,通高6米,底座宽3.7米,上二层逐层分收。座上第一层高1.80米,边宽3.20米,面东设塔龛门。内壁浮雕一菩萨坐像,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记”,门边镌对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座上第二层高1.6米,边宽2.8米,门楣上阴刻楷书“圭峰塔”三字为额,上置高0.58米葫芦塔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塔 位于安溪县城东南溪滨沙滩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石构实心,平面6角形,5层翼角出檐,逐层分收,相轮葫芦形塔刹,通高约21米。二至四层西北面,有心湖(李懋桧)、陆万里题刻“碧溪耸秀”、“雁塔”、“千云障澜”等字,纪年为“万历丁酉与戊戌”。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介福石塔 原名塔仔,在永春县介福乡东村北乾溪北岸。五层六角,实心攒尖,通高6米,层层有浮雕佛像,建造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永春现存惟一的元代石雕建筑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留安塔 原叫仙洞塔,在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双鱼山上。建筑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县许兼善令拆留安、文明二塔以增高城墙。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州姚任道、周瑛根据百姓要求重建,更名文峰塔。塔为石构密檐,素面实心,七层八角,1961年为强台风摧倒。1984年,旅居港澳邑人颜彬声、梁披云和陈爱惜捐献人民币10万元重建,梁披云为之记,勒石于壁。塔为石条垒砌,七层七间,斗拱飞檐,琉璃屋顶,高25米,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内有扶梯可攀援,外绕回廊。该塔重建时,在加深原基之下,发现另有基础,出土一批宋至明崇祯铜钱和陶瓷器、印章等文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泗高石塔 位于德化县浔中乡世科村,地处浐溪北畔。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为郭文南所倡建。塔为石砌实心,呈六角形,分五层,每层各有密檐,角雕有凤鸟(今已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石顶,顶上以石葫芦作塔刹。素面,1980年1月20日测量,高14米,底围10.3米,分6面,每面1.7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兜石塔 位于德化县南埕乡塔兜村,传为宋代当地胡姓纪念塔。石砌实心,二层,六角形,顶有葫芦。底层高0.44米,一有“宝”字,塔檐边长6×0.33米;二层高1.57米,塔檐边长6×0.28米;顶葫芦高0.52米。塔全高2.52米。
文峰塔 位于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为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真孙、真观、真荫等所倡建。石砌实心,四角三层,四边规格相等,全高5.5米。塔基每面长1.47米,其造型底层最高,向上逐渐缩小。第一层高1.8米,每面宽1.15米;第二层高1.1米,面宽0.95米;第三层高0.8米,面宽0.75米。各层挑檐的长度分别为1.47米、1.27米和1.07米,挑檐的厚度均为0.15米。刹顶饰雕石葫芦。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岩塔:在丰州九日山西台无等岩顶大石上,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师纪念塔,通高约2.5米,底座方形,边长1.2米左右,高0.8米,作二层,花岗岩条石砌筑。塔身4层,自下而上作覆盆、圆鼓、仰莲、圆柱状,圆鼓南面楷书阴刻“佛品塔”三字,字径10×10厘米左右。塔顶有六角形挑檐翘角,其上作圆台状,两层,形制古朴,唯基座为后人重修。
陀罗尼经幢:在丰州镇桃源村宫内。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石构,八角七层,通高七米。须弥座,八角柱雕侏儒,束腰雕飞天,须弥座上施用八角形水波纹平座,上置覆盆。一层幢身浮雕双龙戏珠,二层、三层浮雕佛像。四层刻“尊胜陀罗尼经咒”。四至六层施用挑檐翘角,间用仰莲一朵,幢身每面浮雕各式佛像。七层幢身与檐均作方形,出檐分雕飞天,幢顶作葫芦状。保存较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诗山石塔:在诗山镇街后山二村内,建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为婆罗门式石构塔。平面方形,高6.5米,作四层,逐层缩小,二层四边置石栏杆,三层、四层每面均有浮雕,塔刹作相轮及葫芦状。1985年由县文化馆重修,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塔岩石塔:在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为宋代窣绪婆式石构塔,共五座,每座相距2米,塔高6米左右。基座四方形,塔身作3层,一层六角形,刻有文字,二、三层为鼓形,三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除第三座外,余者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与倾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尾塔:在英都镇英东村牛山,为宋代石构塔,平面方形,高8.31米,分6层,基座特高,由块石垒砌,分三层,一二层方形,三层圆筒形。塔身3层均为方形,各层每面浮雕一佛像,塔刹作葫芦状,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宝塔:俗名罗溪塔,在罗东镇罗溪街桥头,共两座,分立桥头两边。明天启五年(1625)李连枝所建。石构实心,高7米,八角五层,施用挑檐翘角,塔身有浮雕,塔顶作葫芦状。塔旁有一石碑记。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聚塔:在向阳乡杏田村南约100米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辉绿岩石构实心,六角五层,高6.7米,二层阴刻楷书诗一首,四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保存较好。
一片寺石塔:在官桥镇山林村五峰山一片寺前,宋代楼阁式石塔,八角五层,每层各错开雕四金刚和四佛龛,高2.54米,塔刹掉失。
仙境塔
浮山塔
平山寺塔
圭峰塔
埔塘经幢
介福石塔 在介福乡福东村北墘溪北岸,原名塔子。五层六角,实心攒尖,通高六米,层层有浮雕佛像。建造于元至正四年(1344),是永春现存唯一元代石构建筑物。
留安塔 在桃城镇留安村双鱼山上,原叫仙洞塔。明万历二年(1574),知县许兼善令拆留安、文明二塔以增高城墙。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州姚任道、周瑛先后重建,更名文峰塔。塔为石构密檐,素面实心,七层八角,1961年为强台风所摧倒。
1984年,旅居港澳邑人颜彬声、梁披云和吴爱惜捐资10万元重建。梁披云为之记,勒石于壁。塔为石条垒砌,七层七间,斗拱飞檐,琉璃屋顶,高25米,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内有扶梯可攀援,外绕回廊。该塔重建时,在加深原基之下,发现另有基础,出土一批宋、明时期的铜钱、陶瓷器和印章等文物。
除上述二塔外,还有:
释迦宝塔。原在五里街遐龄桥头,因扩建公路迁至高垄村。
五堡塔。在达埔乡蓬莱村。“文革”期间遭毁,今复建。
井头塔。在达埔乡新琼村井头。
蓬莱双塔。在湖洋乡蓬莱村水尾。
佛力塔。在湖洋乡桃美村白溪角落。
盈美塔。在达埔乡新琼村进美桥头。
护江塔。在石鼓乡袱江村公路边。
雁塔:在县城东南溪滨沙滩上。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历时三年竣工。石构实心,平面六角形,五层翼角出檐,由下而上分收,相轮葫芦形塔刹。通高21米。第二层至第四层的西北面,分别由心湖(考者注:即李懋桧)与陆万里所题的阴镌行书“碧溪耸秀”、“雁塔”、“干云障澜”等字,署纪年款万历丁酉与戊戍。四百年来,经历无数次汹涛骇浪的袭击,仍独立擎天。
铁峰塔:在官桥镇仁峰村铁峰山顶端。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石构,平面六角形,实心单檐,棱角往上分收,宛如倒悬大喇叭。塔顶部遭毁,残高约10米,系为风水塔,构造独特。
进宝双塔:在龙涓乡举溪村水尾。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十二年重修,石构,平面方形,须弥座,五层出檐。塔身方形石雕佛像,和鼓形石,及八角檐石,分别迭砌,顶端置相轮塔刹。系风水性构筑。
石狮境内,存有诸多古代建筑,包括寺观、庙宇、民居、古塔、码头、牌坊、水井等。
关锁塔 俗称姑嫂塔,又名万寿塔。位于宝盖镇宝盖山巅。宋绍兴间僧介殊建。塔占地388平方米,为石构空心八角形楼阁式,外观5层,实为4层,通高22.86米。塔门朝西,门前建有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顶门亭与塔相联。底层四周建以环廊,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塔墙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1。塔内有旋梯可上。环廊内有四方佛龛7个,塔腹内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关锁塔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
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载:“日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由檀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仁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年),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1984年,省拨款修葺,恢复原貌。塔坐北朝南,为石构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占地425平方米,通高36.06米。塔身每层开4门、4龛,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1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斗拱40套。各层塔盖8个翘脊雕有1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件,古钱币3枚。底座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北宋政和年间建,明万历间修葺。为石构3层八角实心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边长1.8米,上置覆瓣莲花座、蟠螭圆鼓和八角平顶。第二层和第三层均由八面刻有佛像柱和八角形塔盖构成,葫芦形塔刹。底座、塔盖和塔刹为1975年重修时补置。
塘园石塔 位于灵秀镇塘园村北。宋代修建。为石构三层方形实心金刚塔。高3.76米,底座边长2米,每面雕力士承托图,第三层各面也雕有佛像,上置金刚宝箧相轮塔刹。
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建于宋代。经幢石构,分5段,通高5.20米。八角形须弥座有2层,底层转角浮雕力士,上置仰莲座、蟠螭龙圆短柱、八角平盖、八面佛像柱、仰莲座、经文柱、塔盖、圆鼓、相轮刹顶。经幢风化严重,雕刻模糊,并稍有倾斜。
六胜塔
塔坐北朝南,石构,八角五层空心,楼阁式,往上逐层缩小。通高36.06米、单边长4.6米,占地425平方米。塔身每层开四门、四龛,并各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一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拱斗40套;翠檐翘角,各个翘脊上雕一尊小坐佛。层层作护栏,供人登临凭眺。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只、古钱币3枚。底坐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顶置略似球形塔式为刹,较为别致。
六胜塔历史悠久,造型壮观,雕工精细,屹立于泉州湾古刺桐港口,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关锁塔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宝盖山,俗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宋绍兴中僧介殊建。”清代进行过多次重修,塔坐东朝西,石构八角空心楼阁式,外望五层,实是四层。逐层收分甚大,下大上小,通高为22.86米,占地388平方米。
此塔无作须弥座,而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1道,盖以扇形石板,八角雕螺尾翘脊,塔门前建方形石亭1座,亭内尚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记1方。穿亭过廊门直通塔之拱门。每层都作一拱形门。塔墙宽达3.8米,中有旋梯可绕上。环廊内开方形佛龛7个,塔腹内开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朝八个方向,塔身每层作挑檐拱二道,上置扇形石为檐,八角雕尖角翘脊,脊上各有坐佛1尊。层层均设围栏,可环塔眺望四周。塔顶置葫芦刹。三层塔腹内有一方形龛,内雕立佛3尊。塔墙上刻有清代重修记事三则。二层塔门上刻“唵、哑、吽”3字,为佛教咒语。
关锁塔古朴粗犷,巍峨壮观,历经沧桑,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也是晋江人登高望远盼望海外亲人的了望台。《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而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姑嫂望夫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故群众称之为姑嫂塔,乃关锁塔的谐音。
瑞光塔
清柯琮璜《西塔记》载:“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里人以造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礼部尚书黄汝良重修,易名“文明塔”。清嘉庆十二年(1807)州同知黄元礼又重修。1988年国家拨款再修。塔为五层六角空心楼阁式,葫芦刹,通高22.55米,占地96平方米。塔座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塔身砖构,层层留一拱门,均西向。每层都以砖迭濯出檐,上置瓦为檐。塔腹筑六角形塔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塔心柱与外墙之间还作台阶可绕上。整座塔粉刷白灰,洁白似玉,故俗称“白塔”。
《西塔记》又载,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拆葫芦刹,发现内书“曾生、李五娘祈求子孙安宁。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立。”并安放在铜观音、长剑、花簪、银钩耳等7件,尔后又增置玉观音、金达摩、琥珀戒指、镀金瑞象等14件以镇塔。
潘湖塔
塘园塔
水尾塔
江上塔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后毁。清咸丰、同治年间,观察庄俊元将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构件移建于此,1988年拆修时发现大量宋代石构件。
该塔石构实心12层,无设塔门,通高12.6米,底作须弥座,西向设台阶。底层六面各浮雕金刚力神,二三层六面浮雕坐佛像各1尊。每层有拱石1道,上盖板石出檐,六角雕尖状翘脊。往上各层为八角形,每面雕佛像1尊,层层缩小,并以圆形莲瓣石相间。最上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顶装葫芦形塔刹,整座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
江上塔濒晋江下游与泉州南门隔江斜对,明代以来均为晋江口岸的航标。
无尾塔
刘埯塔
星塔
清乾隆《安海志》载:“崇祯二年己巳(1629)间,太师郑香君筑圃于其处,衣服每常蛀烂,识者谓其巽方稍旷,因造砖塔五层四角以镇之。……崇祯十六年癸未,因塔颓废,郑芝鹏鸠众集资重建之。”系方形五层实心楼阁式砖塔。单边长2.4米,通高16.6米,层层收分,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第三层西面嵌有明崇祯十六年郑芝鹏撰书的《重建星塔小引》碑记1方,第四层嵌有“星塔之塔”石刻,塔刹作葫芦形。
《重建星塔小引》载:“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时曾读书于此。
凌霄塔
陈埭石经幢
蚶江石经幢
池店石经幢
新店石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