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有书的冬天

标签:
冬天书朋友网络月影 |
分类: 散文 |
http://s3/mw690/4c8f93a9hd416ea00dc62&690
【文字情怀】有书的冬天
天一尘
冬天静谧深沉,是一个可以边看书边思考的季节,没有浮燥的感觉,心也显得那么平静和淡泊。
冬天的阳光不再像夏天时那么令人讨厌了,晒在身上感觉非常的温馨和亲切,好像阳光能带走冬天的寒冷似的,心里是那么喜欢冬天的阳光。
一个人坐在园子里若只是晒晒太阳,也没有什么意思,时间一长就成了消磨时光了。取来一本喜欢的书,再泡上一杯香茗,坐在园子里,无风无声,默默地感受着阳光的温煦暖意,这样的时光就是一种美好人生的享受。
现在看书的人少了,好多时光都奉献给了网络,看这看那,还没有感觉呢,时间就在自己的身后落下一大堆,且越来越远。这是好事呢,还是不好呢?各说各有理吧。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喜欢看看有纸质的书,总觉得它有一股墨香味,能让人安心于书中的尘世,能欣赏到文字的温暖和世人的智慧,也能品味书里的辛酸人生,看过后,让我们轻轻地放下书,闭目而思。每每提笔写文,就问问自己,写文做什么?我只不过是写一点心情而已,记一点自己的经历罢了,不敢多想。
现在的书多得无法选择,却没有多少可以称为精品的。像明清散文的清香,现在不见了;像《牡丹亭》、《西厢记》和《红楼梦》那种浓妆精致的大作,也不见了,只有淡淡的文字,看起来好长,却是像流过的没有味道的水;像梁实秋、沈从文、汪曾祺、张爱玲之类的典雅清香的文采,也不多见了,只是有稀饭一样的散文,偶尔也见到一点佳作,只是点缀而已。最让人不快的,是译作。过去的翻译人都注重译文的质量,翻译的味道不重,现在的人只讲数量,翻译味特重,说是要保持作品的原味,不过读来却觉得文字乏味,中不中,西不西的。更要命的是,这些人根本不懂作者本国的风土人情,怎么能翻译出准确的好作品来?傅雷翻译时就熟知作者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译起来就非常有文字的魅力和神韵。
我最爱看《浮生六记》,虽然沈复不是什么名家,却是名家中的名家。文有情,文才有生命,才会存在于世。沈复的文字是一部天然的妙品,可以时时赏读,时时有温馨于心的感觉。这样的风采,我想是不多见的。
冬天的阳光虽好,呆不了多久,就西移而去。茶也渐凉,午后的时光,像流沙一样,落得特别快。
身后的海棠,已有浅浅的绛红的嫩芽,点点滴滴中却有春天的味道,在你不知不觉中春色悄悄地来了。
冬天的阳光落在了书上,书里的时光却在岁月里静静地流淌……
2013-01-25
http://s1/mw690/4c8f93a9hd14388c3e720&690欢迎所有的朋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