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娱乐 |
“起哄的一代”青年艺术家胡杨
曹喜蛙私属艺术对话系列之一
文:曹喜蛙
在起哄美的意义上,当代艺术有了新的美的概念,到了新的起哄的精神,中国的当代艺术才对世界艺术有了自己的时代贡献。在新的当代艺术发展中,有了一种互联网时代才有的只有起哄美才能概括的热门现象,只有互联网时代才可能称呼这是一种美,这是这个时代类似前沿科学在材料上更不同密度的美,这是一种美的概念领域的扩张、拓展、延展,这是美的质的飞跃。青年一代艺术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或许稚嫩的摸索着起哄者。
——(摘录) 曹喜蛙【曹喜蛙 对话=胡杨】
曹喜蛙:很高兴您参加私属艺术的实验活动。我们能聊聊你的艺术生活和艺术创作吗?
胡 杨: 好的,当然可以。其实艺术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几乎我都会去用艺术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曹喜蛙: 您的本名是什么或者说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什么?有哪几个笔名,有什么署名习惯?
胡 杨: 我本名就叫胡杨,就是胡杨树的胡杨。有一个笔名“阿卡”,但一般很少情况用,署名习惯嘛,一般都是“huyang”或者“hy”。
曹喜蛙: 您的出生地、籍贯地是哪里?具体在几个城市生活或学习、工作过?您的家族或直系亲属中有搞过艺术或相关行业的吗?
胡 杨: 我是在新疆出生的,但是在四川落的户。到过很多地方,西藏,内蒙,安徽,甘肃,陕西等等,现在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家里面也没有搞艺术的亲人,但自己就属于从小就喜欢,然后就一直画到了现在。
曹喜蛙: 你去过哪些国家或哪些城市旅游过吗?你参观过多少美术馆、博物馆或画展?印象最深刻或对你影响最大的有吗?
胡 杨: 没有出过国,我觉得中国这么大,先把中国看一遍再出去走走比较好。国内去过的地方还挺多的。每到一个新城市只要有美术馆或博物馆都会去看看吧。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初在尤伦斯的一个叫”艺术理想国”的展览,我自己也参加了这个展览,所展出的大多是交互装置和多媒体艺术,算是自己第一次正式接触架上绘画以外的领域。展览挺好玩的,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也对自己的艺术观进行了修正。
曹喜蛙: 你正式的艺术创作是始于什么年龄?还记得你第一幅最满意的作品吗?
胡 杨: 正式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念书开始吧。画出的第一幅满意的作品叫作“思绪是光明的阴云”,因为它算是我艺术道路的一个转折点吧,一个挣脱学院派束缚的转折点。
曹喜蛙: 你参加过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吗?我说的是所谓的美协组织的美展?
胡 杨: 美协的展览没有参加过,在大学的时候想过,直到我决心摆脱传统绘画和学院派后也就再也没有关注过了。不过说实话,美协也不会喜欢我的作品的。
曹喜蛙: 你是哪一层级的美术社团的会员?担任什么带长的职务没有?
胡 杨: 自由艺术家一个。和一群自由的小伙伴做着属于自己的自由的艺术而已。
曹喜蛙:你自己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吗?在哪举办的,是正式的策展人给你策划的还是自己搞的呢?评论家对你有正式评语吗?
胡 杨: 个展的话,还没举办过。这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而且要慎重。
曹喜蛙: 你的宗教倾向是什么,具体对哪个宗教比较亲近,亲近到什么程度?
胡 杨: 我是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
曹喜蛙: 有哪些正规媒体给你做过宣传吗?有没有出版过正规的作品集?是自费吗?
胡 杨: 最近参加的有树美术馆的“繁星计划”,还有之前参加的尤伦斯的展览是由“芭莎艺术”和“常青藤计划”联合举办的,他们也都有各种的媒体,也邀请了多家艺术媒体报道,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曹喜蛙: 你的作品都是如何销售的?自己销售,还是签约画廊销售?价格都到了多大的价位,最高一幅作品卖给谁了?是正规的收藏家还是一般的爱好者?
胡 杨: 作品的销售现状主要是参加展览,在展览上进行销售,也有一些通过网络艺术平台进行销售,也有部分作品被画廊代理。价格方面,最高的一幅应该是两年前一次拍卖,具体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大概6万吧!我对金钱一向不太敏感。
曹喜蛙: 你现在是专业创作,靠艺术谋生,还是还有其他谋生手段?还是家里人有赞助,还是有藏家或企业赞助?一年的收入大概是多少,这几年有什么变化?
胡 杨: 现在基本是自己卖画过活,具体一年收入还真没具体算过,对这方面实在是不敏感,反正能让自己从容的选择从香烟到牛仔裤的牌子,不过我也就抽十来块钱的烟。
曹喜蛙: 你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谁?你的艺术创作、理念、技巧,具体跟哪个老师学的?大学、中专还是什么培训班?除了亲身传授你艺术理念、技巧的老师,哪些名家对你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是通过理论书还是作品集?
胡 杨: 我最欣赏的艺术家要数马克·罗斯科。反正是看见他的画就走不动道了。那种直击人类基本情感的的表达,是我所向往和学习的。
曹喜蛙: 你主要通过哪些艺术载体、媒介进行创作?哪个为主哪个为辅?今后还有什么打算?你对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介、新观念和传统的媒介、门类都是怎么看的?
胡 杨: 我的创作现在并没有说要局限在哪一种媒介中,我希望能尝试所有我能尝试到的媒介,架上绘画,多媒体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等都是我所感兴趣的。但现在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要媒介,我觉得内容和形式都非常重要,而且他们俩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一定要有契合度,不然就会像用英语念唐诗,除了哗众取宠外只剩不知所云。
曹喜蛙: 你有自己的工作室吗?平常交流的同辈艺术家都有哪些?平常交流的艺术前辈都有哪些?
胡 杨 :我的工作室很温馨,在一个叫夏威夷的小区里,这里也聚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青年艺术家,我们经常串门喝茶聊艺术。
曹喜蛙: 你能用很少的一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艺术成就、艺术理念、创作技巧、媒介材料等特别之处吗?能说说您不同时期的几幅代表作吗?
胡 杨: 我希望我是艺术是理性的,是哲学的。我的艺术应该是让人们思考的,是对问题的分析。这一点在我做作品的时候也会有所体现,我经常把我分析事物的过程表现出来,这种分析可能是和大家不同的,我也只是想提供一个可能性,亦或是说提供一个以我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窗口。
曹喜蛙: 你对中国艺术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最欣赏的画廊、策展人、收藏家有哪几个?
胡 杨: 艺术市场永远是有需求的,人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是不可估量的。而精神需求的最高体现就是艺术品。欣赏的画廊有“蜂巢”,“站台中国”,“北京公社”,“HI艺术中心”等。
曹喜蛙: 你对现有的美术史、美术评论有什么看法?最欣赏的当代艺术家、评论家有哪几个?
胡 杨: 美术史和美术评论是必要的。它就相当于一个坐标,让艺术家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欣赏的国内的当代艺术家是徐冰,喜欢他发现问题的角度和观察问题的方式。
曹喜蛙 : 很高兴、很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希望今后能经常联络,也希望对您能长期跟踪研究、评论。您有重要活动,请及时与本人联系,一定热情关注。
胡 杨 :好的,希望经常联系。
曹喜蛙:最后,题外话。您能补充说说您这组《绿墙》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胡杨:可以。“绿墙”广泛的出现在上世纪末各大学校、医院、工厂等场所。我从小就对这些墙的下半截刷绿漆的场所感到好奇而又戒备,感觉那半截的绿充满着严肃的神秘感,甚至让我幼小的心灵有一丝丝的畏惧。作为90后的我,也见证了绿墙在生活中慢慢的减少,于是我便开始怀念它,对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记忆从新提起兴趣来。当然,这也与我是个有些怀旧情愫和喜欢绿色的人多少有点关系。
以前生产落后,没有乳胶漆或者只是因为省钱,墙面的白都是刷的石灰水,而这种材料又容易掉色也容易被弄脏。所以就在人经常碰触的下半截刷上绿漆,当然也不一定全是绿漆,只是绿漆比较的常见。这样一来既不会弄脏人们的衣服,也使得墙面容易清洁。而只刷人们能接触到的下半截应该也有节省开支的缘故吧。
总之绿墙就这样出现在当年我们生活的周围,而且有意思的是,它并不是有一条规定说“某某单位,必须要这样做!”而是非常理所当然的,自发的出现了,出现在大家的群体意识中,好像每个人都认为某某医院,某某学校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也不知道是否只有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渐渐的人们对这种半截的绿墙产生了一种感受,是一种不约而同的关于“严肃、规章、制度、萧冷”的感受,而作为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又基于此产生了隐约的好奇和畏惧感。
而后来,随着装修材料的进步和多样化,这些“绿墙”也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质各色的新材料。当然,这些新材料显然是进步的,也更加的方便美观多样。但那些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心中的那种感受也在慢慢的消散。我也不是说这种感受有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值得追忆。它只是作为我们这一代或这一代以前的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中的一个小小的符号。
而这个符号又恰巧是我所关注的。可能只是幼时的那一点点的好奇和畏惧在作祟,让我对它念念不忘。对现在只能出现在大量的怀念青春的影视剧作品中的这个不起眼的符号——“绿墙”又从新燃起情愫。但这种情愫是和上面所讲到的在那个年代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怀旧,又或者只是回过头来看那个时代时的一个背景颜色而已,如同老照片的“泛黄”。
胡杨小档案
胡杨,1990,生于新疆
2009,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攻油画专业
2013,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
2016,联合创办沙花(SOHA)艺术小组
现创作生活于北京
展览:
2016
HI21新锐艺术市集,官舍,北京,中国
“繁星计划-当代青年艺术家推广活动”北京站首展“我们沿着星辰出发”,树美术馆,北京,中国
“UTOPIA艺术理想国”年度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V时代青年艺术展,树美术馆,北京,中国
三为青年·2015年度入围展----青年思想家,勇气与自由,北京皇城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3
第三回“爆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2周年公益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艺术高校毕业设计联展,中国教育电视台高校创意总部,北京,中国
2012
清华大学“创作季”艺术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曹喜蛙,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互联网哲学家及诗人,起哄哲学及美学创始人,曾任多家媒体总编、主编,被80后、90后的青年艺术家誉为中国第二代当代艺术教父。先后发稿过《起哄艺术简史》、《中国行为艺术起哄简史》、《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判断》、《互联网哲学与当代艺术的起哄美学》、《中国当代艺术的神山与诸神降临的前夜》等大量美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