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亲密敌人》是银幕版《货币战争》
标签:
影评亲密敌人娱乐 |
徐静蕾《亲密敌人》是银幕版《货币战争》
不久前,在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前夕,曾假惺惺弄了个所谓制片方与院线的谈判,说是《金陵十三钗》片时长
可是昨天我到影院去看徐静蕾电影《亲密敌人》,顺便扫了眼片场的安排,看上去乌鸦鸦一片全安排的是《金陵十三钗》,再看《亲密敌人》等片子安排的要比《金陵十三钗》少好多场,看来《金陵十三钗》的观众还是要多些。不过买票时,发现个奇怪的现象,《亲密敌人》与《金陵十三钗》一个价格,都是80元。当时一愣,《亲密敌人》的片长比《金陵十三钗》要少几十分钟,可是票价不但不少,还搭车趁机抬了价。原来徐静蕾的《亲密敌人》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才是“亲密敌人”,我晕。
按说,徐静蕾的电影在贺岁当确实有品牌,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一样都是有票房号召的。看来院线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借机宰下影迷了。我看售票处没有一个影迷质疑,确实是愿意被宰了。《亲密敌人》被安排在小厅放映,也是满座,与看《金陵十三钗》一样我都是买的最后一张票,区别是一个是大厅一个是小厅。看来多数人被“徐静蕾的爱情”遮蔽上了眼睛。
《亲密敌人》有徐静蕾时尚贺岁大片的一贯风格,植入广告虽然没有上部片子多,但还是相对很自然,说明徐静蕾电影在奢侈品牌和时尚品牌的界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徐静蕾的电影经营还是很不错。
这部电影的演员自然都是型男靓女,取景地除了香港、伦敦,此次推出成都,城市风光很是“硬金属”,电影故事编排的还是很用心,演员的细节相对都比较到位,全片的故事讲得比较跌宕起伏,尤其是在世界金融经济背景下的“投行故事”,很有点电影版的《货币战争》的味道,是对华尔街、银行家的再次曝光,迎合了观众对银行家充满复杂心理的向往和憎恨。不过,徐静蕾给“银行家的阴谋”包上了一层爱情的“糖纸”。
徐静蕾的“粉丝”主要是都市白领,但这部电影似乎并没有反映当下都市白领的残酷现实,尤其是所谓“北上广”的白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似乎一下子变成了“房奴”“车奴”“卡奴”“孩子奴”等等,似乎不小心迈进了“后奴隶时代”。而《亲密敌人》里的白领基本上都是“奴隶主”那一拨的,有房、有车,随时在全世界“打飞的”、“度假”。
多年来徐静蕾把自己演绎的很文艺、很精英、很时尚,她的爱情生活也是观众关注的一个谜,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不但生活中被逼婚,在电影里也被逼婚。虽说,真实地徐静蕾的父母没有逼婚,可是现实的北上广却有很多白领的“剩男”“剩女”一过节就发愁,父母要逼婚呀。
《亲密敌人》里的“剩男剩女”可都不是一般的白领,都是老板级的高级打工仔,他们虽然不是资本家,但都是专业的打工皇帝皇后,甚至一般意义上的小老板都很难与他们相比。他们一个个都是“小小的阴谋家”、都是专业精英、“白骨精”,手握话语权、生杀权,至少都是机构中上阶层的人,堪称城市丛林、金融丛林的老虎、狮子,牙齿、爪子都超级的锋利,都是响当当的吸金金刚。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什么“小资白领”,你看剧中女主角,原本是个漂亮女孩,一下子成了一个商战“特工”,人性的双重性暴露无遗,这都是爱情的“糖纸”包不住的。
想想看那畅销的《货币战争》,都是什么人在看,还不是那些“小小的阴谋家”、专业精英、“白骨精”?其实《亲密敌人》从侧面揭示了是谁在操纵我们的楼市、股市、媒体,并不是那些大资本家、金融家、银行家,而是那些职业经理、公关顾问、企业文案、媒体记者,正是那些所谓文弱、白领的男生女生,至少《亲密敌人》里的“白领猛于虎”。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