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2012-02-14 17:09:06)
标签:

北京

摄影

公益时报

公益

摄影师

分类: 荣誉/媒体发表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今天《公益时报》用两个整版的版面对我和黑明老师在宁夏和陕西拍摄的公益图片进行了报道。以上是报纸电子版第12版的截图。除了照片,编辑还让我写了一点这次拍摄背后的故事,全文如下......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我们的报道还上了《公益时报》的头版。

《公益时报》电子版地址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dzb/html/2012-02/14/content_1765.htm?div=-1

 

宜农公益摄影行·小记

    2011年的7月份,我有幸参加了两次“宜农贷”的公益拍摄活动,一次是去宁夏同心县为“宜农贷”拍摄明信片,另一次是去陕西西乡参加“宜农万里行”。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宁夏同心县,地处黄土高原。说起黄土高原相信每个人都自认为对那里不陌生。戈壁、风沙、信天游…….电视上一直在向我们描述着一个这样的黄土高原。但是只有当你真正到了那里,真正被360度的黄土包围的时候,你才知道黄土高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悠远、浪漫,取而代之的其实是无尽的绝望……

宁夏同心县,那里的年降水量仅为200多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也就是说这里每年的蒸发量几乎是降水量的10倍!听到这里,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里还能住人吗?实际上这里不仅能住人,而且还住着一群充满信仰的人!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宁夏属于回族自治区,而同心县则是回民最集中、伊斯兰信仰最纯粹的地区。在同心任何一个村庄都建有清真寺,每个回民每天都要做五次礼拜。而且在黄土高原这种极端缺水的情况下他们每次去清真寺做礼拜之前都要进行全身的沐浴。回族人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不过历史上回族妇女的地位却一直不能与男人平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回族妇女们的地位开始慢慢提升,她们不再想继续依靠男人来过日子,她们也有了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愿望。于是“宜农贷”走进了她们,创新了五人联保制度,使得五人联保制的大组长在确保妇女们顺利还款和贷款之余,还负责召集大家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很多之前没受过教育的回族妇女,通过这种“学习班”第一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35岁的回族妇女穆义芳,欣喜的向我展示她亲手书写的自己的名字。那满足的表情犹如小学生般纯真、烂漫!从这角度,我看到“宜农贷”不只是在物质上给予她们支持,其实还有更多……

印象路宁夏

    在宁夏,最让我的镜头躲不开的其实是那些孩子们,他们见我拿着相机就疯了一样围过来,摆出各种姿势让我拍照。如果不拍就绝对不放我走!后来我把从宁夏拍回来的照片全部放到我的博客后,网友们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孩子们的照片。很多人都问我当时拍摄他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实在拍摄他们的时候,我没有过多的去揣摩,也没有想在自己的照片里植入太多的附加信息。因为我相信只有最真实的记录才最具震撼的力量,只有最最简单的影像才更加动人。而且,我喜欢拍摄他们,跟他们在一起的我没有了在大城市的那种名利的欲望,没有了物质的渴求,我单纯的记录着他们,他们简单地快乐着…….

宁夏的孩子鈥斺斏钤纯梢匀绱嗣篮茫

    不过在所有这些“拍摄动机”非常简单地照片中,那张被我命名为《黄土下的孩子》的照片,在拍摄之前我确实琢磨了好久好久,因为我想用一张照片来表达那些孩子的命运。他们生在黄土高坡,他们也因为黄土高坡的偏远而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很快乐,但是在黄土的包围下他们很难去翻身改变自己被黄土裹挟的的命运。为了表达我的想法,我带着这些孩子们在村里转了好久才找到了一个满意的拍摄地点:一面高大地黄土墙,中间有一道老旧的破门。在那扇破门前我让孩子们排成一排,同时也制止了他们在相机前自然流露的微笑,于是那张孩子们绷着脸的《黄土下的孩子》诞生了……

宁夏的孩子鈥斺斏钤纯梢匀绱嗣篮茫

    陕西西乡县,是我拍摄的第二站。这里虽属陕西省,但已经地处秦岭淮河线以南,这里气候温和湿润,盛产茶叶。风土人情也已经有了四川的味道。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已经属于南方了。就在西乡县,我遇到了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却的两位拍摄对象……

    岳菊芳,今年52岁。家里的院子连围墙都没有,漆黑的土房内至今没有通电。她的老公是个精神病人,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上职高,小女儿每年需要7000元的学费……岳菊芳为我们平淡的讲述的自己的境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没有预想中的诉苦,没有司空见惯的煽情……岳菊芳的从容、淡定让我震惊!或许那份从容是面对命运的麻木吧?见到岳菊芳我才认识到“公益项目”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作为一个摄影师该怎么去表现这个人物呢?

人物:陕西西乡人的原生态生活......

    在岳菊芳家的屋顶上有一个破洞,而从破洞透进来的光则充当了这个“无电之家”家白天的“电灯”。墙角有一张木桌,上面有几个暖壶和一个瓷缸。屋墙是土砖砌的,墙缝里能看到外面的光,24小时透风。这就是岳菊芳的家,朴素、干净。岳菊芳坐在桌旁一脸的淡定看着我……于是有了那张《岳菊芳》……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公益时报》的官方网站的首页也有相关的报道 http://www.gongyishibao.com/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从岳菊芳家出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不过后来一条四川风格浓重的老街让我的心情平复了许多。我开始像一个游客一样沉浸在这风格独特的木式老街中,边走边拍着。不一会儿,从一扇红棕色的木门内走出来一位身着蓝色布衣,头缠白头巾的老奶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到这样一位身着川式传统服装的老人。

人物:陕西西乡人的原生态生活......

    我兴奋异常,狂热的拍摄的着这位老人,完全忘记了之前的沉重。这位老人也很配合我的拍摄,她任由我摆布,只是在拍摄过程中她却一直都没怎么笑。当我狂拍一阵,兴致渐渐退去后,我下意识的往老奶奶家的门内瞟了一眼。就是那一眼,让我立刻呆住了!我在老奶奶的屋里看到了一个本不应该存放在那儿的物件——棺材。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试探性的问着老奶奶:“这是棺材吗?是谁的棺材?”她静静的回答:“是棺材,是我的棺材……”我当时彻底震惊了,后来便有了那张《阿婆和她的棺材》。

人物:陕西西乡人的原生态生活......

    从阿婆的邻居口中得知,阿婆名叫李翠英,今年84岁。丈夫十年前去世,唯一的女儿也远嫁他乡。为了维持生计,阿婆到现在都要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阿婆虽为“五保户”,但是每个月只能领到250块钱。阿婆的棺材是她为自己准备的。这样说来,阿婆去世后是有着落了,可是她现在的生活却无从着落。《阿婆和她的棺材》是一个无力的人面对不可更改的命运所引发的无尽悲凉。了解了阿婆的故事,我才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公益摄影师眼中的贫困

现在距离那次拍摄已经有半年之久,但是那两次拍摄经历我至今都无法忘怀。想想那些因为拍一张照片就能高兴好半天的孩子,想想因为能亲笔书写自己的名字就能欣喜良久的穆义芳;想想被透风的土墙包围着的岳菊芳,想想与自己的棺材同住的阿婆李翠英….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难得!

我记得我刚刚从宁夏回来的时候在博客里写过一句话:如果生活的在大城市里的我们活得不幸福,那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公益时报网全文地址 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s/201202/143495.aspx?category=tbbd&date=2012&pageIndex=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