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电视节目的“幕后秘密”——告别老机房......

标签:
摄影爆料电视栏目幕后的秘密揭秘主持人电视台制片人导演记者 |
分类: 人文/纪实 |
【图01】栏目组合影。单位的老机房要拆掉了,我们将告别这日夜奋战的地方。虽然有新机房新设备迎接我们,但这个曾经24小时运转的老机房见证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故事!曾经我们因为拍到一个好镜头、做了一个备受领导嘉奖的片子而成就感十足、兴奋不已;也曾为熬了三天三夜做的片子被“枪毙”掉对前途绝望、扼腕叹息。我们曾好几个人聚会一样在机房的门厅里把桌椅胡乱的拼在一起吃大家最爱的“豆腐鱼”;我们也曾经独自一人在深夜剪片累了的时候双手无力的握着为了提神的咖啡,双眼木然的盯着看门大爷养的“罗非鱼”......
这一天我们栏目组聚在这里。集体告别那些可歌可泣的岁月,见证这一段记忆的结局!看着这些平凡又坚韧的脸带着不舍的情绪,怎么突然间就感觉我们这群以80后为主的群体好像已经老了呢?不过本来80后就已经开始集体怀旧了嘛!
这片博文不只是阐述我们集体怀旧的情绪,借着这个机会也想把一档电视节目是如何完成的展示给大家!观众朋友们在那些综艺节目中有时可能会看到现场工作人员的状态,但那只属于前期制作的部分。电视节目后期的制作是个什么样子呢?光鲜亮丽的演播室和主持人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将带着大家走近这个平时只有内部工作人员凭借“指纹和人脸识别系统”才能进入的中心机房,一探究竟......
【图02】中心机房。中心机房一个管理最严格的地方,这里面的设备也是单位最贵的!一旦有什么闪失,那损失无可估量,不过最严重的不是设备的损坏而是对播出安全的影响。机器坏了可以再买再修,不过万一台里没有节目可播了,那事可就大了!所以这里面禁止吸烟、禁止带入水或者其他液态物品(因为机房设备最怕水)、禁止带入食物、禁止乱扔垃圾(以免引起火灾),吃饭喝水都得去门外的厅堂。图02玻璃门上贴着的是各个栏目组的使用时间安排,不过如果有闲着的机器其他的栏目组可以随时用。各个栏目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只限于我们单位,其他的地方不清楚)。
【图03】录制前的准备。在节目正式录制之前,相关的技术人员会把所有的设备准备和调试好。上图左侧三个装电池的设备是主持人用的无线话筒,另外三个是无线话筒的接收设备,接收设备跟录像机连接,主持人的声音就会录到磁带上。那两个银白色的是对讲机,是导演跟现场的工作人员对话用的。
【图04】校对。节目录制之前,编导和主编会仔细地和主持人对稿子,看有无纰漏。顺便提一下,很多栏目的主持人所说的话其实都是幕后的编导事先写好的,主编审过后再由主持人加入自己的感觉录制。但观众往往只认得主持人崇拜主持人却不知道幕后的编导们为了写一段主持人的话而绞尽脑汁的辛苦。
其实电视栏目到了录制这一阶段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已经进入了后半阶段。那前半段是什么呢?前半阶段编导首先要找到一个自己感觉能做的“选题”,选题一般是编导自行寻找,就跟新闻线索一样(有的栏目也会由上级指派选题)。找到选题后编导要跟栏目组的制片人或者主编报题,通过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不过有的题材比较敏感或者关系重大的,组内领导不好决定的便会上报给中心主任或者是台领导,通过后才可以。其实很多编导的工作到这里便已经打住了——选题被闭了!只能另寻新选题。选题通过的编导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选题查找相关的资料、联系相关的人了。不过一切准备妥当后并不等于就可以拍摄了,编导还要坐下来在“策划会”上把自己挖掘的材料分享给制片人、主编或其他领导(依各个栏目而定),说是分享其实是汇报!这种“策划会”上领导会告诉你具体操作的时候如何去把握,还有哪些不足等等,完后就可以真正进入拍摄阶段了!不过这种会议上也有可能“枪毙”你的题材!呵呵!也就说很可能之前的工作白做了!
【图05】导播间。大家在电视上都能看到演播室的样子,却很难看到用“掌控”演播室的“导播间”(一些新闻节目会时常出现导播间,大家看到的主持人后面有“一大堆”的电视,还有些人走来走去的就是导播间。不过我们不管“那一堆”叫“电视”而是叫做“监视器”,监视器相当于现在的电脑显示器的功能,不具备电视的功能。只是颜色和画幅是专业的标准。)导播间里是导播和导演所在的地方。导播坐在导播台前切换由各个摄像机传送过来的画面,并且也会跟摄像对话,要求摄像拍出一些导播想要的画面。有时候摄像不机灵,错过了导播想要的镜头,导播一着急会在导播间里骂!这也在所难免,呵呵!
【图06】沟通工具。导演或编导则会在导播间通过内部通话系统跟主持人或者演员等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做出导演或编导想要的效果!大家在电视上都能看到主持人都会带一个耳机,那就是随时在接受导演调度。(有时候大型的综艺节目现场还会有现场导演,听从导演或者编导的指挥)。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导演和编导的区别,或者根本不知道编导是干什么的!在此跟大家解释一下:其实小型的电视栏目组并没有像大型的电影或者晚会那样分工明确。编导也就涵盖了编剧、编辑和导演的工作范畴。现在很多编导出去采访也开始兼任记者了!不过不同的栏目编导分管的工作也不同,我见过最省事的编导就只是写写解说词,简直就是个文案。呵呵!像我们栏目这种编导就得从选题、采访、写作、剪辑全面覆盖!不仅如此还得校正字幕的错别字呢!呵呵!不过总体来说编导对文字功底的要求比较高(我除外)!别以为编导厉害,要知道栏目组里还有制片人和主编呢!编导的工作是编导节目,他们的工作是“编导”编导!
【图07】播出专用磁带。节目素材最后会通过导播间录制到磁带上。然后再由放像机上载到电脑上剪辑。
【图08】录放机。现在全球广播级的摄像、放像和录像等播出设备已经几乎被索尼和松下两家垄断!一台这样的录放机一般在十五万到二十万元人民币左右。
【图09】剪辑机。关于剪辑,很多人都问我们用的是什么软件?其实这是最不专业的问法,因为所有的剪辑软件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功能键和快捷键位置的不同而已。其实你只要是精通一个软件其他的你用不了一天就能学会!不过北京这边用的最多的应该是Edius、索贝和DPS。大学教学一般用的是premiere。
【图10】包装机。片子剪辑完成后需要主编(或者是责任编辑)来审。注意:主编在这道程序审的是粗编片,就是大体的结构出来了,传达的意思明确了,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有了!不过主编审不过就得改,改个一两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的都有。通过主编这一道关就可以“包装”了!
电视包装其实和果品菜市场上产品的包装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更好看,为了把编导的意图传达的更明确需要加一些特效和必要的栏目标识。一切进行完毕后就算是成片了!这个时候关键人物也就要出场了......
【图11】我们的制片人。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制片人!制片人是栏目组里最大的官儿!包括电影剧组里最大的官不是导演而是制片人,这就是张艺谋为什么受制于张伟平了!呵呵!栏目制片人(有些栏目是主编)对节目进行终审。为什么说制片人是关键人物呢?因为他/她有“枪毙”节目的权利了!(因本人经常被“枪毙”,遂深有体会!)编导辛苦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节目都有可能被“枪毙”!枪毙的理由一般是质量粗糙、故事叙事有问题、与本栏目宗旨不相匹配或者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等等!归根到底,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马虎不得!
【图12】下载。一般情况下制片人很少枪毙我们的片子,一般做些改动就可以通过了。不是因为人情照顾而是在前期策划的时候大家已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这种问题。制片人通过后就可以下载了。
【图13】音频处理室。下载完后并不算完,还要送到“音频处理室”进行音频处理。
【图14】调音台。因为片子里的配乐、配音、各种环境的采访、同期声都没有在同一个频段上,因此要处理成统一的标准才能达到播出要求。
【图15】音频处理室。顺便提一下,音频处理室可是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地方。由于拍照的当时机房已经开始搬迁,现在音频室内有些空旷。之前可是摆满了的堆积如山的CD和各种各样乐器。在夏夜不忙的时候,他们几个哥们坐在机房门前的树下惬意的抱着吉他弹唱,别有一番韵味......
【图16】录机。处理完音频是最后一道程序——“排唱词”,也就是打上节目里的所有人说话的字幕。在唱词机上开排之前我们编导要校对好事先速录人员给我们打好的唱词(注意:速录人员直管把唱词给我们敲出来,可不管有没有错别字!)我们必须慎重校对唱词,原因有二:一、我们不能误导观众,传播错别字。二、出现一个错别字罚款一百块!(由此可见台领导确实很对观众负责,可是错了字就要罚我们的钱,那谁对我们负责呢?不过只是发发牢骚,我还是会跟别人一样一丝不苟的!呵呵!)一般一部片子八九千个字,您说安心的校对完这些词得花费怎样的精力和时间呢?......
拍完唱词这部片子终于可以“离开”栏目组了,“它”被送审到台里“终审组”(也就是说我们的节目在“离开我们后”还要被审一遍!)。终审组里都是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电视工作者,他们会天天一丝不苟的等着审你的片子,还会适时的拿出“经常更新”的国家广电总局的文件告诉你违反了哪一条,然后让你回去修改!还有,台里的广告部也会审你的片子(也就说我们的节目在离开我们后又被审一遍!),看你有没有广告嫌疑......
这样当一切终于都通过后,电视节目会按时在您和您的家人所作的沙发的对面,与您相遇了!我们的节目您喜欢吗?看完了这篇文章您还会轻易地按下遥控器调台吗?......

【图17】现在的机房。
【图18】怀念。这里曾经是我们奋斗、徜徉的地方(备注:此编导为我栏目组史上最自恋编导)!在这里我们这些满怀理想的电视人并肩奋战从未感受过孤独。可是当我们离开这里,走近新机房的时候,这里小小的一把椅子都会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