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北京找什么?(转载)

标签:
北京北漂表情杂谈状态情感 |
分类: 生活/情感 |
(一)
没事翻着最新的一本文摘期刊,突然看到一个人物专访,被访的是我从前认识的一人,忍不住拿给西宁看:“瞧,这小子,都跑书上去了。”不巧西宁正在闹失恋完全不配合,眼都没抬地说:“跑树上去算他本事,跑书上去算个啥?-----这里是北京。”噎得我直打嗝。
是啊,这里是北京,你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平方,朋友的立方,总有人会出现在书上,这个城市缺少艳阳天,缺少停车位,但最不缺“名人”。这一点,相信出租车司机最有发言权,他们从不会向打车的名人索要签名,因为那样做会导致多得无处存放。
北京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在这里,即使你完全不关心政治,你依然会关注北京中欧合作论坛的会期,然后在那几天收听103.9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避开浩荡的国宾车队。这些国家大事通过频繁的交通管制改变着你的行车路线,提醒你,这里是政治中心。
而说她是文化中心就根本不需要举例了。远的不说,如果我没有来到北京,那个跑到了书上的朋友对我来说将永远只活在书上。
她是一个多重的“中心”。在这里,驻扎着政治,文化,金融等等各个领域的“国家队”,这里到处都是“人尖子”。
(二)
既有的庞大的人尖子队伍,并没有给后来者以知难而退的警醒,相反,更多的人不断涌入。从政的,从艺的,做生意的,做学问的……北京的城区涟漪一样朝着周边漫溢,五环而后六环,时至今日,每四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外地人。
有些人在北京读完了书,即使没有找到工作,也不肯离开。
有些人生活在别处,却突然在某一天,和过去草草了断,用一张车票将自己运来。
他们漂泊在人群中,漂泊在优越高亢充满卷舌音的京腔中,居无定所。他们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一件经典家具-----塑料布面料的用几根铁管搭起来的简易衣柜,在屋子里的角落都常备几只大纸箱来应付频繁的搬家,旧货市场里买了丢丢了买的二手自行车,给家人报喜不报忧时用的IP长途电话卡,房东太太女巫般的收租声,双汇火腿肠,老干妈辣椒酱,涪陵榨菜丝,以及方便面的多种干吃方法……
这些都不算什么,在意志坚定的时候。
可是,那些意志不坚定的时候呢?生病的时候,过节的时候,期待落空的时候……在那些沮丧的冬夜,你拖着自己的影子象拖着一条老狗,经过临街的橱窗,不经意瞥见镜中的自己,面带菜色狼狈惶惑。远处高楼上那些将窗口映成明黄色的万家灯火,激光般洞穿你的孤独。耳边飘起《鲁冰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
如果你是女生,此处应该有眼泪。
那么到底,你来北京是为了什么?你来北京在找什么?
(三)
郑小猫说;“只有北京能够让我奔跑、跳跃、飞翔,能够从陈陈相因的桎梏和毫无才气的恶习中解放我身上的新鲜。对于我,北京就是电池,是汽油,是发条,甚至,是氧气。”她来北京是在寻找她喜欢的自己。
而我的朋友西宁却是为了把自己藏起来。她厌倦了小城市的熟识以及因为熟识所带来的窒息。北京,象森林一样的大,她可以被淹没,隐身,然后活在陌生里,从而获得自由。
我还知道有些人是为了逃避在原乡的失败,在一个地方跌倒,在另一个地方爬起来。
而我自己,比较庸俗,从外地的单位辞职,是因为这个职业的国家队在北京。
带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不断有新的外乡人飘进来。我不知道北京人是否爱北京,但北漂们爱,而且爱得冲动又辛苦。
(四)
又到节下。
又到了该想家的时候。
有些人在北京努力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萌生去意,把梦想原封不动还给北京,全身而退,从此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有些人还会坚持留下来,他们或许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或许也很模糊,或许只是在享受这样的“在路上”。
还有的人很幸运,他们要找的都找到了,生活安逸祥和,终于在万家灯火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过得有模有样。但是却因为远离了艰辛而日渐平庸。
“走得太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这就是我今天的话题,你来北京在找什么?
以上文字又是个引子,意在引出你的故事。
作者:小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