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鸡的境界
(2018-08-19 13:52:05)
标签:
美食感悟文化 |
分类: 小市民笔记 |
在歌乐山吃辣子鸡,吃的不只是鸡,吃的是辣椒的喷香,吃的是花椒的酥麻,吃的是探索的坚毅,吃的是发现的欣喜。
六斤半重的光鸡,连皮带骨,尽数切成小块,粗者状如指节,细者薄似豆瓣,与辣椒花椒混入油锅,置于爆火之上,反复翻炒。须臾之间,色香乍变,椒有鸡鲜,鸡有椒香,大作甫成,鲜香四溢。
盛起杂有鸡块的辣椒堆,装入双层大盘,送入包厢。端至桌上的那一刻,不啻于热播剧当红女主角登场。喧嚣的包间瞬间宁静,凝重的气氛之中,掩藏不住的,是口水吞咽的细微声息,是喉结蠕动的故作镇静。刹那间,全场焦点齐聚于圆桌中央的辣鸡大盘。食客的目光如激光交错,齐刷刷扫过高高垒起的赭红色的一堆,人脑GPS迅速完成对关键鸡块位置的准确定位。几乎是不约而同,各路竹筷纷纷越过圆桌外围林林总总的各色菜碟,循各自弹道轨迹,划出道道弧线,会战于辣鸡大盘,硝烟弥漫,决战开启。
兵贵神速,几轮回合之后,各方均有斩获,而表层鸡块则已寥寥无多。吃鸡很快变成了找鸡,战事进程从歼灭战变成遭遇战,各路筷子纷纷插入椒丛,左冲右突,上下翻动,搜索暗藏于下的鸡块。性急者渐显焦躁,劳而无获之际,面呈无奈之色,伴有声声轻叹,鬓角渗出丝丝汗珠。执着者却渐入佳境,筷头纵横捭阖,不急不慢游走于椒堆,或而扎入椒丛,九浅一深,或而横摆斜挑,疏密有致,乐在其中。眼见鸡块颗粒越来越小,鸡粒成为主要扫荡成果,而细碎鸡粒的口感却越发酥麻入味,香脆无比。
数息之间,鸡盘中原本高高隆起的一堆平坦了许多,硝烟慢慢散去,尘埃渐趋落定。筷子队伍渐次退出阵地,仅剩少数筷子势力保持战斗姿态,随着桌盘的轻微转动,超低空巡弋于椒堆之上,稍有发现,即筷到擒来,鸡块入嘴含化,再嘬一口小酒,微露销魂之色,每每令席间邻座艳羡不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鸡。世人大多好吃鸡,绍兴白斩鸡,吃的是酱汁妆扮后的鲜嫩,新疆大盘鸡,吃的是一日千里大快朵颐的豪迈,常熟叫花鸡,吃的是来路不明的酥烂肥嫩。各地吃鸡虽有不同套路,风格却大多直白、直接、直奔主题。鸡虽鲜美,可惜体量太小,缺乏战略纵深,一旦开吃,鸡胸、鸡腿、鸡翅等重点部位会很快吃完,仅剩残皮败骨,除非爱鸡之人,常人多不愿再动鸡碟,唯恐有失风度。因此,各大菜系,极少能将鸡作为当桌主菜。世间皆爱吃鸡,却并不重视鸡,在大餐宴席之上,鸡只能常混迹于黄瓜海蜇之间,沦落为餐前冷碟,只供人开胃,从未被坚守。鸡族始终未能得到它们应有的尊重。
唯有在歌乐山,鸡才有了不一样的地位。在这里,鸡是绝对头牌,是独一无二的主角,是不容撼动的主菜。歌乐山所用之鸡,皆为大鸡,却将鸡块切得极小,以漫山遍野的辣椒覆盖,让鸡变得含蓄,再以成串的花椒假扮鸡粒状,引诱食客造成错觉。在辣椒丛中翻找时,孰为花椒,孰为鸡粒,你必须反复甄别,否则麻你一嘴。如此精心设计的剧情安排,更增添了鸡主角的神秘性。
重庆的朋友何总,则是真正懂鸡爱鸡之人,他最擅在鸡席打持久战。当辣子鸡盘经多番洗劫,众人皆已无奈罢箸,免战牌高挂之时,他依然不离不弃徜徉其中,娴熟的筷法如游龙戏水,腾挪激荡于鸡椒之中。究其原因,或许正因为何总是带研发团队的,技术研发的要义则正是在他人绝望放弃之时的坚守,正是对于精细化的无止境探究。美食之精要,正如研发之精要,需要的远不至于一套敏感的味蕾系统,更需要的,是自信坚守的达观,是矢志不移的情怀。
江上渔者言:盖吃鸡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