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之夏本纪第二----(17)
(2008-08-20 19:03: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史笔记 |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道其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脩,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译文:皋陶担任审理刑狱的长官以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皋陶申述他的主张说:"真诚地引导德教,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仁厚地团结各氏族,推举众多贤明的人才来辅助你,使清明的政治逐步地由近及远。"禹非常佩服这样的好主张,说:"对。"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禹说:"唉!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怀恩感德。如果既能知善任,又能施惠于人民,还忧虑什么驩兜的作乱?又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有必要谈谈这些德行。"他接着说道:"说人有德,要从他的行事来看。宽厚而又严肃,温和而又坚定,谨厚而又有干办之才,治事有为而又小心谨慎,和顺而又果毅,正直而又和气,简率而又有廉节,刚劲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这些品德能昭彰为人所共见而又能经常保持这样做,那就好了。对于这九种品德,如果每天能做到其中三种,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其中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能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贤俊之才都得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1。 皋陶作士以理民
“士”,古代审理刑狱的官,这里是说皋陶担任司法官之长。
2.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
“伯夷”,在《吕刑》中,伯夷是和禹、稷同被上帝派下来“恤功于民”的三位天神,他负责以刑法治民。在《郑语》中,伯夷是姜氏戎族的宗祖神。《山海经·海内经》中说他生了西岳,其后裔为氐羌。因而岳即四岳,故其仍是羌族中姜氏之戎的宗祖神。至于《论语》、《孟子》中的伯夷则是商周之际(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个仁人,距离本文所记他和禹、皋陶一起在帝舜前谈话的时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已经相隔一千年了。《绎史》觉得不合,要改为伯益,不知此系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中出现的纷歧。
3. 皋陶述其谋曰
从此句“曰”字,直至“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句止,系录汉时今文《尚书》的《皋陶谟》篇全文。
4, 信道其德,谋明辅和
《皋陶谟》(以下省作《谟》)原作“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史记》此两句逐字翻译。通行本“道”误在“其”下,据段玉裁说乙正。
5. 然,如何
《谟》作“俞,如何”。“俞”、“然”同义。旧注云:“然其言,问所以行。”即同意皋陶说的话,问他怎样去实行。
6. 於!慎其身脩,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
“於”,《谟》作“都”,此译用“於”,下文同。这都是惊叹词,等于今语的“啊”、“噢”。
“慎其身修,思长”,《谟》作“慎厥身修,思永”,《释文》云当读至“身修”断句。这句意为谨慎地修身,长远地考虑。
“敦序九族”,《谟》作“惇叙九族”。“敦”同“惇”,仁厚之意。“序”同“叙”,按序亲近。“九”为多数之意,“九族”指诸氏族。
“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谟》作“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此逐字按义译其意。郑玄《注》云:“以众贤明作辅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远也。”
7. 禹拜美言
“美言”,今本《谟》作“昌言”,汉今文作“谠言”,即善言。
8. 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能安民则惠”,《谟》无此句之“能”字,是。《史记》此处蒙上“能官人”句误衍。
9. 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驩兜”,音欢兜,《山海经·海外南经》作“讙头”,又作“讙朱”,《尚书大传》作“鴅藐”。传说是一个人面、鸟喙,有翼、扶翼而行的神。《大荒北经》则说“驩头生苗民”,可知是古代苗族的宗祖神,也是一个有名的首领。因为是华夏族的敌对者,《尧典》把他列为四凶之一(参见本书《五帝本纪》)。
“巧言善色佞人”、《谟》作“巧言令色孔壬”。“令”,善。“孔”,甚。“壬”,佞。此译用其义。
10. 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谟》无“然”字,“於”原作“都”。《史记》以“然”译“俞”,以“於”译“都”。此处上多“然”字,则其所据汉代今文本《谟》当有“俞”字。这是先肯定对方的话,然后再以叹词“於”引出自己的话。
“亦”,与“系”同音通用,在此为语首助词,无义。
11. 始事事
《谟》作“载采采”。“载”、始。“采”,事。此亦逐字译写。在此句下《谟》有“禹曰何,皋陶曰”六字,此删去,径接下句“宽而
栗”。
12.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栗”,庄敬,严肃。“愿”,谨厚。“共”,今本《谟》作“恭”,《史记》当据汉今文。共为供办之意。“愿而共”,为人谨厚,但也有干办之才。“治”,《谟》作“乱”,此译用其训诂字。“扰”,义同“柔”,和顺。“实”,汉今文本《谟》作“塞”,训为实,踏实。《史记》即译用此训诂义。“强”,坚强。
13. 章其有常,吉哉
“章”,《谟》作“彰”,义同。
14. 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
“蚤夜翊明有家”,《谟》作“夙夜浚明有家”。“夙”,早。“蚤”,“早”的同音假借。“翊”,敬。《史记》以“翊”译“浚”,可能据汉今文。“明”,勉。“家”,旧释为“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之家。“有家”,卿大夫能保有自己的家。《谟》写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此解似适合当时用法。江声释为“早夜敬明其德于家”,亦可备一说。
15. 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
“严”,教令急。“振”,《谟》作“祗”。祗之义为敬,振之义通整,亦引申为敬。二字又双声,故古籍中振、祗常通用。“振敬”,同义复词。
“亮”,信。“采”,事。“国”,《谟》作”邦”,沿东汉古文,西汉今文则避讳作“国”。“有国”,诸侯能保有自己的封国。江声释为“日益俨敬六德,以相事于国”,可备一说。
16. 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
“翕”,音西,合。“普”,《谟》作“敷”,义同。“施”,用。“咸”,皆。“事”,任事,在职。 “乂”,音义,有才德。马融释为相当千人之才叫俊,相当百人之才叫乂。按俊乂乃指超过常人的才智之士,不应拘泥其人数。“百吏肃谨”至“是谓乱天事”四句,《谟》作“百僚师师”至“五服五章哉”十七句,《史记》概括其意为此四句。
17. 天讨有辠,五刑五用哉
《谟》有此两句,在“五服五章哉”句下,惟“辠”作“罪”。据《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五刑”,劓(割鼻)、刖(割膝)、宫(割生殖器)、黥(刺墨)、大辟(处死)。“五用”,班固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之说,孙星衍以为即此“五用”。班固说远在《皋陶谟》之后,恐非《谟》所据,似不如旧注“用五刑宜必当”之简要。
18. 吾言厎可行乎
“五刑五用哉”之下,此句之上,《谟》尚有“政事懋哉”至“皋陶曰”八句,《史记》皆删去。此句《谟》作“朕言惠可厎行”,《史记》改“朕”为“吾”,并删语词“惠”字,改用“乎”字于语末。
19. 女言致可绩行
《谟》作“俞,乃言厎可绩”。《史记》并入上一段话中,故删语词“愈”,改“乃”为“女”(汝),义同。又改用“厎”训诂字“致”,并加“行”字答皋陶所问。
20. 思赞道哉
《谟》作“思曰赞赞襄哉”。郑玄释下一“赞”字为“明”,释“襄”为“扬”,释此句为“所思徒赞明帝德扬我忠言而已”,不如《史
记》所译此句之简要。
21. 补注
皋陶与禹之对话,为一层层申发开来。
首句曰:“信道其德,谋明辅和。”此为总纲。导德之法,以已及人,由近及远,所谓“近可远在已”。在已,则曰“慎其身脩,思长”;及人,则曰“敦序九族”。“谋明辅和”所谓,“众明高翼”也。
敦序九族为安民,谋明辅和为知人。知人则智,安民则惠。禹言其难,曰帝尧亦难为之。分述为三:驩兜之忧,在乎知人之难;有苗之迁,在乎安民之难;而巧言善色佞人,则为君之最难事。禹之意,在求乎可实行之细则。
故皋陶以九德答之。九德之先,曰“始事事”,此句与后文禹所言“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作一引。有德在乎行事之法。德存于内而事表于外。子曰:“学而时习之。”是也。
所谓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宽而栗者,有尊卑;柔而立者,有规度;愿而共者,有次序。此治家之法。故言“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
治而敬者,可治事;扰而毅者,可坚志;直而温者,可亲民。此治国之法。故言“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
简而廉者,有信于民;刚而实者,有志于民;强而义者,有利于民。故言“翕受普施,九德咸事”。
“章其有常”,故能“俊乂在官,百吏肃谨”。
以上为知人安民之法。至于“巧言善色佞人”,则“五刑五用哉”。所谓德以行之,刑以辅之。如此而已。故禹言:“女言致可绩行。”
---------------------
译文:皋陶担任审理刑狱的长官以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皋陶申述他的主张说:"真诚地引导德教,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仁厚地团结各氏族,推举众多贤明的人才来辅助你,使清明的政治逐步地由近及远。"禹非常佩服这样的好主张,说:"对。"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禹说:"唉!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怀恩感德。如果既能知善任,又能施惠于人民,还忧虑什么驩兜的作乱?又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有必要谈谈这些德行。"他接着说道:"说人有德,要从他的行事来看。宽厚而又严肃,温和而又坚定,谨厚而又有干办之才,治事有为而又小心谨慎,和顺而又果毅,正直而又和气,简率而又有廉节,刚劲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这些品德能昭彰为人所共见而又能经常保持这样做,那就好了。对于这九种品德,如果每天能做到其中三种,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其中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能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贤俊之才都得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1。 皋陶作士以理民
“士”,古代审理刑狱的官,这里是说皋陶担任司法官之长。
2.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
“伯夷”,在《吕刑》中,伯夷是和禹、稷同被上帝派下来“恤功于民”的三位天神,他负责以刑法治民。在《郑语》中,伯夷是姜氏戎族的宗祖神。《山海经·海内经》中说他生了西岳,其后裔为氐羌。因而岳即四岳,故其仍是羌族中姜氏之戎的宗祖神。至于《论语》、《孟子》中的伯夷则是商周之际(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个仁人,距离本文所记他和禹、皋陶一起在帝舜前谈话的时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已经相隔一千年了。《绎史》觉得不合,要改为伯益,不知此系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中出现的纷歧。
3. 皋陶述其谋曰
从此句“曰”字,直至“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句止,系录汉时今文《尚书》的《皋陶谟》篇全文。
4, 信道其德,谋明辅和
《皋陶谟》(以下省作《谟》)原作“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史记》此两句逐字翻译。通行本“道”误在“其”下,据段玉裁说乙正。
5. 然,如何
《谟》作“俞,如何”。“俞”、“然”同义。旧注云:“然其言,问所以行。”即同意皋陶说的话,问他怎样去实行。
6. 於!慎其身脩,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
“於”,《谟》作“都”,此译用“於”,下文同。这都是惊叹词,等于今语的“啊”、“噢”。
“慎其身修,思长”,《谟》作“慎厥身修,思永”,《释文》云当读至“身修”断句。这句意为谨慎地修身,长远地考虑。
“敦序九族”,《谟》作“惇叙九族”。“敦”同“惇”,仁厚之意。“序”同“叙”,按序亲近。“九”为多数之意,“九族”指诸氏族。
“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谟》作“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此逐字按义译其意。郑玄《注》云:“以众贤明作辅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远也。”
7. 禹拜美言
“美言”,今本《谟》作“昌言”,汉今文作“谠言”,即善言。
8. 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能安民则惠”,《谟》无此句之“能”字,是。《史记》此处蒙上“能官人”句误衍。
9. 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驩兜”,音欢兜,《山海经·海外南经》作“讙头”,又作“讙朱”,《尚书大传》作“鴅藐”。传说是一个人面、鸟喙,有翼、扶翼而行的神。《大荒北经》则说“驩头生苗民”,可知是古代苗族的宗祖神,也是一个有名的首领。因为是华夏族的敌对者,《尧典》把他列为四凶之一(参见本书《五帝本纪》)。
“巧言善色佞人”、《谟》作“巧言令色孔壬”。“令”,善。“孔”,甚。“壬”,佞。此译用其义。
10. 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谟》无“然”字,“於”原作“都”。《史记》以“然”译“俞”,以“於”译“都”。此处上多“然”字,则其所据汉代今文本《谟》当有“俞”字。这是先肯定对方的话,然后再以叹词“於”引出自己的话。
“亦”,与“系”同音通用,在此为语首助词,无义。
11. 始事事
《谟》作“载采采”。“载”、始。“采”,事。此亦逐字译写。在此句下《谟》有“禹曰何,皋陶曰”六字,此删去,径接下句“宽而
栗”。
12.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栗”,庄敬,严肃。“愿”,谨厚。“共”,今本《谟》作“恭”,《史记》当据汉今文。共为供办之意。“愿而共”,为人谨厚,但也有干办之才。“治”,《谟》作“乱”,此译用其训诂字。“扰”,义同“柔”,和顺。“实”,汉今文本《谟》作“塞”,训为实,踏实。《史记》即译用此训诂义。“强”,坚强。
13. 章其有常,吉哉
“章”,《谟》作“彰”,义同。
14. 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
“蚤夜翊明有家”,《谟》作“夙夜浚明有家”。“夙”,早。“蚤”,“早”的同音假借。“翊”,敬。《史记》以“翊”译“浚”,可能据汉今文。“明”,勉。“家”,旧释为“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之家。“有家”,卿大夫能保有自己的家。《谟》写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此解似适合当时用法。江声释为“早夜敬明其德于家”,亦可备一说。
15. 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
“严”,教令急。“振”,《谟》作“祗”。祗之义为敬,振之义通整,亦引申为敬。二字又双声,故古籍中振、祗常通用。“振敬”,同义复词。
“亮”,信。“采”,事。“国”,《谟》作”邦”,沿东汉古文,西汉今文则避讳作“国”。“有国”,诸侯能保有自己的封国。江声释为“日益俨敬六德,以相事于国”,可备一说。
16. 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
“翕”,音西,合。“普”,《谟》作“敷”,义同。“施”,用。“咸”,皆。“事”,任事,在职。 “乂”,音义,有才德。马融释为相当千人之才叫俊,相当百人之才叫乂。按俊乂乃指超过常人的才智之士,不应拘泥其人数。“百吏肃谨”至“是谓乱天事”四句,《谟》作“百僚师师”至“五服五章哉”十七句,《史记》概括其意为此四句。
17. 天讨有辠,五刑五用哉
《谟》有此两句,在“五服五章哉”句下,惟“辠”作“罪”。据《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五刑”,劓(割鼻)、刖(割膝)、宫(割生殖器)、黥(刺墨)、大辟(处死)。“五用”,班固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之说,孙星衍以为即此“五用”。班固说远在《皋陶谟》之后,恐非《谟》所据,似不如旧注“用五刑宜必当”之简要。
18. 吾言厎可行乎
“五刑五用哉”之下,此句之上,《谟》尚有“政事懋哉”至“皋陶曰”八句,《史记》皆删去。此句《谟》作“朕言惠可厎行”,《史记》改“朕”为“吾”,并删语词“惠”字,改用“乎”字于语末。
19. 女言致可绩行
《谟》作“俞,乃言厎可绩”。《史记》并入上一段话中,故删语词“愈”,改“乃”为“女”(汝),义同。又改用“厎”训诂字“致”,并加“行”字答皋陶所问。
20. 思赞道哉
《谟》作“思曰赞赞襄哉”。郑玄释下一“赞”字为“明”,释“襄”为“扬”,释此句为“所思徒赞明帝德扬我忠言而已”,不如《史
记》所译此句之简要。
21. 补注
皋陶与禹之对话,为一层层申发开来。
首句曰:“信道其德,谋明辅和。”此为总纲。导德之法,以已及人,由近及远,所谓“近可远在已”。在已,则曰“慎其身脩,思长”;及人,则曰“敦序九族”。“谋明辅和”所谓,“众明高翼”也。
敦序九族为安民,谋明辅和为知人。知人则智,安民则惠。禹言其难,曰帝尧亦难为之。分述为三:驩兜之忧,在乎知人之难;有苗之迁,在乎安民之难;而巧言善色佞人,则为君之最难事。禹之意,在求乎可实行之细则。
故皋陶以九德答之。九德之先,曰“始事事”,此句与后文禹所言“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作一引。有德在乎行事之法。德存于内而事表于外。子曰:“学而时习之。”是也。
所谓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宽而栗者,有尊卑;柔而立者,有规度;愿而共者,有次序。此治家之法。故言“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
治而敬者,可治事;扰而毅者,可坚志;直而温者,可亲民。此治国之法。故言“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
简而廉者,有信于民;刚而实者,有志于民;强而义者,有利于民。故言“翕受普施,九德咸事”。
“章其有常”,故能“俊乂在官,百吏肃谨”。
以上为知人安民之法。至于“巧言善色佞人”,则“五刑五用哉”。所谓德以行之,刑以辅之。如此而已。故禹言:“女言致可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