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笔记之夏本纪第二----(15)

(2008-08-20 03:34:5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史笔记
    於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脩,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译文:到这时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一同繁荣,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的低洼沼泽之地起了堤防蓄成了湖泊,四海之内会同一致了。掌握贡赋的官员可以很好地完成职责,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税收任务都在九州内完成。上帝赐给禹以天下的土地,并赐给他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修行我的德业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一贯的行为作风。"
  
  1. 九州攸同
  
  “攸”,语词,修饰“同”字。“同”,相同,同样。上文叙九州毕,这里总括一句说:九州都同样地好了。
  
  2. 四奥既居
  
  今本《禹贡》作“四隩既宅”。《说文》:“墺,四方土可居也。”奥有“内”义,四奥即指四方土地之内,与“九隩谓九州之内”(《东
  京赋》薛注)义同。是说四方地境之内已可居住。
  
  3. 九山刊旅
  
  “九山”,本泛指多数的山,然此亦可照应上文之“九山”。“刊”,刊削树木以为表识。“旅”,道。此句系集上文“随山刊木”和“蔡蒙旅平”、“荆岐已旅”之义写成,是说九州诸山已经刊本表识可以通道了。
  
  4. 九川涤原
  
  “九川”,与“九山”用法同。“涤”,音敌,同“条”。《汉书·律历志》《集注》:“条,达也。”“涤原”即达源,是说九州诸水已疏达其源流了,与《史记·河渠书》说“九川既疏”意义相同。
  
  5. 九泽既陂
  
  “九泽”,亦泛指多数湖泽。“陂”,音杯,泽障,即湖泽边的堤障。此处作动词用,即筑障使湖泽的水不流溢。此句是说九州所有的湖泊都筑好堤障,水已停蓄成泽,不复为患了。
  
  6. 四海会同
  
  《禹贡》除引用《山海经》黑水入于南海一句外,全文各水均为东入于海,可知《禹贡》作者根据中国的地理实际,只提东面有海,西面则就其所知只说流沙,而不妄说西海。不像《山海经》之纷陈东、西、南、北四海。但此处出现了一处“四海”,与《禹贡》全文科学精神不一致。这是由于此段文字是从《国语·周语》下叙禹治水功绩的一段话来的。该文说“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源,宅居九隩,合通四海”。《禹贡》正文叙了九州、九山、九川,到末尾这几句引录《国语》此段文字,照用了九泽、九原、九隩、四海等句,略加改易(九原并合九川,九隩改为四隩),故有此与《禹贡》内容不一致的“四海”,不足为异。“四海”是当时语言中已出现的语汇,与三江、五湖、九州等语汇同时流行,正与说四国、四隩一样,不需要实定其数。
  
  “会同”已见前“兖州”章,此句即《周语》“合通四海”之意,亦即天下统一之意。(旧释据《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释为四海官民聚会京师,不确。)
  
  7. 六府甚修
  
  《禹贡》“甚”作“孔”,义同。《礼记·曲礼》“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注》:“府主藏六物之税者。”故六府就是掌管贡赋税收的六职。《禹贡》全文主要标的在贡赋,此句是说把贡赋税收之职办好。
  
  8. 众土交正
  
  《禹贡》“众”作“庶”,义同。“交”,俱。“正”,同“征”,征收。郑玄曰:“众土美恶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贡篚,慎奉其财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9. 致慎财赋
  
  “致”,《禹贡》作“厎”,《史记》译用其义。此句是说征收财赋要加慎。
  
  10. 咸则三壤
  
  “咸”,皆,都。“则”,准则,依以为准。“三壤”,土壤肥瘠分上中下三品,要依土壤肥瘠为准则来定赋税,与《国语·齐语》的“相地而衰征”(韦《注》“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征服之轻重”)及《管子·乘马数》的“相壤定籍”意义一样。
  
  11. 成赋中国
  
  “中国”,《禹贡》作“中邦”。先秦文献所说“中国”系对“四夷”而言,也就是指九州。赋税规定在九州中征取,所以说“成赋中国”。点校本以“中国”连下“赐土姓”为句,误。
  
  12. 赐土姓
  
  “赐”,《禹贡》作“锡”,义同。《国语·周语》下叙述禹治水功绩,在前“四海会同”注所引数语之后,又续叙了数句功绩,然后说:“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禹贡》在抄录了“四海会同”注文所举那段材料之后,略去后面数句,又将皇天胙土赐姓四句神话改为史事,简化为“赐土姓”三字,就使人看不清楚。这原是说上帝给禹赏赐了土和姓氏。无意中保存了一句神话原文。旧释多违原义,以为禹赐臣下以土、姓,实误。
  
  13.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祗”,音知,敬。“台”,音宜,我,自称。“祗台德先”,一般皆释为以敬我的德教为先。“朕”,我。古时任何人皆可自称“朕”,秦代始规定为天子专称。此句是说不违背我的行事。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两句,不知《禹贡》作者录自何项资料,致在此与上下文联系不密切。古代胙土赐姓,要讲一篇誓词,在誓词中要讲几句诫敕的话,这或者是其中的两句。
  
  14. 补注
  
  《禹贡》曰:“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所谓九山,非九座大山。《索隐》以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汶为九山,实非。盖禹所导之山,自汧至敷浅原,凡山二十六座,非为实指为九山。所谓九山者,盖为九条山道,联系诸山而已。
  
  九川者,弱、黑、河、江、汉、济、淮、渭、洛。弱水、黑水在九州之上游,故先之。中原之水患河为大,故次河。自河以南,水莫大于江、汉,故次江、汉。河以南,江汉以北,惟济、淮皆独入于海,故次济、淮。雍水多归于渭,豫水半归于洛,皆可附河以入于海,故以渭、洛终之。
  
  《禹贡》中九山九川皆有申发,唯九泽未细说。梁玉绳列九泽曰:兖有雷夏,徐有大野,扬有彭蠡、震泽,荆有云梦,豫有荥播、荷泽、孟诸,雍有都野,是谓九泽。
  
  或者,所谓九山九川九泽者,皆是虚指,谓其多而已。《禹贡》实指之,或有附会之嫌。而《考证》曰:九山,九州之山;九川,九州之川;九泽,九州之泽。如此解亦可通。
  
  “赐土姓”句,今人考证为因禹治九州之山川河泽,故赐禹土与姓,以表嘉奖。然下段即为分封之事,曰甸服、候服、绥服、要服、荒服。分封之事毕,又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若前文赐土姓与禹,后文何以又赐玄圭与禹?两处为何又分段言之?且“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一语,不似对禹之教训,更似对诸候之教训。故郑玄解曰:“天子建其国,诸侯祚之土,赐之姓,命之氏,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此解为当。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