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史笔记 |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译文:帝尧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审慎地预报春季耕作的时日。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人们分散劳作,鸟兽交尾生育。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审慎地预报夏季耕耘的时日。恭敬迎接夏至的到来。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人们忙着在田里除草,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审慎地预报收获的时日。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人们都忙着收割庄稼,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审慎地预报储藏谷物的时日。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的羽毛变得又厚又密。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整治百官,各项事业就无不兴旺发达。
1.乃命羲、和
隋唐以前注疏家释为羲氏、和氏两家,为重、黎之后。其实重黎是楚民族古神话中的宗神,与羲和不相干。
原始的羲和在《山海经》神话中是上帝的妻子,生太阳的女神。到《楚辞》变为太阳的驾车者。到《吕氏春秋·勿躬》等篇中,她和另一生月亮的女神常仪演化为黄帝手下司日、司月的两位男性官员。到《尧典》中羲和演化成了天文官四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此为今文家说)或六人(羲氏、和氏及两仲、叔,此为古文家说)。到本书《夏本纪》所录《胤征序》中又变为夏仲康手下天文历法官员一人。总之,有关“羲、和”的传说皆与日月历法有关。
这样的传说,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必然反映。农业生产离开对四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无法进行的,而掌握四时变化的规律,又须通过对日月运行的严密观测来推算。这一精微细致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是做不成的。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原始的天文学必然产生,而专门司理此职的天文官也随之而置。这就是有关“羲和”传说的历史背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羲和一词成了天文历法官员的代称。到了王莽时复古,又以此名官。
2.敬顺昊天
元气昊然广大,故云昊天。《尔雅·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此处独言昊天者,以尧能敬天,大,故以昊大言之。
先民畏惧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干旱洪涝,不得不恭敬而顺从之。
3.数法日月星辰
《尧典》原为“历象日月星辰”。数,为历数,日月星辰运行的时数方位及规律。法,为法象。此句包含了对日月星辰出没时数方位的观测、记录、推算和预测。
《正义》言“历数之法”:“日之甲乙,月之大小,昏明递中之星,日月所会之辰,定其天数,以为一岁之历。”
4.敬授民时
由职掌天文历法的官员,根据星象察定时令早晚,向百姓颁布农时,以便据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具体的历法后文有介绍。《正义》引《尚书·考灵耀》中说:“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菽。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也。”
日本的泷川资言在此对于中国古代的历法作了个考证。他先引用了《汉书·律历志》的话,里面说中国的历法,源于颛顼之时。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即用前文说的重黎制定历法。后来“三苗乱德”(这个在《国语·楚语》中的记载是“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意思是在今天安徽附近的三苗族起了祸乱,然后这两个官职,即天官地官就被废了,于是历法也就乱了。到了尧帝的时候,重新找到了重黎的后人,这才恢复了他们祖上的官职。
而泷川资言认为,比较系统的历法制定,应该是起于尧帝时期,而不是像《汉书》所说的先前已经有了成法,中途废除,到了尧帝重新修复。他说,重黎为天官地官之职,这个说法出自于《国语·楚语》。但根据《楚语》的说法,说“重司天以属神,黎司地以属民”。这个说法的意思是,重黎所职掌的天官地官,责任在于天神的祭祀,而不是关于日月星辰的历法。所以《楚语》在后面说“九黎乱德,民神杂揉”,又说“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这些都是关于宗族祭祀的事,而和这里所说的羲和所职掌的历法没有太多关系。
同时他还指出,职掌历法的官员,应该在京城附近(今河南河北一带),而三苗之乱,是在南方越地的蛮夷地区,相距数千里。这样三苗之乱又怎么会灾及到京城里的官职呢?
最后泷川资言指出,《楚语》中说“尧复育重黎之后”,这个说法并不是出自《尧典》,所以和羲和定历法没有太多关系。所以他根据《尧典》,得出了系统的历法应该从尧帝开始这样的结论。
5.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
分,通颁,颁布命令。羲仲,掌管东方之官,又名春官。
郁夷,郁音隅,《尧典》作“堣夷”、“禺夷”、“嵎夷”,指东方海隅迎日出之地。旸谷,音阳,又作汤谷。传说日出的地方。《淮南子》中说:“日出汤谷,浴于咸池。”《正义》中说:“嵎夷,青州也。尧命羲仲理东方青州嵎夷之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
6.敬道日出
道,通导,引导之意。
敬道日出,《尚书》作“寅宾日出”。“寅”通“夤”,敬。殷墟甲骨卜辞有由商王亲自祭日的“宾日”祭礼,又有对“出日”、“入日”的专用祭名叫“又”(即“侑”)。《尧典》引古时材料稍失原意,对“出日”用了“宾”这一祭名,同时又将宗教活动改为了历法活动。所以“宾”为引导之意,《史记》遂改为“道”。
7.便程东作
便,与前文“便章百姓”之“便”同,通“辨”。程,日程。东作,指春耕生产。《正义》说:“三春主东,故言日出。耕作在春,故言东作。”
8.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此句描写春分,即“仲春”。
日中,指白天黑夜时间相等。
星鸟,指以星象判断节气。“星”,指“中星”,即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星,现在所说在子午线上的星,而且指该星的“上中天”。我国先民凭这种按一定时日于黄昏时出现在南方正中的“中星”来辨别季节,定其“四仲”(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所以称为“四仲中星”。而定春分的星为“鸟星”。商未到周初制定二十八宿,古代所称的“鸟星”就成为朱鸟七宿的中间那一座叫“七星”的宿。朱鸟七宿是:井、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朱鸟一词由古代鸟星牵合“南方朱雀”的概念而成。
“殷”意为“正”、“定”。日中、星鸟,以正仲春之节气。
9.其民析,鸟兽字微
析,为破土耕作;字微,《尧典》作“孳尾”,意为交尾繁殖。
据考证,殷墟甲骨卜辞中记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此句在甲骨卜辞中的原语为:“东方曰析,凤曰劦。”“凤”通“风”,“劦”通“协”。这与《国语》中的“协风”,《山海经》中的“左风右劦 风”相合。
《尧典》作者不懂原意,将东方神名“析”写作“厥民析”,将“凤名劦”之“凤”,理解为鸟兽,而“协”有调和意,故错解为调和阴阳,于是成了鸟兽交尾繁殖。《史记》引用了《尧典》,意指破土耕作与鸟兽繁殖为人类和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主要活动。鸟兽活动又与畜牧田猎相关,故在此特别记述。
10.申命羲叔,居南交
申,通緟,继而。羲叔为掌管南方之官,亦称夏官。南交,即古交趾。《韩非子·十过篇》说:“尧治天下,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
11.便程南为
南为,指夏日耕耘之事
12.敬致
古时有迎日送、日之礼。于每年夏至、冬至对日举行祭奠之礼,以示对日神的恭敬和祈祷福祐。
13.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此句描写夏至,即“仲夏”。
日永,即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古人用日圭的影长记录阳历一年的周期,圭影最短的一天即为夏至日。
“火”,又称“大火”,因是商代的辰星,又称“商星”。是定夏的中星。《左传》、《国语》都记古代设有“火正”官,专门观察大火星的昏见和负责对它的祭祀。它是夏季南方天空很明亮的一颗星,一般认为是指二十八宿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心宿的第二星),即星座中的天蝎座。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14.其民因,鸟兽希革
《集解》上说:“因,谓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壮以助农也。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也。革,改也。”
殷墟甲骨卜辞的原文是:“南方曰粦,凤曰(微之中,上山中一下几)。”“粦”、“因”音近相通,(微之中,上山中一下几)即“微”。《尧典》为:“厥民因,鸟兽希革。”盖因“希”通“稀”,与“微”意同。
15.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
和仲,掌管西方之官,亦称秋官。
西土,指西方太阳下落之处。《集解》上说是陇西之地,天水西县。
昧谷,又作“卯谷”。《淮南子·天文训》作“蒙谷”,《天问》作“蒙汜”,《尔雅·释地》作“大蒙”。为神话中太阳落下和止息的地方。
17.敬道日入
《尧典》为“寅饯纳日”。《尧典》既在“寅宾日出”时误失“宾”为原祭名之义,改用引导出日之义,此处遂创一“饯”字,以示饯送入日之意。
18.便程西成
西成,指秋天收成。
19.夜中,星虚,以正中秋
此句描写秋分,即“仲秋”。
夜中,指黑夜与白天时间相等。
虚,是定秋分的中星。在二十八星宿中,为玄武七宿的正中的虚宿。亦即宝瓶座和小马座中的两星。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20.其民夷易,鸟兽毛毨
意为人们忙于收庄稼,鸟兽长出新毛。夷者,平。毨,意显,鸟兽毛羽更生齐整鲜洁貌。此处指秋季鸟兽皆更换越冬羽毛。
殷墟甲骨卜辞的原文是:“西方曰夷,凤曰彝。”《山海经·大荒西经》作“西方曰石夷,来风曰韦”。《尧典》改为“厥民夷,鸟兽毛毨。”
21.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和叔,掌管北方之官,又名冬官。
幽都,即古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
22.便在伏物
状物,指冬日贮藏食物
《索隐》上说:“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谓人畜积聚等冬皆藏伏。”
北方,又称伏方,为伏藏之方。冬天时万物伏藏,所以以北方代指冬天。
23.日短,星昂,以正中冬
句描写冬至,即“仲冬”。
日短,指白天时间最短。
昂,音毛,又称旄头,汉代称留星,后代称为七姐妹星,为定冬至的中星。在二十八星宿中,为白虎七宿中间的昂宿,即金牛座一星在。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昂、毕、觜、参。
24.其民燠,鸟兽氄毛
意为民在室内,鸟兽长出细软的毛以自温。燠,音豫,作“隩”,意为暖,转意为室内。氄,音绒,细软绒毛。
殷墟甲骨卜辞的原文是:“北方曰宛,凤曰(阝殳)。”《山海经·大荒东经》作“北方曰(上鸟下宛),来之风曰(犭炎)。”《尧典》改为:“厥民隩,鸟兽氄毛。”
25.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是古代早期所知一年的日数,是四分历出现以前的认识。周代用圭表测日至,始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才创造了四分历。这是一种纯阳历年。
以闰月正四时,则是进一步以阴阳历并用。由于月亮绕地球与地球绕日两个周期不能相配,月亮绕地球十二周比地球绕日一周少十一天多,因此就三年设一闰月来补足,以使阳历和阴历相配。
由殷墟甲骨卜辞知商朝已设闰月。当时置闰尚不能全与年相合,每闰还差三天多,到春秋中叶知道十九年七闰,就可使阴阳历基本相调。可知此所载的历法资料是较古的,当在周代以前。其中纯阳历资料又在阴阳历并用资料之前。至于“以闰月正四时”,与以四中星定四时不相合。闰月置于无中气之月,并使月与季候相合,为春秋时用四分法以后的事。可知《尧典》作者反映古代历法知识还较疏阔。
26.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信,通“伸”。饬,意为治理。众功,指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
27.补注
此段引于《尧典》,详细记载了尧帝时所制订的历法的情况。
为什么史书要这么详细地记载历法制订呢?因为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农时掌握的准确与否对原始农业至关重要。因此测定农时是古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帝王之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授时”。只有四季分明了,然后农桑业才能发展,政令才能发布执行。同时人们只有根据四时才能调和天地间的阴阳。《尧典》记载尧帝的政绩,故详细地记载了尧帝时历法的制订过程。而且《论语·卫灵公篇》,颜渊问为邦之道时,孔子答的第一句话就是“行夏之时”,意思是这是为邦的第一要义。所谓夏时,就是尧帝所制订的这个历法。
古人想制订历法非常困难。订一天好订,看早晚就可以了。订一月也好订,看月的盈亏就可以了。只有寒暑四季的日子不好确定。四季的日子不能确定,一年的时候就确定不了,年份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古人以观测星象的办法来确定四季,四季确定下来,推究时间,一年的日数才能确定下来。
-----------------------
译文:帝尧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审慎地预报春季耕作的时日。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人们分散劳作,鸟兽交尾生育。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审慎地预报夏季耕耘的时日。恭敬迎接夏至的到来。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人们忙着在田里除草,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审慎地预报收获的时日。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人们都忙着收割庄稼,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审慎地预报储藏谷物的时日。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的羽毛变得又厚又密。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整治百官,各项事业就无不兴旺发达。
1.乃命羲、和
隋唐以前注疏家释为羲氏、和氏两家,为重、黎之后。其实重黎是楚民族古神话中的宗神,与羲和不相干。
原始的羲和在《山海经》神话中是上帝的妻子,生太阳的女神。到《楚辞》变为太阳的驾车者。到《吕氏春秋·勿躬》等篇中,她和另一生月亮的女神常仪演化为黄帝手下司日、司月的两位男性官员。到《尧典》中羲和演化成了天文官四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此为今文家说)或六人(羲氏、和氏及两仲、叔,此为古文家说)。到本书《夏本纪》所录《胤征序》中又变为夏仲康手下天文历法官员一人。总之,有关“羲、和”的传说皆与日月历法有关。
这样的传说,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必然反映。农业生产离开对四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无法进行的,而掌握四时变化的规律,又须通过对日月运行的严密观测来推算。这一精微细致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是做不成的。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原始的天文学必然产生,而专门司理此职的天文官也随之而置。这就是有关“羲和”传说的历史背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羲和一词成了天文历法官员的代称。到了王莽时复古,又以此名官。
2.敬顺昊天
元气昊然广大,故云昊天。《尔雅·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此处独言昊天者,以尧能敬天,大,故以昊大言之。
先民畏惧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干旱洪涝,不得不恭敬而顺从之。
3.数法日月星辰
《尧典》原为“历象日月星辰”。数,为历数,日月星辰运行的时数方位及规律。法,为法象。此句包含了对日月星辰出没时数方位的观测、记录、推算和预测。
《正义》言“历数之法”:“日之甲乙,月之大小,昏明递中之星,日月所会之辰,定其天数,以为一岁之历。”
4.敬授民时
由职掌天文历法的官员,根据星象察定时令早晚,向百姓颁布农时,以便据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具体的历法后文有介绍。《正义》引《尚书·考灵耀》中说:“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菽。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也。”
日本的泷川资言在此对于中国古代的历法作了个考证。他先引用了《汉书·律历志》的话,里面说中国的历法,源于颛顼之时。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即用前文说的重黎制定历法。后来“三苗乱德”(这个在《国语·楚语》中的记载是“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意思是在今天安徽附近的三苗族起了祸乱,然后这两个官职,即天官地官就被废了,于是历法也就乱了。到了尧帝的时候,重新找到了重黎的后人,这才恢复了他们祖上的官职。
而泷川资言认为,比较系统的历法制定,应该是起于尧帝时期,而不是像《汉书》所说的先前已经有了成法,中途废除,到了尧帝重新修复。他说,重黎为天官地官之职,这个说法出自于《国语·楚语》。但根据《楚语》的说法,说“重司天以属神,黎司地以属民”。这个说法的意思是,重黎所职掌的天官地官,责任在于天神的祭祀,而不是关于日月星辰的历法。所以《楚语》在后面说“九黎乱德,民神杂揉”,又说“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这些都是关于宗族祭祀的事,而和这里所说的羲和所职掌的历法没有太多关系。
同时他还指出,职掌历法的官员,应该在京城附近(今河南河北一带),而三苗之乱,是在南方越地的蛮夷地区,相距数千里。这样三苗之乱又怎么会灾及到京城里的官职呢?
最后泷川资言指出,《楚语》中说“尧复育重黎之后”,这个说法并不是出自《尧典》,所以和羲和定历法没有太多关系。所以他根据《尧典》,得出了系统的历法应该从尧帝开始这样的结论。
5.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
分,通颁,颁布命令。羲仲,掌管东方之官,又名春官。
郁夷,郁音隅,《尧典》作“堣夷”、“禺夷”、“嵎夷”,指东方海隅迎日出之地。旸谷,音阳,又作汤谷。传说日出的地方。《淮南子》中说:“日出汤谷,浴于咸池。”《正义》中说:“嵎夷,青州也。尧命羲仲理东方青州嵎夷之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
6.敬道日出
道,通导,引导之意。
敬道日出,《尚书》作“寅宾日出”。“寅”通“夤”,敬。殷墟甲骨卜辞有由商王亲自祭日的“宾日”祭礼,又有对“出日”、“入日”的专用祭名叫“又”(即“侑”)。《尧典》引古时材料稍失原意,对“出日”用了“宾”这一祭名,同时又将宗教活动改为了历法活动。所以“宾”为引导之意,《史记》遂改为“道”。
7.便程东作
便,与前文“便章百姓”之“便”同,通“辨”。程,日程。东作,指春耕生产。《正义》说:“三春主东,故言日出。耕作在春,故言东作。”
8.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此句描写春分,即“仲春”。
日中,指白天黑夜时间相等。
星鸟,指以星象判断节气。“星”,指“中星”,即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星,现在所说在子午线上的星,而且指该星的“上中天”。我国先民凭这种按一定时日于黄昏时出现在南方正中的“中星”来辨别季节,定其“四仲”(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所以称为“四仲中星”。而定春分的星为“鸟星”。商未到周初制定二十八宿,古代所称的“鸟星”就成为朱鸟七宿的中间那一座叫“七星”的宿。朱鸟七宿是:井、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朱鸟一词由古代鸟星牵合“南方朱雀”的概念而成。
“殷”意为“正”、“定”。日中、星鸟,以正仲春之节气。
9.其民析,鸟兽字微
析,为破土耕作;字微,《尧典》作“孳尾”,意为交尾繁殖。
据考证,殷墟甲骨卜辞中记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此句在甲骨卜辞中的原语为:“东方曰析,凤曰劦。”“凤”通“风”,“劦”通“协”。这与《国语》中的“协风”,《山海经》中的“左风右劦 风”相合。
《尧典》作者不懂原意,将东方神名“析”写作“厥民析”,将“凤名劦”之“凤”,理解为鸟兽,而“协”有调和意,故错解为调和阴阳,于是成了鸟兽交尾繁殖。《史记》引用了《尧典》,意指破土耕作与鸟兽繁殖为人类和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主要活动。鸟兽活动又与畜牧田猎相关,故在此特别记述。
10.申命羲叔,居南交
申,通緟,继而。羲叔为掌管南方之官,亦称夏官。南交,即古交趾。《韩非子·十过篇》说:“尧治天下,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
11.便程南为
南为,指夏日耕耘之事
12.敬致
古时有迎日送、日之礼。于每年夏至、冬至对日举行祭奠之礼,以示对日神的恭敬和祈祷福祐。
13.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此句描写夏至,即“仲夏”。
日永,即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古人用日圭的影长记录阳历一年的周期,圭影最短的一天即为夏至日。
“火”,又称“大火”,因是商代的辰星,又称“商星”。是定夏的中星。《左传》、《国语》都记古代设有“火正”官,专门观察大火星的昏见和负责对它的祭祀。它是夏季南方天空很明亮的一颗星,一般认为是指二十八宿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心宿的第二星),即星座中的天蝎座。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14.其民因,鸟兽希革
《集解》上说:“因,谓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壮以助农也。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也。革,改也。”
殷墟甲骨卜辞的原文是:“南方曰粦,凤曰(微之中,上山中一下几)。”“粦”、“因”音近相通,(微之中,上山中一下几)即“微”。《尧典》为:“厥民因,鸟兽希革。”盖因“希”通“稀”,与“微”意同。
15.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
和仲,掌管西方之官,亦称秋官。
西土,指西方太阳下落之处。《集解》上说是陇西之地,天水西县。
昧谷,又作“卯谷”。《淮南子·天文训》作“蒙谷”,《天问》作“蒙汜”,《尔雅·释地》作“大蒙”。为神话中太阳落下和止息的地方。
17.敬道日入
《尧典》为“寅饯纳日”。《尧典》既在“寅宾日出”时误失“宾”为原祭名之义,改用引导出日之义,此处遂创一“饯”字,以示饯送入日之意。
18.便程西成
西成,指秋天收成。
19.夜中,星虚,以正中秋
此句描写秋分,即“仲秋”。
夜中,指黑夜与白天时间相等。
虚,是定秋分的中星。在二十八星宿中,为玄武七宿的正中的虚宿。亦即宝瓶座和小马座中的两星。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20.其民夷易,鸟兽毛毨
意为人们忙于收庄稼,鸟兽长出新毛。夷者,平。毨,意显,鸟兽毛羽更生齐整鲜洁貌。此处指秋季鸟兽皆更换越冬羽毛。
殷墟甲骨卜辞的原文是:“西方曰夷,凤曰彝。”《山海经·大荒西经》作“西方曰石夷,来风曰韦”。《尧典》改为“厥民夷,鸟兽毛毨。”
21.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和叔,掌管北方之官,又名冬官。
幽都,即古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
22.便在伏物
状物,指冬日贮藏食物
《索隐》上说:“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谓人畜积聚等冬皆藏伏。”
北方,又称伏方,为伏藏之方。冬天时万物伏藏,所以以北方代指冬天。
23.日短,星昂,以正中冬
句描写冬至,即“仲冬”。
日短,指白天时间最短。
昂,音毛,又称旄头,汉代称留星,后代称为七姐妹星,为定冬至的中星。在二十八星宿中,为白虎七宿中间的昂宿,即金牛座一星在。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昂、毕、觜、参。
24.其民燠,鸟兽氄毛
意为民在室内,鸟兽长出细软的毛以自温。燠,音豫,作“隩”,意为暖,转意为室内。氄,音绒,细软绒毛。
殷墟甲骨卜辞的原文是:“北方曰宛,凤曰(阝殳)。”《山海经·大荒东经》作“北方曰(上鸟下宛),来之风曰(犭炎)。”《尧典》改为:“厥民隩,鸟兽氄毛。”
25.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是古代早期所知一年的日数,是四分历出现以前的认识。周代用圭表测日至,始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才创造了四分历。这是一种纯阳历年。
以闰月正四时,则是进一步以阴阳历并用。由于月亮绕地球与地球绕日两个周期不能相配,月亮绕地球十二周比地球绕日一周少十一天多,因此就三年设一闰月来补足,以使阳历和阴历相配。
由殷墟甲骨卜辞知商朝已设闰月。当时置闰尚不能全与年相合,每闰还差三天多,到春秋中叶知道十九年七闰,就可使阴阳历基本相调。可知此所载的历法资料是较古的,当在周代以前。其中纯阳历资料又在阴阳历并用资料之前。至于“以闰月正四时”,与以四中星定四时不相合。闰月置于无中气之月,并使月与季候相合,为春秋时用四分法以后的事。可知《尧典》作者反映古代历法知识还较疏阔。
26.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信,通“伸”。饬,意为治理。众功,指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
27.补注
此段引于《尧典》,详细记载了尧帝时所制订的历法的情况。
为什么史书要这么详细地记载历法制订呢?因为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农时掌握的准确与否对原始农业至关重要。因此测定农时是古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帝王之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授时”。只有四季分明了,然后农桑业才能发展,政令才能发布执行。同时人们只有根据四时才能调和天地间的阴阳。《尧典》记载尧帝的政绩,故详细地记载了尧帝时历法的制订过程。而且《论语·卫灵公篇》,颜渊问为邦之道时,孔子答的第一句话就是“行夏之时”,意思是这是为邦的第一要义。所谓夏时,就是尧帝所制订的这个历法。
古人想制订历法非常困难。订一天好订,看早晚就可以了。订一月也好订,看月的盈亏就可以了。只有寒暑四季的日子不好确定。四季的日子不能确定,一年的时候就确定不了,年份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古人以观测星象的办法来确定四季,四季确定下来,推究时间,一年的日数才能确定下来。
-----------------------
前一篇:读史笔记之五帝本纪第一(8)
后一篇:读史笔记之五帝本纪第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