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2013-09-21 22:35:34)
标签:
盛景华原创文化 |
分类: 随笔 |
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盛景华
用当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画家赵春秋真是“奇葩”。
说他“奇葩”,这不是开玩笑,没有调侃的意思。奇葩的本意说的是珍奇的花。汉司马相如《美人赋》里有:“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的名句。 明朱鼎 《玉镜台记·庆赏》:只见“万种奇葩呈艳丽,十分春色在枝头。”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春兰秋菊呵竟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
画家赵春秋的本职工作是在画院办公室做教务工作,那份工作杂乱而繁琐,似乎什么都得干,总也干不完。笔者每次到学院办公室去,总会见到那玻璃围城里抬起一张平头、微胖、笑眯眯的脸。单凭那张脸,你很难看出他的俊秀和才气。这或许正是我之前结识赵春秋一年多却少有交往的原因所在。
真正感觉他“奇葩”,缘于学校的新年晚会。这晚会由赵春秋一手炮制,从创作到编排,一大堆杂事被他料理得匠心独运有条不紊。除了组织节目,写串联词,他还作词、作曲、唱歌、朗诵、说相声。这家伙似乎天生具有语言天赋,全国各地方言他都能说上几句,模仿马三立、单田芳、侯宝林、刘兰芳等名家大腕学谁像谁。
赵春秋喜欢忙里偷闲到与我们相邻的山水工作室画画,尤其是创作任务压头忙于应付画展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作冰雪山水,师从于志学先生,可从他的画面上根本就看不出来。于先生擅长用生宣、用矾水为媒介作画,他则多用熟宣,甚至不用矾水。都是作冰雪山水,笔下却是各自的性情和风貌。于先生画的是大写意,春秋作的是小写意和工笔。我觉得,赵春秋从于先生那里学到的,除了一般的技法之外,他学到的是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技法是表面,思想才是内在的本质的学问。
平日里,我也画工笔,我作画速度很慢,少则几天,多则几月。春秋却快,一天画一张四尺整纸的工笔“山水”不在话下。画完之后还相当完整,绝看不出草率和浮躁。2013年,他光个人画展就办了三次,他的画展从来没有简单的重复,每展都有百十件作品,且都是原创。看过之后,我每每感叹:那么多的新作,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是怎么画出来的。我想,一个画家在短时间里画出这么大量的作品这本身就不容易,要把这些作品画到像赵春秋那样的艺术高度似乎更难,缘于此,我从心地里佩服这位画坛的“铁人”兼“才子”。
春秋“奇葩”,他作画,嘴还不闲着,他总是一边作画,一边哼小曲,开玩笑,时不时地说说黄段子什么的。我一直以为幽默的人够机灵、多艺术气质。这种感觉在春秋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去年,在画院的新春晚会上我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没想到春秋也写新诗,而且写了很多,写得很好。因诗结缘,我和春秋就此成了好朋友。在诗里画外我们从此有了更多的交流。于是,我读到了他大量的诗作,我被他的诗歌感动着,也为他的才情振奋着。最近,当我读到春秋两大本多达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时,我简直有些羡慕嫉妒恨了。
当代画家里面,有不少人擅写散文、随笔,吴冠中、陈丹青、黄永玉、韩美林、林庸等人的文字功夫都相当了得,堪与当代那些名作家媲美。这些人的文章里面,要说我个人最喜欢的,该是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了。《缘缘堂随笔》我读得早,读的次数多,我喜欢其文字的质朴,更喜欢其文字的真诚和通透。赵春秋《人间真情》、《翰墨春秋》这两本书,似乎有《缘缘堂》的影子,其文风,其说话的方式也都是我喜欢的路数。读过之后,我真切感觉,在当代画家中,要论散文写得好的,该把赵春秋算上一家了。(未完待续)